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简介 俞大维的祖源

2019-0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近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俞氏家族.这个家族是两朝皇亲.三代翰林.三代部长,满门文武.分别效忠两个阵营.这个家族和曾国藩家族联姻,和清代大儒陈宝箴家族联姻,和蒋介石家族联姻.这个家族出了十几个博士.院士.教授;横跨近代历史160年,其影响及至海峡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这就是绍兴斗门俞大维家族.堪称天下俞氏第一家俞大维简介 俞大维的祖源天下俞氏第一家的宗源新昌风光秀丽,享有"东南眉目"之美称,东邻奉.甬,南界台.温,西接金.丽

中国近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俞氏家族。这个家族是两朝皇亲、三代翰林、三代部长,满门文武。分别效忠两个阵营。这个家族和曾国藩家族联姻,和清代大儒陈宝箴家族联姻,和蒋介石家族联姻。这个家族出了十几个博士、院士、教授;横跨近代历史160年,其影响及至海峡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这就是绍兴斗门俞大维家族。堪称天下俞氏第一家

俞大维简介 俞大维的祖源

天下俞氏第一家的宗源

新昌风光秀丽,享有“东南眉目”之美称,东邻奉、甬,南界台、温,西接金、丽,北通绍、杭、沪。 

南齐永明四年(486年),新昌石城山来了一位叫僧护的和尚。相传僧护常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他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

俞大维简介 俞大维的祖源

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当时最著名和尚,俗姓俞氏的僧祐到此主持续凿工程。

僧祐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邳县)生于建业(今南京)。他跟“一时名匠”法颖做徒弟,研究佛学,“竭思钻求,无懈昏晓”,成了名和尚。他收“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其中包括王公大人公主贵嫔,风光无比。在南北朝时候,佛教和反佛教之争,变成了热门,佛教遭到儒教和道教的夹击。僧佑站在佛门弟子的立场,编了一部《弘明集》来卫道、来“为法御侮”。

俞大维简介 俞大维的祖源

在僧祐的计算和指挥之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扬天下。由于三位高僧僧护、僧淑、僧祐凿刻大佛的传奇故事,人们也称大佛为“三生圣迹”。大佛寺的开凿年代和规模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相近,比四川乐山大佛早200多年。

 新昌大佛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别高的地位。大诗人孟浩然在《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一诗中有“石壁开金相,香山倚铁围……”句,把大佛寺与佛教圣地香山、铁围山作比,可见大佛寺在唐代就大名鼎鼎;又如大佛寺过去挂有“支竺遗风”的匾额,“支”,就是支道林;“竺”,即竺道潜,这两位高僧长期隐居新昌一带,是推动佛教中国化的代表人物。

据《浙江通志》记载:佛教入浙之祖有六人,六人除竺昙猷从新昌移至天台赤成山外,其余五人皆在新昌。作为佛教中国化标识的大乘般若学的“六家七宗”,除道安一家在北方外,其余也在新昌。于是,石城山成为当时闻名九州的佛教中心,这在当时佛教名山中实属罕见。

在俞姓高僧僧祐完成新昌大佛后的四百年,一支伟大的俞氏家族开始在这里繁衍、发展、扩散。这支俞氏就是新昌五峰俞氏。

五峰俞氏家族原居山东青州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一至五世还居住在青州,在宁海马岙俞氏珍藏的宋代《五峰俞氏宗谱》,俗称“金字谱”。成谱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主编撰俞浙是五峰俞氏二十世祖。明确东晋大将军俞纵(~-公元328年)为其高祖;五峰俞氏的开山一世祖为俞庄。庄府君,字以威,生于公元684年,卒于公元736年。唐德宗时,曾任节度使。

传到六世祖俞稠(公元829-905),字惠卿,唐懿宗时进士,官睦州(今浙江建德),配妻张氏,生四子。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剡东五峰岭下骑龙斩关。故称为新昌“五峰俞氏”。六世祖俞稠堪为江南俞氏的始祖。

六世祖俞稠的四个儿子,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别为剡、杭、京、明四大派的始祖。

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伯英返迁归浙,。所以俞珫是杭(徽)派始祖,

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玗(862-934),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因此有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南无二俞”。“江南无二俞”的说法,虽不尽全面,但也说明了江南俞氏大多尊六世祖俞稠为始祖。

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

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词习业》等著作。

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

明代时,上虞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昭公俞仁一为斗门俞氏的始祖。

至于斗门俞氏是杭(徽)派始祖俞珫的后裔,还是剡派始祖俞珣的后裔。现在还有争论,因为这两支宗派靠得很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不易分清。但归根结底,是六世祖俞稠的后裔是没有异议的。

俞大维家族的祖籍在浙江绍兴斗门镇汇头俞,世居称“同兴里头”。从斗门昭公起,俞氏定居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斗门汇头俞俞氏,支分老大房、老二房;老大房派下又分大房、里九、外九、十八、十九共五房,老二房派下分振房。而俞大维家族属里九房,该房所属的“同兴里头”基本还维持原状。

俞樾是宋朝崧城十三世木仲公俞俑的后裔,俞大维是明朝崧城二十二世昭公俞仁一后裔,都是同宗同祖。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它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与各地方行政官吏、绅士、商人等共同操纵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面,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绍兴具有培养与造就师爷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绍兴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成了崇尚读书、追求功名的大氛围,一方面是人才辈出,另一方面又是人才难出,文人学士(尤其是落榜者)为谋求出路,或迫于生计,纷纷学律入幕。。

俞大维家族的先辈应该是外出做幕僚,而且长期居住北方,清朝的官档记载俞家从俞世琦(俞文葆的祖父)起就寄藉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附近)。俞世琦是幕僚出身。

为什么把这个家族称为“俞大维”家族?首先俞大维是“大”字辈的代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大”字辈人才辈出,家族的发展到了最旺盛阶段。从整个家族来讲,俞大维担任的职务最高,史学地位最高,从政的时间最长,学识博大。抛开两个阵营的政治关系,从道德人品来讲,也是无可挑剔,堪为家族的楷模。俞大维家族的传记历史应从他伯祖父俞文英、祖父俞文葆开始。斗门俞氏的谱序字递从他开始是文、明、大、启、声、振、家、邦。

俞文英的儿子俞明震(1860-1918)字恪   士,号觚庵,是明字辈长房,咸丰八年(1860年)生,民国十年(1920年)亡。晚清著名诗人,著有《觚庵诗存》。在“明”字辈里,他的官阶最高,影响最大。光绪16年中进士,三甲六十二名,依例为吉士,先进翰林院,三年后进刑部任主事。他的祖父俞文英和俞文葆是亲兄弟。而俞明震与俞大维的父亲俞明颐是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