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王宽的事迹 [春天的故事·他们眼中的60年]豫剧 从城市唱到农村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连久(左二)与河南省戏曲名家合影 平顶山新闻网记者 张鹏 翻拍孙连久参加1985年市春晚演出. 平顶山新闻网记者 张鹏 翻拍1959年,对于市民孙连久来说,颇值得纪念.这一年,筹建已久的市豫剧团成立,那时还是毛头小伙的孙连久有幸成为豫剧团建团的第一批演员.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走过,孙连久早已成为我市文艺界知名表演艺术家之一,在戏剧.曲艺.小品.影视等多个行当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和收获.市豫剧团:从无到有铸辉煌"如果没有在剧团那么多年的磨炼和学习,我不会有后来的那些成绩."3月13日

孙连久(左二)与河南省戏曲名家合影 平顶山新闻网记者 张鹏 翻拍

孙连久参加1985年市春晚演出。 平顶山新闻网记者 张鹏 翻拍

1959年,对于市民孙连久来说,颇值得纪念。这一年,筹建已久的市豫剧团成立,那时还是毛头小伙的孙连久有幸成为豫剧团建团的第一批演员。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走过,孙连久早已成为我市文艺界知名表演艺术家之一,在戏剧、曲艺、小品、影视等多个行当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和收获。

市豫剧团:从无到有铸辉煌

“如果没有在剧团那么多年的磨炼和学习,我不会有后来的那些成绩。”3月13日,回顾自己在市豫剧团工作的30多年,去湖北探亲的孙连久老人在电话里说,“我很怀念和感恩那段日子。”

今年77岁高龄的孙连久老家在河北唐山,1956年6月7日,为响应全国支平建设号召,父亲带着全家南迁来到平顶山,支援国家煤炭基地建设。来平时孙连久16岁,正上初中,受父亲影响,他耳濡目染学会了说快板、唱评剧。

来平的第二年,孙连久进入当时的二矿工作。这一年,他们全家创作、表演的快板书《卫星飞上天》作为优秀节目被选送至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广受好评。1958年,我市成立文工团,有文艺特长的孙连久成为文工团演员,唱歌、唱评剧、说快板书。1959年,西华县重建豫剧团40多名演职员整体调到平顶山,我市将文工团和重建豫剧团合并,组建“国营平顶山市豫剧团”,孙连久成为市豫剧团第一批演员。

在孙连久的记忆里,刚进入市豫剧团时,他连河南话都不会说,这个唐山“老坛儿”的道白全是不豫不京的腔调,一开口就是浓浓的唐山话,让大家听得笑出了眼泪。“更别说去演河南戏了,不是剧团里的老师们手把手教我,我是学不会(豫剧)的。”

今年75岁的杨翠兰老人也是1959年进入市豫剧团的,此前她是西华县重建豫剧团的“娃娃学员”。由于接触戏曲较早,她来平顶山没多长时间就能到矿上演出了,只不过刚开始只能演小戏,如《断桥》之类的折子戏。此后被送到省豫剧三团,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快,孙连久、杨翠兰等青年演员在鹰城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进而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那时候的演出红火得很。”杨翠兰老人回忆当年的演出盛况时嘿嘿笑出了声,她兴奋地说,“海报一出,剧院(观众)爆满。”演出往往要订合同,有时一订就是十天、半个月、二十天的时间。我们不仅在我市很多剧场或剧院里演,还常常受邀到外地演出,“郑州人民剧院去得最多。”

杨翠兰饰演的行当是老旦,最拿手的戏是《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1988年还曾到北京演出过。

在杨翠兰老人看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90年代初期,是我市戏剧市场最红火的年代。那时候,我市戏剧界有“四大名旦”,就是指她和演员马莉、金桂兰、魏桂荣四人。

这也是市豫剧团最辉煌的时期。据原市豫剧团副团长杜治安介绍,那时一些剧目连演数百场,还先后在郑州、北京等地演出,影响很大,还录了音,灌制了唱片,一些剧目或演员在省里获奖,甚至拿到国际大奖。

“这一时期好戏多,培养出的人才多啊!”孙连久老人感慨。

“瓶颈”时期待突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娱乐化多元时代到来,国内各大剧种的发展普遍进入“瓶颈”期,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城里人看戏的热情陡减,观众流失严重。

杨翠兰老人对此的感受是,我市的很多剧场和剧院在此期间被陆续拆掉,市豫剧团的演出市场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1993年以后,市豫剧团进行了大幅度人员调整,一些演职人员陆续调出。

尽管如此,人才队伍的建设仍得以加强,以徐萍、刘晓燕、楚淑珍、白伟等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脱颖而出,并受到省内外戏剧界的关注。

进入21世纪,市豫剧团又打造出多个精品戏剧。而刘晓燕因主演《珠帘秀》荣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楚淑珍因主演《李清照》而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回顾市豫剧团的发展史,孙连久老人连称“可以说是人才辈出,阵容强大”。一个省辖市的豫剧团,接连有两位演员获国内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而为应对日渐萎缩的演出市场,2011年12月13日,市豫剧团进入院团改革的实质性阶段。2012年8月28日,市戏剧研究中心在市豫剧团、市曲剧团、市越调剧团的基础上成立,市豫剧团同时撤销,改制成为市戏剧研究中心豫剧院。

市戏剧研究中心成立当年,承担起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平顶山市的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演出活动”的任务。2012年至2014年,完成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12场,市送戏下乡演出活动600场,各类公益、对外文化交流等演出活动300多场。

3月14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刘军阳正带着该中心豫剧院数十名演职人员在我省安阳一带演出,“来安阳演出已经好几天了,我们也正在想方设法拓展演出市场。”他说,如今政府对戏剧的扶持力度很大,很多惠民演出都是“百姓看戏,政府买单”,下一步还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这些惠民活动让戏剧从业人员感觉到前景的美好,“我们都觉得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