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北大 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精准医学的曙光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17日,北京大学BIOPIC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应邀出席了"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系列讲座"",并做了关于单分子测序技术在精准医学上的应用的精彩报告.谢晓亮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遗传学法则.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历史.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展望了测序技术在蓬勃兴起的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谢晓亮教授着重介绍了他在北大的团队与汤富酬团队.北医三院乔杰团队合作,于2014年成功地应用MALBAC测序技术阻断严重遗传疾病在新生儿中遗传的两个案例.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

7月17日,北京大学BIOPIC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应邀出席了"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系列讲座"",并做了关于单分子测序技术在精准医学上的应用的精彩报告。

谢晓亮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遗传学法则、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历史、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展望了测序技术在蓬勃兴起的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谢晓亮教授着重介绍了他在北大的团队与汤富酬团队、北医三院乔杰团队合作,于2014年成功地应用MALBAC测序技术阻断严重遗传疾病在新生儿中遗传的两个案例。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饶毅主持了讲座,北医三院院长乔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与谢晓亮教授展开了讨论。大约100多名科学家、商界精英、金融家以及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以下为主要内容:

未来?头条

精准医学之路的曙光

讲座热场,听众欢迎谢晓亮教授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生命科学的主要进展,应该是生命过程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解释。"此后徐徐铺陈开来的演讲中,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在讲座上给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科学进展之一。

谢晓亮教授在讲座中

尽管已经在海外多年,在谢晓亮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重视情感,自律、温和诚实,这种精神特质实际上和他对科学精神的认知表里交织。在单分子生物学这个年轻的学科里,谢晓亮无疑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2013年,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谢晓亮教授课题组、汤富酬研究员课题组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乔杰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题为"单个人类卵细胞的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的论文在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发表,这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学界甚至有评论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将对人类生殖医学研究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

单细胞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技术被称为MALBAC,是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之一,可以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完成全面准确的遗传诊断。受益于该项技术而健康诞生的婴儿被称为 MALBAC宝宝。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 MALBAC宝宝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孩子的父亲多年来遭受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困扰。

2014年11月30日,第二位MALBAC宝宝诞生,严重单基因遗传病的携带者则是母亲。事实上,因担心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许多患者家庭不敢生育后代,而胚胎遗传学诊断给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正是基于这项研究,谢晓亮和他的合作伙伴正在使精准医疗逐渐变为可能,而如何利用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进而应用到医学领域也成为本期讲座热议的话题。

"我们和北医三院合作,是精准医学的一个生动的案例,有什么比一个细胞更精细的?比一个碱基更准确的?作为科学家,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是基础研究转化成临床应用是非常不容易的,很高兴,我们的工作能够为有遗传病的家庭带来福音。"谢晓亮表示。

嘉宾与听众热烈互动

作为谢晓亮在国内的合作伙伴,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对其研究带来的对精准医疗的拓展有着更多的期待,"重大的疾病,在精准医学上都会有很好的应用。罕见病即使只有7000种,但也占到了人类疾病的10%,罕见病的诊断、预防,特别是转化到生殖医学阶段,使其能够在家庭的遗传上完全阻断,这对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希望本次讲座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激励我们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健康做更多的事情。"

对于谢晓亮的研究,同行们甚至有更高的评价,"中国在现代药学里面有过很少的几个药物作用的发现,几乎没有发明过现代医学技术,唯一在中国发明和应用的现代医学技术就是谢晓亮和北医三院的合作,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饶毅认为。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主持对话环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则表示,作为科学家来说,谢晓亮发明了技术,又把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然后用技术去解决科学的问题,推动一个领域的发展,这是真正的一流科学家。科学家中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科技史上留下印记的是非常少的,谢晓亮就是这种留下了印记的科学家。

本期讲座中,而对国内日益火热的基因测序热潮,谢晓亮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回答现场听众相关的提问时,他认为,MALBAC只是第一步,MALBAC是比原来的技术好,但是MALBAC也确实不够好,现在已经有比MALBAC更好的技术。

"单细胞扩增可以把误差进一步降低,能够使得单细胞的测序和宏观的测序一样的话,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也许2、3年之内就有这种实现的可能。以后,基因测序就可以测单细胞了,这样基因组的组装就非常直接了。"这是谢晓亮的憧憬,或许也正是整个生命医学界的期待。

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左一)、饶毅教授(左二)、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