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万玮妈妈太强势 【妈妈太强势 孩子少成才】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题记:本文是两年前<成都商报>的文章,为什么今天重新贴出来,源于最近少有接触的两个青春期孩子个案,其根源都是因为'妈妈太强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出现了一些波折,强势妈妈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回顾我接触过的很多青春期孩子案例,其实很大一部分孩子家庭都存在妈妈太强势的问题.要不是"独裁",要不就是性格急躁火爆,要不就是两者兼有.这样的家庭氛围等孩子大了可能出现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孩子会觉得爸爸很幸福;第二种可能孩子会觉得爸爸很可怜,进而从内心深处同情爸爸,嫉恨妈妈,直到成人也

 题记:本文是两年前《成都商报》的文章,为什么今天重新贴出来,源于最近少有接触的两个青春期孩子个案,其根源都是因为‘妈妈太强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出现了一些波折,强势妈妈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回顾我接触过的很多青春期孩子案例,其实很大一部分孩子家庭都存在妈妈太强势的问题。

要不是“独裁”,要不就是性格急躁火爆,要不就是两者兼有。这样的家庭氛围等孩子大了可能出现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孩子会觉得爸爸很幸福;第二种可能孩子会觉得爸爸很可怜,进而从内心深处同情爸爸,嫉恨妈妈,直到成人也无法释怀。我遇到的一般情况是第二种;更糟糕的是,这样的问题一般只有等到孩子上初中、高中才会暴露出来。。。

         妈妈太强势  孩子少成才

                       来源《成都商报》2010.11.10

 教育心理专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扮演的角色不可太过强势,父亲的教育不可缺失!

     某中学的一位父亲最近非常烦恼。“孩子上高一后,就明显不愿意跟我交流了,逆反得很。”他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寻求帮助。他说,因为自己工作忙,经常出差,所以孩子在家里从小就是妈妈负责教育,所以孩子跟妈妈感情好,跟他反而有些距离。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平时在家里都是妈妈说了算,有时候我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总要问妈妈:爸爸说的对吗?孩子这样做,总让我感觉他不信任我。

这几天我总在想,是妈妈太强势了,我在家里太弱势了,才造成孩子这样不信任我。”     其实,跟这位父亲一样,很多家庭都遭遇了这样的困惑:孩子在家的教育,基本都是母亲在承担,父亲总以各种原因,在孩子的教育上缺失了角色。

昨天,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教育心理咨询专家戴老师。戴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妈妈的角色太强势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父亲角色的模糊,让孩子找不到自身的心理角色定位。 妈妈包办一切 让孩子无法独立

    戴老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在咨询过程中,经常听到妈妈们诉苦,说孩子对于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热情度都不高,对自己提出的建议也彻底拒绝,开始出现逃课、晚归家或者不归家。

这时妈妈们总会问: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不按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了?在和此类妈妈的交谈中发现,此类妈妈一般都比较强势,不但在孩子面前强势,在丈夫面前也很强势。她们在工作中一般都非常的干练、有决断力,事业都比较成功。

因此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总是不断的给予孩子很多很多的她们所谓的善意指导和建议,不容许孩子说“不”。当孩子随着年龄增大,渐渐学会反抗时,妈妈就开始着急了。但其中大多数妈妈仍然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而忽略了是自己出问题了。

    戴老师告诉了记者这样一个案例,也是她在众多咨询者中显得比较普遍的现象。她说,这个家庭中,儿子上高一。“初中时候学习还比较好,在所有人眼中,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

妈妈采取的一贯方式是样样事情由她把关,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周末生活,甚至细致到怕孩子买不利于健康的饮料,会为孩子提前买好她认为好的饮料。”但进入高中后,妈妈还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甚至放学还坚持去接孩子,准备好饮料,对于学习也是点点滴滴都要过问。

有一天,因为一点细小的事情,孩子终于发怒了,他对着妈妈发气:你咋那么婆婆妈妈?啥子事情都要管?后来通过孩子的口,才知道:妈妈的做法让他在同学中感觉没有尊严,同学都笑他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啥子事情都要依赖“勤快”老妈。

后来,孩子曾经发展到“不上学”。妈妈才发现问题严重,找到戴老师咨询。     戴老师认为,这两个个案中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强势”妈妈,由于自己的发展比较好,就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绝对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成就一番未来。

但妈妈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了。

从出生到成人,孩子从需要安全到需要爱,再到需要尊重和自由,最后到需要独立,这一过程中,妈妈们由于爱子心切,不断的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灌输了这样那样的方法,但缺失了孩子可以接受的爱。最后造就的孩子反而是不懂爱、不懂交流、不懂独立的孩子。妈妈爱孩子没有错,但需要用正确的,让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并且达到一定阶段,请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不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     目前社会中的大量家长,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不同的特长。 “唱歌、跳舞、弹琴、学英语……”很多妈妈把培养孩子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她们常常会把自己的价值附加在孩子的身上,以孩子的成功来定义自己家庭培养的结果。

这样转嫁给孩子许多莫名的压力,在孩子年幼无法反抗的时候,孩子在约束下逐渐失去自我。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孩子本来学的是“特长”,应该是件开心的事,但孩子做起来的时候却哭哭啼啼,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大量个案告诉我们:家长越是把特长当成一种任务,并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某种水平,这个孩子就越是不能坚持这项特长,甚至影响到其他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痴心,沉浸在对孩子前程的不切实际的规划中,于是一味地要求和打击孩子,反而造就了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的不断自我肯定,过分苛求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也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惧。

而孩子慢慢长大,慢慢有更多的外在支持力量(主要来源于朋友)时,就开始对母亲的要求变得不在意、变得麻木,甚至对家的依赖也降低,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不堪重负以后情愿离家出走过漂泊的日子。

   妈妈强势孩子“低能”     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妈妈很强势,孩子却“低能”。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和妈妈的“强势”息息相关。因为妈妈很“强”,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妈妈。

孩子偶尔的一次“创新”,可能在妈妈眼中是故意捣乱,无意间抹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抹杀了孩子的小小成就感。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代替另一方的付出。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的男孩子,会缺乏对“男子汉”的正确定义,缺乏阳刚之气。在一个家庭中,妈妈比较面面俱到,爸爸能够在关键事情上做定夺,孩子也能民主参与家庭的种种的讨论和决定,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才能体会到亲密、尊重、平等。

一个沟通良好的家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有解决的途径,反之,就将问题逼进死胡同。 建议:妈妈们放下高姿态     戴老师表示,具体到每个家庭,不妨来做如下的改变,只有家长开始改变,才能带动孩子做出改变。

     首先,妈妈们减缓语速,学会慢慢的、心平气和的将自己的建议告诉孩子,并接受孩子的反驳和合理的拒绝。

     其次,妈妈们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示弱”。你们是否发现孩子们已经长大,而自己在慢慢变老。

那就学会对孩子说哪些是你不会的,期望孩子能在这些方面给予你们指导和帮助。这会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被孩子照顾的亲密感,也能让孩子体会他的“成人”感。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妈妈们放下你们对孩子的担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一件事。

从小事做起,放手让孩子亲身尝试,这会是很好的培养孩子能力的机会。    第四,妈妈们放下你们的固执,听听爸爸的教育理念。

也许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喂养方面爸爸没有经验,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爸爸们也会有他们的教育之道。先别拒绝,听听看。     第五,妈妈们要担心自己的处境了,因为你们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爸爸们落得一身清闲之后,反倒孩子出现问题,那就是妈妈的“教之错”。

这势必会影响你们家庭的和睦关系,不如让爸爸也承担起来,遇到问题,共同讨论,不轻易责怪对方。你们遇到问题,良好解决问题的氛围也会对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