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曹无伤 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

2019-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力作,而<鸿门宴>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从古至今,历代学者对有关<鸿门宴>的情节.人物.表现手法以及影响等诸多方面都进行过详细地剖析,尤其是有关<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受到接受者极大的关注,不仅主要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张良等人,就是一些次要的人物形象,如范增.樊哙.项伯等人,也成为大家研讨的对象.鸿门宴曹无伤 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在研究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力作,而《鸿门宴》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从古至今,历代学者对有关《鸿门宴》的情节、人物、表现手法以及影响等诸多方面都进行过详细地剖析,尤其是有关《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受到接受者极大的关注,不仅主要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张良等人,就是一些次要的人物形象,如范增、樊哙、项伯等人,也成为大家研讨的对象。

鸿门宴曹无伤 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

在研究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塑造时,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似乎还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曹无伤。是不是项羽愚蠢而又冲动的行为(包括言辞)直接导致曹无伤被刘邦“立诛杀”的呢?曹无伤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鸿门宴曹无伤 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

分析曹无伤之死,就离不开曹无伤这个人物形象。在《史记》全书中,“曹无伤”作为人名仅仅出现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凡6次,并且均出现在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中。现将这6次的文本摘录如下:

《项羽本纪》记载如下:

鸿门宴曹无伤 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

1.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横线为笔者加注,下同)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高祖本纪》记载如下:

4.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5-6.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从以上文本记载来看,《项羽本纪》里只记载了曹无伤告密的内容,而没有具体记载告密的原因,但是在《高祖本纪》里则把这一点补足了。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而感到恐慌;第二,曹无伤想要自保乃至“欲以求封”。

曹无伤之所以感到恐慌,是因为闻项羽大怒,欲攻沛公。曹无伤的这种恐慌感应该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项刘双方军事集团实力的悬殊对比,以及所预示的项胜刘败的必然趋势。心理学认为,对于恐慌者来说,他会用自己设计的对未来事件的不利预测恐吓自己,引起他对未来的恐惧,使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在其意识中变成现实“可行性”;此外,心理学还认为恐慌是主体受作为严重威胁生命的信号的超强刺激物作用而形成的。

这种刺激物的特征是力量超乎寻常、突然、短暂而单一。而项羽对战败的敌人所施行的灭绝人性的残酷打击正是带给曹无伤恐慌心理受到严重威胁生命的信号的超强刺激物。

对于第一个方面,双方军事集团实力的对比,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进行了精炼的描述。

《项羽本纪》记载如下:“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高祖本纪》记载如下:“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记载来看,两者大致相同,但又有着各自的侧重。《项羽本纪》在陈述完双方的兵力对比之后,又陈述了双方的驻兵地点:项羽“在新丰鸿门”,刘邦“在霸上”。这一陈述强调了刘邦集团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项羽集团是非常近的,随时处于项羽集团军事打击的势力范围之内,这对于刘邦集团是极其不利而又危险的。

之后在鸿门宴刘邦与部下研究逃席的一段情节中,司马迁又两次强调了新丰鸿门与霸上两者间的危险距离:第一次是以陈述的方式表述的:“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项羽本纪》)第二次又借刘邦之口加以强调:“从此道(指“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作者注)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项羽本纪》)可见,在鸿门宴这一情节中,司马迁三次强调项羽集团与刘邦集团近在咫尺,意在表明此时是项羽集团消灭刘邦集团的最佳时机。

而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陈述完双方兵力后,又引用了当时对双方兵力夸大的传闻:项羽“号百万”,刘邦“号二十万”,以此突出双方兵力的巨大悬殊,从而引出刘邦集团“力不敌”的必然结果。

不仅如此,从双方的军队士气来说,项羽也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方面司马迁对于刚刚结束钜鹿大战的项羽军团作如是描述:“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另一方面,对于刘邦紧守的函谷关,项羽使黥布等很轻易地就攻破了。

由此可见,项羽军团此时实力正大、士气正盛,刘邦确是“力不敌”的。在这种情况下,曹无伤自然会认为一旦战争爆发,项胜刘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而自己作为刘邦集团中的一员,必然要受到战争的波及乃至于被杀。这是他感到恐慌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项羽对战败的敌人所进行的残酷打击。钜鹿之战结束后,项羽一夜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军降卒。虽然,项羽坑杀秦军降卒的因素很多,如诸侯军因早年的徭役与秦军结下的仇怨,使得军心不稳,难以统率;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的战国遗风对项羽的影响等。

但是项羽心胸狭隘而且多疑残暴也是导致秦军降卒被坑杀不争的事实。对于曹无伤而言,在项羽坑杀二十余万秦军之后,他恐怕不会冷静、理性地分析项羽这一残暴手段背后的多方面原因,而是更容易看到最表面的结果——降楚的二十余万秦军,除了章邯、董翳做为主将;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氏而免遭厄运之外,其余人等一律被集体坑杀。

这必然会给曹无伤一种心理暗示:按照新安的坑杀事件来推测,如果刘邦战败,任左司马的曹无伤这样一个低级军官,必然在被集体处死的范围之内。

这自然也是使曹无伤感到恐慌的另一个原因。总之,双方兵力的巨大悬殊以及项羽对敌人的残暴必然带给曹无伤心理极大的恐慌感,这是促使曹无伤告密的第一点。

促使曹无伤告密的第二点是曹无伤想要自保,并且希冀进一步借此求封。这一点应该也源自钜鹿之战的影响。钜鹿大战之时,司马欣曾劝章邯主动降楚,《项羽本纪》记载说:“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而章邯、司马欣等降楚后都得到了重用:“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并且两人都因此而避免了在新安城南被坑杀的命运。这无疑也会给曹无伤一种心理暗示:主动降楚,并且立有大功,不仅会免于被坑杀的厄运,也许还会得到丰厚的封赏回报。

因此,鸿门宴与其说是一个剑拔弩张的险地,不如说是项羽为接受刘邦臣服所举行的仪式,他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才是灭秦的第一功臣,是所有诸侯的上将军。既然刘邦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项羽的臣服,那么,所谓的“怀王之约”——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之争也就不存在了。

余下的事就是作为诸侯上将军的项羽引兵进入咸阳,接受子婴的投降并杀掉子婴。从后来事情的进展来看,也确实如此。“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从事情的发展,我们再来看曹无伤告密的内容,他共说了三点:“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第一,“关中王”的称号和利益刘邦已无条件地让给了项羽;第二,子婴投降并被立即杀死,项羽的国恨家仇得报;第三,珍宝全都被项羽运往彭城,而且还捎带着妇女东归。

其中第一和第三点从刘邦欲王关中的本质上来看都比较属实,但是“使子婴为相”这一点却是子虚乌有。在《高祖本纪》中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从这段记载来看,刘邦对待子婴只是暂且收押,以后再做处理,根本没有想任子婴为相的打算。因此,曹无伤所谓的“任子婴为相”乃是妄言。而曹无伤之所以向项羽夸大乃至歪曲事实,应该有两个目的:第一,曹无伤在向项羽告密之后,背叛刘邦集团已成事实,这件事刘邦早晚会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集团越早被消灭,自己就越安全。

加之项羽仇秦举世皆知,这里既有国仇——项羽的故国楚国被秦国所灭;又有家恨——项羽的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皆死于秦将之手。

所以,项羽是无法容忍任何一代秦王活在世上,更不要说被任命为相。曹无伤就是利用这一点,在“闻项王怒,欲攻沛公”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激怒项羽早日消灭刘邦,以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第二,曹无伤告密的内容越是重大、越是被项羽重视,立的功劳就越大,之后得到的封赏就会越丰厚,以确保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至于“使子婴为相”这一事件的真伪问题上,如果刘邦整个集团被消灭,就会因死无对证而变得无足轻重。

所以司马迁记述曹无伤告密的三点内容中,“沛公欲王关中”是项羽最不能够接受的,这是等于抹杀了项羽的灭秦功绩,夺取项羽经过浴血奋战才获得的政治上的最高权力。“使子婴为相”次之,这将使项羽的国仇家恨不能够获得最彻底的报复。

而“珍宝尽有之”最次,这使项羽失去了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最佳机会。这三点的记述是由重到轻、由急到缓进行过斟酌的,以突显曹无伤此时的微妙心理。于是,项羽在盛怒之下,做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决定。

但是,由于项伯为了个人恩怨而夜驰沛公军,加之刘邦与张良的政治智慧,最后促成了刘项在鸿门宴上的和解,而正是这场宴会开始前刘邦的一段鸿门说辞,不仅完全打消了项羽以武力解决刘项争端的念头,还让项羽轻描淡写地对刘邦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直接导致曹无伤最后被刘邦“立诛杀”。

从事情发展的本质上来说,项羽在鸿门宴未开宴之前,已将曹无伤告密的内容全部完满地解决了,实现了自己入关的目的,只不过是还没有来得及具体执行而已。这样看来,曹无伤自然没有再继续存在的价值了,被项羽随意出卖,而后被刘邦立诛杀也就再正常无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