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永不凋谢的莲花

2019-03-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起零陵周家大院,人们不由得就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那是一处古老的建筑群,是周敦颐后裔囤居的地方,那是可以完整地领略到濂溪家风的场地,是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馆.优美的生态环境纵观老周家的历史,是一部为官忠于朝庭,为人孝老爱亲,世代勤奋耕读的历史.据史载,古时原本没有周姓,它由姬姓演变而成.相传周姓受皇恩赐姓从周平王起,到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时,在<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陈王"中排第五.零陵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永不凋谢的莲花周家大院为何选址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与这里的山水.自然.生

说起零陵周家大院,人们不由得就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那是一处古老的建筑群,是周敦颐后裔囤居的地方,那是可以完整地领略到濂溪家风的场地,是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馆。

优美的生态环境

纵观老周家的历史,是一部为官忠于朝庭,为人孝老爱亲,世代勤奋耕读的历史。据史载,古时原本没有周姓,它由姬姓演变而成。相传周姓受皇恩赐姓从周平王起,到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时,在《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陈王”中排第五。

零陵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永不凋谢的莲花

周家大院为何选址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与这里的山水、自然、生态优良有关。这里地处都庞岭下,贤水河畔,相传是“八仙”中何仙姑的故里。1637年,徐霞客从朝阳岩向淡岩进发。他在日记中写道:“五更闻雨声泠泠,达旦,雷雨大作,不为所阴。”又写道:“东瞰官舍后回谷,顿若仙凡分界。”“西眺山下平畴,另成一境,桑麻其中,有进贤江发源自南龙洞,东来直逼山麓。”可见他多么赞赏这里的田园风光。

零陵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永不凋谢的莲花

站在村头,举目眺望,这里山清水秀,仙气灵动。三座青翠之山成鼎立之态高耸,进贤二水绕村流淌。再细看,左面的山脚临河之上青石陡峭,似壁如榜;右面山的山顶,树木葱茏似凤凰之头,仰面向阳;前面进贤二水婉转曲幽,好似两条玉带环抱村庄;后面山脉高低凸凹,形同锯齿,云雾缭绕,通天接地。所以,有这样一段民谣赞叹其地形地貌:“左边青石挂榜,右边丹凤朝阳,前面二龙戏水,后面锯齿拥天。”

零陵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永不凋谢的莲花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的选址,与老祖宗《太极说》相映,追求“天人合一”那种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和”象征。建筑策划者在建筑布局上除了采取中国传统的一条纵向对称中轴线外,还推陈出新布置了若干条与之垂直的横向附属轴线,构成“丰”字形平面布局,这种结构源自先民对封建血缘关系的高度认同与坚守。

中轴线上的建筑一组为正屋,供长辈使用,东西两侧横屋由分支的各房晚辈使用。这种纵为辈、横为支的划分,体现了宗族辈分与子孙分支的严格性。把传统人伦“中和”意识溶于建筑中,这就是周家大院在建筑群体上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出新的地方,充分显示了它在建筑布局上匠心独运的个性特色。

清晰的人脉传承

零陵周家大院,自开派始祖迁徙至此,到现在已近600年,传承近30代,形成六个院落。

相传祁阳县肖家村镇大桥村九牛坝仕德公(周敦颐第10代孙,明朝千兵)六世孙周佐为庠生,受诰封刑部右侍郎,其父当时在零陵街上做生意,赚了一点钱。觉得老家九牛坝已比较拥挤,不利子孙后代发展,父子合计将家迁徙他地。

经朋友推荐,便选择了涧岩头这个地方,这就形成了周家大院第一座院子——老院子。老院子始建于明代(1450~1500),砖木结构,坐南向北,正屋三栋进深,面阔三间,由门楼、厅堂、祖堂组成,中轴对称,分东西横屋对称排列,组成四合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为1469平方米。

红门楼、黑门楼紧随其后。红门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11~1628),为周佐季子周希圣(明万历17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所建,亦称“尚书府”,砖木结构,南北方向,正屋四栋四进深院式格局。东西两侧对称排列六栋横屋,占地面积在3200平方米左右,共有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黑门楼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368年),它是周希圣长子周自稷(封荫北京顺天府通判)修建。周自稷谦躬其父红门楼,将门楼漆成黑色,因此而得名。这座建筑的法式、装饰风格与红门楼一致,只是院落规模扩大,纵深开间更显宽敞、通透、大气,且对称结构中凸显了错落有致的变化,增辟了院落后花园。

新院子又开新径。新院子院主是周怀古之子,周希圣第8代玄孙周绍陕,从业耕贸发家后建造。后又由其孙周鸿正扩建东侧横屋和“培桂书院”。该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照墙高大厚实坚固,开设枪眼。

进院子需先进照墙门才能进门楼入正院,门楼宽大,为3对6门。新院子是相对它的西面距离100米的老院子而得名,它是周氏族人在清朝建造的第一座院落,也是周家大院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杰作。

子岩府亮点闪耀。子岩府,是以周崇傅的号而命名的府第。院子由其子周汉正与侄七兄弟于清道光年间(1894~1902)合力建造的庞大院落。占地20(13000多平方米)余亩,有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因周崇傅于清同冶七年中进士,入翰林,官至资政大夫二品顶戴,特授新疆哈什蔼兵备置署理政迪道兼按察使衔,故称翰林府。

子岩府规模宏阔,气势雄伟,纵深通畅大气,廊道四达,装饰精美,是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最为成熟的作品。

四大家院可圈可点。四大家院坐落在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的最右边,它由正院、老院、书院、炮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达30余亩,共有建筑面积13000平方来。四大家院是周希圣的第8代孙的另一分支周绍昌的四个孙子周正琪、周正林、周正珪、周正瑚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始建,完善于民国8年(1919年),村人称之为“四大家院”。

建筑与老院子搭界连片,又自成体系,院子内设有“培园书院(也叫摘桂书院)”、小姐绣楼,极富个性特色和时代特征。

这个大院的大门开东西两侧,封铁皮特别厚,正前照墙高而厚设7个炮眼,内墙炮眼下设走廊便于观察防范,后院有门直通山上,便于紧急情况时疏散和藏财。前院坪用鹅卵石砌平并镶有两个图案,一个是莲花蜜蜂图腾,寓意是家风清廉,生活甜蜜;一个是鲤鱼跳龙门,希望能出人头地。

典型的濂溪家风

周家大院虽然院子大小不同,横屋多少不等,建筑年代相差甚远,但严格的濂溪家风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周家在涧岩头,虽间隙性地出过几位显赫人物,但他们也不是什么大官,况且清廉为政,那怎么能建成如此庞大的家院呢?这就是濂溪家风所致。濂溪家风遵循的,一如镌刻于子岩府祖堂屋的那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勤奋节俭的持家之道。老院子院主周佐听朋友推荐涧岩头好,便孑身一人独往,潜心拜一个刘姓造纸老板为师。三年学徒满期,带着工钱和技术,自己开了一家造纸作坊,日积月累,就攒起了建造房屋的本钱。老院子的建成为周家开创基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门楼院主周希圣、黑门楼院主周希圣之子周自稷,虽父子二人为朝庭官宦,但也是清白做人、清廉为官之人,是靠节衣缩食,积攒些钱财才建起两个院子,且这两个院子的建设期长达10多年之久,才得以逐步完善。

新院子院主周绍陕自幼家境贫寒,耕种农桑,他儿子周尹东长大后,耕种兼做买卖,有了点积蓄开始建房,到孙子周鸿正再办造纸厂赚钱后加修完善。一座院子三代人才修好,这足以说明了只有勤俭持家,才能创业置产。

子岩府院主周崇傅蒙冤死于任上,平反后朝庭特许由儿子周汉正兄弟从新疆扶柩返乡,沿途受旧僚好友吊唁赠以厚礼,丧事办完后,七兄弟合议将剩下的钱财建房,这才有了子岩府第。四大家院主人更是一介平民,从事耕贸。

但也有传说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有一个油郎感染风寒,饥病交加来到周世德(周绍昌父亲)家求救。周家熬姜汤、蒸红薯好生相待,三天后油郎身体好转执意要走,将油箩留存周家,并说若一个月后他不来取,这油箩就送给周家了。转眼过去了半年,不见油郎来取。周家打开油箩,里面装的尽是金银首饰。得了这份钱财后,周家建起了四大家院。

孝老爱亲的为人品格。周家大院六个院落,正屋居中轴,大都是三进深(红门楼四进深)的四合院,前面为门楼,中间为厅屋,后面为祖屋,屋与屋中间设天井。门楼迎客,厅屋待客、议事,祖屋祭祖,设有神龛、挂有牌匾。横屋依附轴在正屋两旁排列,正屋通向横屋设有券门,横屋栋与栋、排与排也设有券门,关起门来为一户,打开门后为一家。

正屋与横屋、横屋与横屋联体共壁,设有一级二级三级或燕尾或马头状的封火墙。门楼、厅屋、祖屋后高前低,高差一般在一米上下,排水系统从高到低,通透流畅。

老院子门楼中门对开,红门楼四开,新院子六开、外门开在照墙上,子岩府门开在院墙上、四大家院门开东西两侧。斗栱多用龙头实为马状,户对多用莲花,门当大都是龙凤呈祥、三羊开泰、麒麟送子、福星高照、喜上眉梢等图案。

门楼外大都有一个小坪,或栓马、或落轿,或停客。黑门楼修建时算大户人家,祖屋为二层吊檐;黑门楼和新院子还设有后花园。这些建筑群既有“石抱门花格窗,青壁灰瓦封火墙”的湘南古建筑风格,又突出了周氏家族独爱莲花的个性品质。

周家孝老爱亲堪称典范,聚族而居,长幼分明,恭谦敬爱。辈分高且年龄大的一般住祖屋两旁;次之者住厅屋两边横屋;再次者再往后,以此类推。按长幼亲疏分隔而居,世代友好,和睦相处。

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无论是在祁阳县九牛坝,还是在零陵涧岩头,居住的地方无不体现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科学理念。涧岩头六个院落成北斗形摆开,南北朝向,后背左右靠山,前面临水。地理上的独特选址,奇妙布局;结构上的艺术空间,巧妙装饰;使用上的功能齐全,留有余地,以及垫柱石鼓、采光亮窗、雀替支撑、翘檐瓦当、照墙门槛、绘画图案等等,均与九牛坝濂溪故里如出一辙,真可谓“天下周氏一家亲,天下周宅一个样。

”这种依山傍水,避灾减险的居住环境,充分彰显了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了老祖宗的理学。

永不凋谢的莲花

周家大院6个院落都很好,但明代三个大院是基础,是样板。“姐姐做鞋,妹妹看样。”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建于明代,虽年代久远而有点残破,但却正彰显出它们的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与后来3座建于清代的宅院比较,一条从小到大、由简朴到富丽、由讲究实用到追求舒适排场的发展之路便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很有研究价值。首先周家大院在平面布局上继承传统,而在建筑规模上却讲究实用。周家各院均依中轴对称匀衡,追求了建筑的“中正”及其“向中呼应”的传统。正屋多为三进,即由一进门楼,二进厅堂,三进祖堂屋,天井狭小,不到3米。

厅堂较大,用来待客、聚族议事,不求大,实用就行。其次在建筑结构上梁柱山墙结合,外观造型低矮,体现了明代民居建筑平实质朴的时代特点。3座明代宅院,一律砖木结构,高出屋面的金字形主体山墙,墙体厚重;山墙、梁架支柱结合紧密,天衣无缝;正屋门楼、厅堂不开设房间,留足公用空间。

再次在建筑材料上精打细算,因陋就简,普通平凡,显示出清纯朴实的构筑特点。周家大院建筑用料就地取材,木料是本地杉木,料石是本地青石,鹅卵石、河沙取自进贤二水。

除两端主承重力点使用青砖砌就,其余多用鹅卵石斜砌,石灰粉面染色勾勒成青水墙样式,屋内、天井坪、过道多用三合土,有的用小鹅卵石铺设,甬道用青石板。最后,周家大院在宅院的装饰艺术上玲珑精致,平淡中见清秀,朴实中显神、奇、简、洁、古、雅。

它表现在装饰手法上,石雕、木刻、彩绘并用;在艺术体现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图形格调上,突出以莲花为主体,辅以龙凤等其他图形作陪衬。

游目所见皆莲花——在石门墩、柱础、门当、窗棂或是卵石铺就的地面上,姿态万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千年前的《爱莲说》,在大院的雕饰上,唤起历史的回响。虽然周家大院因年代久远而显苍老和破旧,但天文、地理、风水、建筑、民俗、文学、摄影等专家们参观考察后,无不为之震惊、赞叹和启迪,他们称周家大院,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

令人欣慰的是,这朵“永不凋谢的莲花”已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修缮规划跃然在公开栏上,维修工程建设指挥部已经成立,施工日程已有安排。但愿周家大院快点儿抖落掉身上的尘埃,擦抹去脸上的沧桑,早点儿梳妆打扮好,迎接更多朋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