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旦胡文阁是同志吗 胡文阁:梅派男旦不会在我这断了

2019-04-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月前,信报记者与梅先生的珍贵合影.徒弟心中的恩师张馨月:我突然觉得长大了拨通张馨月的电话,她刚从师娘家里出来前往北京京剧院设置灵堂.提起师娘,张馨月说现在老人最需要的就是休息与安宁,师娘很坚强,感谢大家对她的关心.男旦胡文阁是同志吗 胡文阁:梅派男旦不会在我这断了梅先生突发急病入院抢救的新闻最先出现在网络,之后没有人站出来回应.对于这段"真空期"发生了什么 ,张馨月首次开口释疑.师父入院绝对是特别突然的,因为在入院前他还在大学讲课,身体特别好.不过师父长期患有哮喘,这次入院也是突发

一个月前,信报记者与梅先生的珍贵合影。

徒弟心中的恩师

张馨月:我突然觉得长大了

拨通张馨月的电话,她刚从师娘家里出来前往北京京剧院设置灵堂。提起师娘,张馨月说现在老人最需要的就是休息与安宁,师娘很坚强,感谢大家对她的关心。

男旦胡文阁是同志吗 胡文阁:梅派男旦不会在我这断了

梅先生突发急病入院抢救的新闻最先出现在网络,之后没有人站出来回应。对于这段“真空期”发生了什么 ,张馨月首次开口释疑。

师父入院绝对是特别突然的,因为在入院前他还在大学讲课,身体特别好。不过师父长期患有哮喘,这次入院也是突发性的。师父昏迷入院后,大家都想办法治疗,当时梅先生的各项生命体征都特别好,这一切都给了大家希望。这期间,家人们都不希望网上乱传,所以没有开腔回应。“或许是昏迷的时间太长,师父身体消耗太大,昨天(24日)下午血压下降的特别厉害。”张馨月说,虽然大家心里都有准备,但心里还是很难受。

男旦胡文阁是同志吗 胡文阁:梅派男旦不会在我这断了

在众多徒弟中,张馨月和师父最亲近。1997年,17岁的她同时拜梅葆玖、姜凤山二位为师,主攻青衣花衫。“4年的时间,两位恩师先后离世,确实太突然了。”近20年的学戏生涯,张馨月说早就习惯了有师父在身边,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永远是孩子,“我今年36岁了,师父离开让我突然觉得长大了,作为梅派的传人,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

男旦胡文阁是同志吗 胡文阁:梅派男旦不会在我这断了

与师父共同生活学习的20年间,张馨月说自己和他是最没大没小的一个徒弟,而几件小事让张馨月感受到师父的严谨,以及梅派“中正平和”的中心。2007年,张馨月参加央视节目录制,演唱梅派经典唱段《贵妃醉酒》。“我当时就想让师父到现场帮我把把关。师父问几点去,我说9点开始排。”张馨月觉得师父肯定来不了,多年来师父习惯晚睡,大多11点左右起身。但没想到当天她8:50到现场,师父早就坐在台下等着了。

《贵妃醉酒》中有一小段是掂扇子,或许有师父在,张馨月说怕把扇子掂掉了,就把这个动作剪掉了,没想到最后一个动作完结,梅葆玖说:“刚才你那个动作怎么没做?”张馨月至今回忆还在感叹师父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胡文阁:进病房喊了三声师父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梅派乾旦继承人胡文阁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声音低沉,讲述了与师父告别的情景。

昨天清晨7时,他接到了最不想接到的电话。“师娘让我快点到医院一趟。”赶到医院8点左右,在场的只有他一个弟子 ,医生说梅先生不好了,亲近的人可以排着队两两一组去见老人最后一面。在这“最后时刻”,他向师娘提出了一个自私的要求:我要一个人进病房看师父。

进入病房,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胡文阁庄重地喊了三声“师父”,最后在心里许下了一个愿:我一定听您的话,继承您的遗志,用最大的力量,最大的精力去培养梅派乾旦第四代传人。

胡文阁回忆起两年前与师父的一次演出。当时在美国演出,他和师父收获了无数掌声,当时师父就说:“文阁,你看还是男旦的号召力大吧。”当年梅葆玖对胡文阁的一段感慨让他记忆深刻,梅葆玖说:“从我爷爷梅竹芬到我的父亲梅兰芳都在为男旦艺术付出,到了我这辈传给你,你不是我所有徒弟中最有天分的,你的师姐们比你的造诣高,但我为什么会器重你,就是不想让梅派男旦在我这一代断了,传给你,也是希望梅派纯正的男旦走下去。

”信报记者 王萌

记者眼中的大师

一个月前采访了梅先生

王萌 信报记者

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和“明星”的照片,他就是京剧大师梅葆玖。

3月20日,昆坛名家、著名闺门旦演员沈世华先生在湖广会馆举行收徒仪式,梅先生受邀见证。梅先生与沈世华同是昆曲传字辈朱传茗的学生,论起来两人是师兄妹。或许不想抢了师妹的风采,梅先生在开场后悄悄进场,坐在了剧场的角落。期间,几家媒体都想采访梅先生,但他指指台上,委婉地拒绝了,并小声说:“别打扰了人家,等会儿再说。”

仪式结束后,又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无论是行里的小字辈,还是陌生“粉丝”,只要提出合影、签名,梅先生都面带微笑一一应允。一旁原本焦躁的我慢慢地被这位身体单薄,一举手一投足散发绅士气息的老人所吸引。老人永远是那么的平和淡定,那种与人交流时眼神中散发出的讯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安抚对方的情绪。

直到最后一个“粉丝”满意地和梅先生合完影,陪同他的亲友上前催促老人该休息了,他看到等在台边的我们,马上说:“先采访吧。”

如同京剧那绝美的腔调一般,梅先生的声音平和悦耳,采访中你很容易就忽略眼前这位老者已是耄耋年纪。梅先生说,父亲(梅兰芳先生)也喜欢昆曲,他演出的昆曲多达几十部,小时候父亲告诉他,必须要学昆曲。梅先生还说,戏曲作为传统艺术能传承至今,离不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无论新旧,所有的地方戏都应该这样传承下去,在跟老师学艺的同时,更要去学老师的为人,这才是真正的拜师。

七年前第一次见梅先生

苏冠名 信报摄影记者

第一次采访梅先生是2009年11月8日,刚到现场便听到梅先生和别人谈话时那开心的笑声,这笑让我心醉,这么近距离看到梅先生,我的心跳真的加速了。

梅先生比我想象中的瘦弱些,但身板很挺,嘴角微微上扬,一直挂着梅式微笑。梅先生当时身穿一身深色的西服,很得体,坐在圈椅上,双腿合拢,侧向一方,亮亮的眼睛像孩子的眼睛一样,时不时地观看四周的人群,男旦的一举一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活,分不清生活和表演。当天梅先生还上了扮相,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笑容,每一个步子,加上真正的梅派唱腔,让现场的人如痴如醉,仿佛看到梅兰芳先生的影子。

二十八年前的一次采访

朱敏 信报副总编辑

大概在28年前,我采访过身为政协委员的梅葆玖先生。梅先生不仅是外貌,在举手投足间也时时显现乃父遗风。他温和儒雅地讲了京剧流派的传承,梅派的特征,以及他自己学艺的过程。

梅葆玖很珍惜祖荫,一门心思传承父辈的艺术和德行。同时他又是个爱玩儿,会玩儿的人,公认的性格温和纯良。毋庸置疑,他是个梅派传承的符号。在扮相和唱念做上,他认为父亲梅兰芳先生是高山仰止,但是,他确实以他的特殊身份,一直致力于国粹艺术特别是梅派精粹的传承。这是他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