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罗中立 艺术客|大画家罗中立:名作“父亲”背后的故事

2018-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世纪60年代,少年时期的罗中立第一次来到黄桷坪,几经辗转躺在四川美院附中的宿舍,因为心情激动而彻夜难眠.殊不知,这次的黄桷坪之旅也开启了一个艺术家的传奇时代.1977年,罗中立以国家允许的最大年龄参加高考,如果没有考上,一生再与艺术无缘,几年后,已是大三学生的罗中立凭借一幅<父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画家罗中立 艺术客|大画家罗中立:名作"父亲"背后的故事赤脚走到黄桷坪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父亲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带着两个儿子出去画画,这对于小时候的

上世纪60年代,少年时期的罗中立第一次来到黄桷坪,几经辗转躺在四川美院附中的宿舍,因为心情激动而彻夜难眠。殊不知,这次的黄桷坪之旅也开启了一个艺术家的传奇时代。1977年,罗中立以国家允许的最大年龄参加高考,如果没有考上,一生再与艺术无缘,几年后,已是大三学生的罗中立凭借一幅《父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画家罗中立 艺术客|大画家罗中立:名作“父亲”背后的故事

赤脚走到黄桷坪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父亲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带着两个儿子出去画画,这对于小时候的罗中立产生了很大影响,画画爱好也伴随了他此后的时光。

到了少年时代,哥哥的同学在川美附中念书,为了咨询考学情况,罗中立从小龙坎一路走到黄桷坪。出门时恰巧碰到下雨,罗中立心疼脚上的鞋子会被打湿弄脏,便脱下鞋打着赤脚走了近两个小时,赶到黄桷坪时,又忙在附近找了个池塘把脚上的泥巴洗干净,穿上鞋子继续走到哥哥的学校。

画家罗中立 艺术客|大画家罗中立:名作“父亲”背后的故事

那天外面的雨从早到晚一直下个不停,罗中立站在校门外,艳羡地看着学校里进进出出的人群,感觉每一个人的头上都顶着神圣的光环。可直到天黑,哥哥的同学都没有来。一个川美老师的母亲看到了他,出于善心,便将他带到学校的男生寝室让他住了一晚。后来,已经成名的罗中立回忆起那个晚上,仍然记得那一夜淅淅沥沥没有断续的雨水,听着雨声,罗中立激动地一夜未眠,“我进了川美附中,还住了下来,第一次觉得自己离艺术殿堂那么近。”

画家罗中立 艺术客|大画家罗中立:名作“父亲”背后的故事

从学校回来后,罗中立更加勤奋学习,终于在196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川美附中。曾经的梦想变成现实,罗中立自然不肯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那个年代,满校都张贴着政治标语,校园里提供不了好的写生氛围,偷偷地翻院墙出去画画成了常事,一到星期天,罗中立就到食堂里买一个馒头,靠着这个充饥,在外面一画就是一整天。

但很快,在川美附中的生活结束了。毕了业的罗中立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四川达县大巴山生活了10年。

《父亲》之后

10年的大巴山生活给了罗中立此后绘画创作上的灵感来源。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从穷苦的大巴山走了出来,参加了当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结果后来的人们都已经知道,30岁的罗中立顺利考入川美油画系,成为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经历了动荡的时代,突然宽松下来的学校氛围让罗中立和同班级的学生们近乎疯狂。同学们聚在一起,玩笑嬉闹是生活中的常事,大家最爱唱的曲子是《苏联骑兵进行曲》,这还成为他们那一届的班歌。每天上完课熄灯之后,爱开玩笑的罗中立就把画室里的黑色衬布裹在身上,一手擎着蜡烛,一手托着用来临摹的骷髅挨个宿舍吓人。

每个星期发肉票的日子堪称学校最轰动的时刻,学校里的学生赶到食堂外面排起长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瓷缸饭盒,筷子敲在上面梆梆响。

伴随川美77级疯狂出名的还有他们的好学之风。学校组织看电影,一场电影下来,学生们脑海里便有了大致印象,很多镜头就要在纸上默画出来,以至于最后每个寝室墙上都挂满了这样的作品。那个时候学校资料奇缺,有一年进了一套日本画册《世界美术全集》,老师需要带领学生排队看画册,每次看时都要经过一番虔诚的仪式:洗手、带白手套,到后来干脆平铺在玻璃柜里,每天展览一页,罗中立就整日围着这个玻璃柜转,一本30页的画册要一个月才能看完。

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在重庆三十七八度的炎夏,激情高涨的罗中立就在黄桷坪一个10平方米的阁楼里开始了创作。根据在大巴山的生活经历,罗中立画出了高达2米、和伟人画像规格一般的《父亲》。

这幅油画凭借着它的独特魅力无疑影响了后来的无数人们,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父亲》的创作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反复易了3稿。第一幅画画的是一位在除夕夜坚守岗位守粪的农民;第二幅取名为《粒粒皆辛苦》,画讲的是一位辛勤的农民满脸挂满汗珠在扫粮食;可这些都不能让罗中立满意,在反复推敲后,罗中立将人物的侧面肖像换成正面头像,人物变成了一个带着旧军帽的男人,并取名为《生产队长》。

但这仍旧没有将罗中立内心想表达的情感尽情呈现出来,直到最后,罗中立将人物的帽子去掉,身份去掉,变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取名为《我的父亲》。

1980年12月,吴冠中将罗中立的参展作品《我的父亲》改名为《父亲》,并获得了1981年青年美展金奖,被中国美术馆以400块钱的价格收藏,这对于当年月工资只有31块钱的罗中立来说,相当于一年多的工资。

“真想明天就退休”

幸福似乎总是来得太突然,“一夜成名”之后的罗中立也经历过自己的迷茫期,他对一切充满新奇与渴望,《父亲》对于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辉煌经历,但也只存在于过去。1983年,罗中立成为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生,前往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艺术氛围虽然变了,绘画习惯依然没变,罗中立每日仍旧是一张张地画,一笔笔地临摹。

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因为地理原因四川美术学院不复80年代的辉煌,一大批中国当代艺术界最著名的艺术家选择走出西南,前往北京,川美所在的黄桷坪也受到了冲击。当罗中立回国后,老院长叶毓山专门找到他,希望他出任川美院长。1998年,经过民意选举,罗中立正式上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头上顶着川美院长的罗中立都有些欲哭无泪。每天没完没了的会议让他极度疲倦,更让罗中立忧心的是,相比于之前,自己绘画的时间大幅度减少,每当筋疲力尽开完会之后,他都会跑到画室,去闻熟悉的颜料味道。如此重复琐碎的生活也曾让罗中立抱怨“真想明天就退休”,但在这个职位上,罗中立一做就是17年。

这段时间,川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黄桷坪,罗中立用“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为喜欢艺术的年轻人构建了一个属于艺术的梦,人们可以在这里探讨交流艺术。至今,坦克库都是黄桷坪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后来在大学城,他又建起了53000平方米的虎溪公社,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大的工作空间。

川美在成长,而罗中立也不再是曾经那个为艺术奔走的赤脚少年。在那幅《父亲》之后,罗中立的创作画风经历了转型改变。他画过《凉山人》《老家璧山老农》肖像系列,也画过《故乡组画》场景系列,从毕加索新古典画风的人物身体感觉到鲁奥宗教题材表现主义的浓重轮廓,他都做过研究。

甚至用自己的画法创作《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和“山水系列”,将其造型方式分解成线性构成油画和彩色雕塑作品。从现实主义转向超验与魔幻,罗中立的后期作品渐渐完成了对上世纪80年代乡土绘画“生活流”艺术倾向的文化推进与语言创造。

如今,已经卸任川美院长的罗中立重回平凡的日常生活。在重庆,在黄桷坪,他仍延续着当年的创作激情,继续着自己的绘画创作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