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7安史之乱 浴血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李光弼丨百科解密133期

2019-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事件,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由此造就了此后100多年的潘镇割据.据史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长驱直入,下潼关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仓皇出逃蜀中,行至马嵬驿,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隋唐英雄7安史之乱 浴血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李光弼丨百科解密133期因为安史之乱反叛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此才以两人的姓氏来命名为"安史之乱".之后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事件,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由此造就了此后100多年的潘镇割据。

据史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长驱直入,下潼关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仓皇出逃蜀中,行至马嵬驿,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

隋唐英雄7安史之乱 浴血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李光弼丨百科解密133期

因为安史之乱反叛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此才以两人的姓氏来命名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平定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而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功勋不可磨灭,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隋唐英雄7安史之乱 浴血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李光弼丨百科解密133期

(李光弼和郭子仪)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有“李郭”之称。但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

李光弼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他精于用兵,在前线指挥若定,屡次力挫叛兵,尤其是常山、太原之战,威震敌胆,名闻天下,被评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赐丹书铁券,并且在凌烟阁留下画图。

隋唐英雄7安史之乱 浴血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李光弼丨百科解密133期

在李光弼四十七岁的那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王朝招来了惊天国难——安史之乱。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还有他的得力干将史思明,悍然率十五万边军扯旗造反。战争持续了34天之后,洛阳陷落。

李光弼在大唐的危急时刻,由郭子仪引荐,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统帅。在平息安史之乱战争中,李光弼百战百胜,屡建奇功,最出名的是指挥“太原之战”和“河阳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太原之战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李光弼指挥的“太原之战”,是唐军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太原尹李光弼手中只有一万人,太原城方圆四十里,由于李光弼治军严整,与将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士兵严守,史思明无隙可击。

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此是中国最早的地道战;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叛军十分之二三;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蔡希德因疲惫不堪而败军。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敌军发动进攻,歼敌七万多人,“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太原之战”歼敌八万多人,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

河阳之战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督师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挫败史思明部多次进攻的作战。

这年九月,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驻军于白马寺南,在河阳南面修筑月城,与退守河阳的李光弼军相持。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击斩刘龙仙,余众大骇不敢进。

在李光弼与史思明的叛军交战时,有一趣事:因为史思明营中的马匹很多是从塞北带来的,这些公马精壮高大,奔跑如飞,使史思明的骑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史思明为显示马匹之多,吓唬唐军,每天将马匹放至黄河南水岸边洗浴。

于是,李光弼大肆收购带驹的母马,一下子从百姓手里收购了母马、马驹各500匹。待到史思明的公马又到河边的时候,李光弼将母马赶出城去,却将马驹统统留在城中。母马来到城外的河边,吸引了所有公马的注意力,公马发情了,纷纷下河朝母马跑过来,母马挂念城中的马驹,转身往城中飞奔,公马紧追不舍,全部跑进唐军驻守的城中,等史思明反应过来,想要拦截马匹,这些公马已被唐军尽数捕获,以后,补充到唐军的座骑中,使李光弼的部队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功勋屡建,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