尚永丰睡学生 院士讲座学生睡倒责任不全在学生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35分钟的报告,吴良镛院士是站着讲完的,据他说是因为站着作报告讲得精神.虽然吴院士热情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后排的一些学生还是用伏案睡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学生听报告睡着的照片刚一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将板子打在学生身上的占大多数,认为如此德高望重的老科

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35分钟的报告,吴良镛院士是站着讲完的,据他说是因为站着作报告讲得精神。虽然吴院士热情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后排的一些学生还是用伏案睡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学生听报告睡着的照片刚一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将板子打在学生身上的占大多数,认为如此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以九十岁高龄上台不辞辛苦的给大学生传到授业解惑,学生们理应尊重和认真倾听,睡倒一片的情景,实在让人感到叹息;也有人认为这是学生的自由,没有兴趣听,或者晚上睡的晚,精力不够,趴着睡一会也未尝不可;还有人甚至将责任推给吴良镛院士,认为还是老院士讲的内容没有什么大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所以学生不爱听…… 上述的分析或者说抱怨或许都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是对于院士讲座中学生睡倒的现象,笔者认为还有一些人应该负一些责任,那就是报告会的相关组织者。

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报告会、座谈会、某某先进事迹宣讲会,而这种会议的听众基本上都不是自愿报名前来听会的,大都是单位组织,而且是有名额指标的,一个单位必须多少人参加,都是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筹划,层层分解到下级各个事业单位以及高校。

这种组织形式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些人本来对这种报告会一点都不感兴趣,可是因为是单位统一组织,所以少数人即使没有兴趣听,也只能随大流硬着头皮去听,如果听讲座的座位比较靠后,演讲者的演讲内容再没什么新意,睡觉打瞌睡好像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所以,当我们在举起“不能担当的一代”的批判大棒准备教育这些睡着了的大学生的时候,是否也可以适当的考虑一下每个人的喜好,无论老院士的演讲内容如何精彩,总会有少数人不愿意听或者恰好没有心情去听,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让那些真正想聆听大家声音的同学来听讲座,而不是只为了凑人数,撑场子,就拉一些本不想听讲座的人来充数,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17日,有人在网上贴出了吴良镛院士演讲的全文,客观的说,演讲内容一点都不老套,都是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学生以交心的态度去交流,所以对于极少数大学生听讲的现场睡着了这件事,其实也没必要太在意,因为从图片看,睡觉的也仅仅就是最后排几个学生而已,按照国内的开会“惯例”,主动跑到最后排找座位的,基本都属于准备借会议时间眯一会的类型,所以几千人的会场,有那么三五个睡觉的,真的用不着上纲上线的批判当代大学生多么不懂担当。

既然讲座是精神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接受,那么必须是以自愿为前提,因为精神和价值的接受,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如果一纸通知就把人给组织来了,带着捧场的心态来听报告,效果岂能好?所以,以后组织一些类似的宣讲,还是要首先把听众组织好,不能靠一个通知就完事,这样,类似的尴尬还会出现。

(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