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月王庆根 化学天才王庆根自杀王庆根自杀原因真相 家庭背景成才史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庆根贫困的家庭 父亲小学文化母亲文盲 他的父母是种责任田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母亲是文盲.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19

王庆根贫困的家庭 父亲小学文化母亲文盲 他的父母是种责任田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母亲是文盲。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1972年10月22日,王庆根出生于偏僻的海安县南莫镇邓庄村普通的农民王君度家中。

10岁丧父的王君度经济拮据,夫妇俩全靠生产队挣工分度日,干一天只能挣上一包劣质香烟钱,童年的王庆根与周围的孩子一样,只是在田头地边默默地打发漫长而又寂寞的时光。 这对善良的夫妇从小就教育小庆根做人要正直,学习要勤奋,生活要俭朴。

他们自己终日辛苦,省吃俭用。在小学的王庆根,每学期总是以一张“三好生”奖状回报父母。放学回家后还要学着煮饭,舀上一锅水,淘一瓢米,切几块山芋,点火拉风箱,腾腾的火苗舔着10岁孩子稚嫩的脸庞。

跨进邓庄初级中学,王庆根的追求有了较之小学阶段强大得多的动力。邓庄初中是一所简陋的乡村学校,却培养过拔尖人才。1983年,13岁的周峰考取中国科技大少年班,一直成为邓庄人的美谈和骄傲。

邓庄虽穷,但邓庄人有志气,邓庄出人才。 作为邓庄人的子弟,王庆根也决心为家乡争一份荣誉,争一份骄傲。初中一年级时,他刚接触英语,便揣摩出利用插图联想背诵英语课文的好方法。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提起笔来撰文介绍自己这一发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欣然播送介绍,这篇小小的文章无疑大大地激发了少年王庆根自信和进取心。

他对学习入了迷,着了魔。学校离家足有三里路,往返的路上他都用来记忆英语单词。 王庆根在初中学习阶段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同学们一直推荐他为班长,班上的一些活动,班主任全委托他组织,班上的义务劳动他能以身作则,各学科成绩都在全班前茅,连不被人重视的历史,他的成绩都在全班第一-.

…王庆根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韧劲,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名列全区五乡榜首。 1987年,那一对可敬的农民用自行车,把他们的儿子送进海安中学的大门,同去的还有他们的女儿,王庆根的妹妹王庆芳,她是体育苗子,破格录取海安中学初中部。

晴天一个霹雳,在王庆根刚刚升人高二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了癌症,父亲王君度八方求医,为了给妻子治病,他变卖了部分家俱,还借了上千元的债。王庆根的家庭经济更加拮据,巨大的精神压力,使王庆根的学习陷入了困境。

但父母坚定地对他说:“儿啊,你安心地读书吧,我们就是去讨饭,也要供你上学。” 王庆根的学习更加勤奋了,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全身心地博击在知识的海洋里。除了出色地完成正常的学业,他参加了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亲手摄影、洗照,自制焰火、“炸弹”等,增强了对化学的兴趣。

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超前一步自学,高二第一学期自学高三教材,第二学期学习大专无机化学,进入高三后又学习了大学有机化学。

他的化学老师何求,从农民的儿子王庆根身上发现了某种超乎寻常的精气神韵,有一回在学校理化实验室,他观察王庆根的化学实验过程,赞许地拍着王庆根的肩膀说:“好好努力,争取将来参加世界中学生奥赛!

”何求老师这句话也许很平常,可那时是怎样拨动了一个中学生的心弦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获江苏赛区二等奖,全国化学竞赛获江苏赛区一等奖,总分名列第一。 刚露尖的小荷一下引起了省教育界和化学界的注目,成为留省集训的10人之一,得到南大、南师大许多专家的悉心指导。

当年1月5日,他赴合肥中国科技大冬令营集训,又获一等奖。3月份,国家将10名在冬令营集训中,获一等奖的同学和北大附中6名种子选手,一起选送到北大继续培训。

四月初,经过最后的选拔,王庆根被确定为4名出国参赛选手之一。后来,我国4名选手全部荣获金牌,团体总分第一。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接见了他们。 王庆根的家乡也沸腾了,数千人顶着骄阳拥向大道两旁,很多单位自发鸣放鞭炮,一个原本缺少色彩的乡村小集镇,因迎接他们的儿子而充满了活力和喜气。

更令人欣喜的是,王庆根久病卧床的母亲奇迹般地基本康复,出现在欢迎队伍的前面,母子相见,喜泪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