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孙存周 太极实打孙存周的前跃十大步

2018-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l               原来陈王廷创建的推手方法,是综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掷打(放劲)的竞技运动,跟摔跤一样,最能发展体力,技击性很强.推手时,在上部双方两臂互相粘贴缠绕而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并且在引进消化的时候,后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翘起,腿肚着地,彼此一进一退,随势起落,腰腿必须柔活有力,运动量极大,非一般人所能锻炼;并且由于擒法.拿法.跌法.掷打法的兼施并用,容易使人感到创痛,因此在普及推行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太极孙存周 太极实打孙存周的前跃十大步(<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

l               原来陈王廷创建的推手方法,是综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掷打(放劲)的竞技运动,跟摔跤一样,最能发展体力,技击性很强。

推手时,在上部双方两臂互相粘贴缠绕而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并且在引进消化的时候,后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翘起,腿肚着地,彼此一进一退,随势起落,腰腿必须柔活有力,运动量极大,非一般人所能锻炼;并且由于擒法、拿法、跌法、掷打法的兼施并用,容易使人感到创痛,因此在普及推行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太极孙存周 太极实打孙存周的前跃十大步

(《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l               拳意述真》载:郭云深先生“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后有人说虎形起步为一小步两大步,实际是对前辈神乎其技感到不解才有此一说。

纯阳君看到过请多高人身手,难怪语气有点那个。这也可以理解。四民成立后有许多名家常来常往,耿老先生和李存义、张占魁、程廷华、刘凤春等七人为盟兄弟,晚一辈如孙禄堂、尚云祥诸先生也是常客。

太极孙存周 太极实打孙存周的前跃十大步

……吴子珍先生没有门派观念,是很开明的一个人,他还让其徒戴玉斌随吴斌楼老师学戳脚,并在社内传少林拳。孙存周先生只活到了七十岁,为什么功夫高的享不了高寿呢?形意门中功高且寿高的有宋铁麟、布学宽、郭汉之,都是九十多岁。

太极孙存周 太极实打孙存周的前跃十大步

l               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老师一点自然明白,使劲追没用。还是一句话:太极只要有中定,再明白开合呼吸,足够。中定是具有承受千斤力的能力。

l               杨式宗师说过:“站住中定,往开里打”,中定和开展缺一不可。

开合是很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蓄合发开就可以了,但我现在正在苦思如何使劲气螺旋形地在丹田和四梢间开合往返。另外,开合仅是内气和丹田的一种运动形式,绝非全部,否则不能解释很多圆形动作的内动。呼吸好像是太极拳外形层次的东西,好像离太极拳的核心层次远了点。

l               太极拳名家旧事录:

    1.杨少侯自杀海上.关于杨少侯自杀,在陈微明的<<海云楼集>>中有明确记载.那么杨少侯为什么自杀呢?是因为有几位国术馆的教师通过李景林约好了杨少侯,要与杨进行切磋交流.

时杨已68岁,虽名气很大,但真打起来已力不从心.杨少侯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请人试了回手,确感非常吃力.由于答应李的事又不好回绝,为了保全杨家太极的名声,于是选择了杀身成仁.

    2.郝维祯潦倒京城.民元郝维祯来京,遭杨健侯冷遇,在京城站不住脚,于是去了天津,去访李存义和李瑞东,在河北公园李存义的徒孙李玉琳向郝请益,试了回散手.郝维祯竟不能胜.于是又折回北京,斯时盘缠用尽,病困交加,潦倒在宣武门,几于毙命.后经人救助才终于得以返乡.

    3.吴鉴泉汗颜西子湖.民国十八年,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吴鉴泉应邀为评委,同时作为表演员表演太极拳,时评委副主任褚民谊是吴的学生,吴颇得意,评判时对朱国禄的拳击打法颇有微辞,认为朱的打法不和于国术.

时朱国禄之胞弟朱国祯邀吴与自己作一对上台一较,朱国祯称:我只用国术,不用拳击,看能不能赢你.朱站在台上三次邀吴,吴不敢应.时值深秋,而吴竟汗流满面,双手微颤.后经李景林与陈微明调解,才作罢.

陈照丕动口不动手.国术馆有摔跤名家杨法五,生得虎背熊腰.闻陈谈太极拳以轻破重之高论,欲与陈一拭,陈远避之.一日陈教拳时,杨又至,立于一旁.陈望见,立刻解散学员.至杨前顿首曰:"您总得让我混碗饭吃,我不敢在您跟前练拳,可您总得让我有个说拳的地方吧."

l         吴图南曾说:"吴鉴泉一身死肉,不会推手,只配挨揍."吴图南对吴鉴泉甚是不恭,这也就难怪马岳梁对吴图南为何恨之入骨了.

l         太极拳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既做为一个拳种立足于武林,就有相当的技击效用,不然在那个讲究实战搏击的年代早就被扼杀,根本不会流传到现在。

也许是太极拳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失掉了其技击意义,也许是后人没能继承下来,才会有现在一些对太极拳技击作用的质疑。杨家的人功夫是不浅的,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中就说,他小时在杨家练拳,常见师伯杨少侯发人,“只见食指中指一弹,人便被抛出”。

正象运动员都有动动寿命一样,人的拳技也有高潮期,也有衰落期,杨的自杀也包含了对自身技术的衰败感到无奈。太极拳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免有一些神化的成份,那么太极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你能否说一说?为什么很多拳家后来又要修太极拳,包括孙禄堂先生,陈微明原来从孙老练拳,后来又为什么改投杨澄甫门下了。

使得李雅轩得意地说:有些人原来练形意,后来看到八卦好又练八卦,最后练太极,还没听说练太极的改练别的。

l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

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

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

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

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

l         其实武术家也是普通人,真正修养高深的没有几位.1979年在京的老武术家在西单聚会,由于文革后很多武术界的老人儿很久都没见面了,一般见了面都客客气气.

都相互称对方为"某老师".孙剑云看见吴图南向吴打招呼说:"吴老师您来的早啊."吴回答道:"我在等你那,干闺女."孙剑云反映可是真快,立刻跟了句:"哎,你这干孙子,怎么几天没见,跟姑奶奶开起玩笑来了!"吴图南站在那儿尴尬地笑了笑,没敢再说话.旁边不知是谁说了句:"真是自取其辱."

l         孙存周先生是位传奇人物,寡言孤傲,不易接近.与我师子珍先生迥然不同.我见过存周先生几次,但够不到跟前去.

存周先生的打扮与一般的拳师不同,第一次见到存周先生来四民时,他身穿米色风衣,头戴鸭舌帽,眼睛上还戴着付大墨镜,嘴上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身板瘦高笔直,元阳贯顶,神采傲然.按当时的穿戴习惯,他简直就象个老特务.

按今天的眼光,他颇有几分象个搞艺术的大导演.他身边还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小个儿,留着个油光光的小分头,身板看上去挺瓷实.不知是谁?两人都不怎么说话,看一会儿就走,我师对他们极为尊敬,甚至可以用恭敬来形容.

当时我很看不惯,他们走后,我问吴师他们是谁?我师告诉我:老头儿是孙存周,孙禄堂老先生的儿子.并说,孙存周的功夫如何了不得.说他能在墙上跑四步.以后,又见孙存周来过一次,孙存周穿着件长衫,再我师力邀下,示范了一个虎形,孙存周连长衫也没脱,双脚向前一跃,疾如灵猿,确实跃出很远.

吴师让我用脚量量,这一跃足足有十大步.至于凌空走八步,我没见过.这可能是对身体轻灵,纵高蹦远的一种形容吧?孙剑云练拳时也是身法轻灵,但由于她是女同志,接触不多.据说宋老前辈有墙上挂画之能,但宋前辈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也是听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