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翻译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

2018-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赵括在中国很负盛名,基本上都是因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得知.这个成语也是因为赵括在长平之战失败而成的,在形容只会空洞理论,不会实际行动的人.可是作为战国最著名的将领廉颇的接棒者.四.五十万人的军团统帅,应该不只会空洞理论.小编试图揣测一下赵括的真实实力有多恐怖.纸上谈兵翻译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众人皆知,基本就是说秦赵大战于上党,开始赵国老将廉颇采用守的战略,秦不能胜.后来,赵王脑袋抽筋换了赵括,赵括兵败,导致赵国四十五万人被坑杀.这个故事看似秦国并未伤及根本,兵不血刃,干掉了赵国的举国精锐,

赵括在中国很负盛名,基本上都是因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得知。这个成语也是因为赵括在长平之战失败而成的,在形容只会空洞理论,不会实际行动的人。可是作为战国最著名的将领廉颇的接棒者、四、五十万人的军团统帅,应该不只会空洞理论。小编试图揣测一下赵括的真实实力有多恐怖。

纸上谈兵翻译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众人皆知,基本就是说秦赵大战于上党,开始赵国老将廉颇采用守的战略,秦不能胜。后来,赵王脑袋抽筋换了赵括,赵括兵败,导致赵国四十五万人被坑杀。这个故事看似秦国并未伤及根本,兵不血刃,干掉了赵国的举国精锐,导致赵国元气大伤。

纸上谈兵翻译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

首先,先看一下廉颇的战略是不是真的对,或者说廉颇统军时秦军一直无法取胜。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长平之战拉开帷幕,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

纸上谈兵翻译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

赵国军队杀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同年六月,廉颇兵败,赵国重要军事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七月,廉颇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不应战。秦军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从防线上看,廉颇筑起三道防线,即“空仓领防线”、“二障城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到六月时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均已被突破,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已经进入赵国腹地。

由此来看,在此战之初并不是秦军无法取胜,而是一直取胜,并且突破两道防线,已经打到赵国腹地,这样看来换将成了必然。

至于为什么换赵括,有很多说法,一说是秦国反间计,这样的阴谋论不足为据。有说不换赵括也没其他人可换了。这些先不去讨论,结果是换上赵括了。

接下来讨论,赵括在此战中的表现,我们采用倒推。

第一,战后秦国是什么状态。战后白起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就是说长平一站使得秦国也是伤亡惨重,死者过半。这样的大战,赵国有四五十万人参战,秦国只会多不会少,也就是说此战秦国死了二三十万人,并且这都是赵括统帅时。廉颇时期,王齕一直取胜,并且所带人马没那么多,换将白起之后,秦军才倾全国之力。

第二,长平之战后,赵国是不是精锐尽失去,元气大伤?一年之后,公元前259年十月,秦伐赵,围邯郸,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赵军固守一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援军到,大破秦军。如果秦军元气大伤,应该不会坚持如此之久。

第三,六年之后,即公元前251年,”鄗代之战“,燕国乘人之危,派栗腹为将,战车2000乘,领兵60万,伐秦。结果大败,廉颇率军追击500里,进围燕都蓟。燕王割让5座城邑求和。要知道当时,燕国并未经过大战,国力算是强盛,准备充分,还被打的满地找牙。可见赵国的战斗力不一般。

由此,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赵括并未像传说的那样无能,做统帅是相当厉害的。能把战神白起打死二三十万人,并且给赵国留下了一定的实力。二长平之战,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赵国被打残。三赵国的实力极其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