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的建筑师 看“山寨建筑”走进校园 忆燕京大学建筑艺术

2019-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智慧女神像.凯旋门.白宫.金字塔.斯芬克斯像……这是世界建筑公园?NO!这是湖北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校内景致,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媒体评论说,山寨建筑在中国很流行,从各地的政府办公楼就可见一斑,而武汉这所职业学院却更是独树一帜,在大学校园内山寨了各国的名建筑.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更没有国际化的气息,因为山寨建筑除了纯粹的模仿之外,似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燕京大学的建筑师 看"山寨建筑"走进校园 忆燕京大学建筑艺术所以说,从"山寨建筑"里难以寻找到&

智慧女神像、凯旋门、白宫、金字塔、斯芬克斯像……这是世界建筑公园?NO!这是湖北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校内景致,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媒体评论说,山寨建筑在中国很流行,从各地的政府办公楼就可见一斑,而武汉这所职业学院却更是独树一帜,在大学校园内山寨了各国的名建筑。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更没有国际化的气息,因为山寨建筑除了纯粹的模仿之外,似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燕京大学的建筑师 看“山寨建筑”走进校园 忆燕京大学建筑艺术

所以说,从"山寨建筑"里难以寻找到"国际文化"的味道,只能够发现刻意模仿的痕迹,而这种刻意模仿的痕迹无论是对于学术还是科研以及对于学生的未来影响,都是没有任何有益之处的。

燕京大学

进而有网友提起了燕京大学的校址即现在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通过建筑读到历史,方知美丽校园并不是山寨出来的,而在于其背后的文化与精神。

燕京大学的建筑师 看“山寨建筑”走进校园 忆燕京大学建筑艺术

1921年—1926年,曾为多座在华教会大学进行过设计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接受聘请,为燕京大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

亨利·墨菲,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制订了清华第一个校园总体规划,还有雅礼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1921年墨菲还曾接受时任广州市长孙科的邀请,完成广州市的城市规划。

燕京大学的建筑师 看“山寨建筑”走进校园 忆燕京大学建筑艺术

且看当时的人是如何评价的吧。司徒雷登曾回忆起校园的建设,不无得意地说:"后来几十年,无数游客都跟我们夸燕大,说它拥有全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这样的恭维话听多了,连我们自己都有点相信了。"而1988年翻译出版的《中国教会大学史》则这样评价:"1926年,燕大迁到北京城外新校址,并结合西方的建筑技术与中国的建筑装饰,建造了中国最漂亮的大学校园。"

如此美丽的燕园,出自哪位设计师之手?首席设计师还是司徒雷登。在设计之初,司徒雷登就提出要求:

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按中国的建筑形式来建造校舍,室外设计了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而主体结构则完全是钢筋混凝土的,并配以现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设施。这样,校舍本身就象征着我们办学的目的:也就是要保存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

司徒雷登之所以一开始就决定按中国的建筑形式来建造校舍,除去他自己常常说到的"爱美国也爱中国"的因素之外,还有时代的因素——为了适应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迅速发展的政治局势,教会大学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明确地表明其实行"中国化"的基本态度,及时调整教会大学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筑形式的问题再一次被用作表述这种附加意义的手段。

把司徒雷登的意图变为现实的,是教会大学建筑史上的代表人物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关于墨菲与校舍建筑,董鼐主编的《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一书中还这样记载:"新校址建筑师是亨利·墨菲,他对于中国宫殿亭园极为欣赏,所以他的建筑设计都采用这种形式,而另外加以新式设备,更切实用。

他在福州、南京已有建筑校舍的经验,为燕大建筑,凭以往经验,再加以多方面的改进即可。"

墨菲深知,中国古典建筑总体布局的关键在于中轴线,"即使在具有园林景致的基地,建筑楼宇(也)不能东一座西一座的,仍需要有一条轴心线"。这是他在金陵女子大学校舍设计中取得的经验。墨菲第一次到燕京大学基地考察时,站在一座小山上极力寻找地形和中轴线之间的联系,他突然看到玉泉山塔,很高兴地说:"那边就是我想找的端点,我们的轴心线应指向玉泉山上的那座塔。"

以此为依据,墨菲确定了两条轴线的具体方位。东西轴线从西门起始,依次穿过石桥、两华表、方院和贝公楼(行政主楼),终止于未名湖思义岛的思义亭(又名钟亭)。南北轴线从第二体育馆起始,轴线两侧匀称安排女生宿舍区,自南北阁、适楼,横越过未名湖,结束于对岸的男生宿舍区。

两条轴线于偏北侧呈十字形交叉,都没有贯通校园基地,轴线布局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学行政区。燕园里第一座落成的建筑是宗教楼(宁德楼),建成于1922年;最醒目的则是十三层储水塔,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Luciusc.

Porter)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英文就直接叫做Porter's Pagoda)。

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唯一的一个例外是临湖轩——名字是女作家冰心起的,那是司徒雷登的朋友们捐赠给他作为居所的庭院,司徒雷登没有一个人独享它,而是把那里作为学校的办公地点。

很快,这个庭院就成了燕京大学的标志,每年的6月24日,燕大的学生们都会来到这里,为他们的校长祝贺生日。1926年,司徒雷登的夫人在这所庭院里离开了人世,她的坟墓成为燕大校园里的第一座坟墓。而博雅塔在若干年后,成为另外一所大学——北京大学的标志。

在燕京大学被撤销38年之后,人们似乎才意识到燕京大学建筑的艺术价值。1990年,燕京大学旧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理由为:"整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结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间围合及轴线对应关系,格局完整,区划分明,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工艺精致,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形式和现代功能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创作,具有很高的环境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