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雷院士造假北京 中科院江雷院士、北京大学张锦教授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2018-0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30日下午,中科院江雷院士.北京大学张锦教授兼职受聘仪式暨专题学术报告会在我校金明校区新行政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出席受聘仪

4月30日下午,中科院江雷院士、北京大学张锦教授兼职受聘仪式暨专题学术报告会在我校金明校区新行政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出席受聘仪式,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全体师生及兄弟院系的相关师生参加受聘仪式和学术报告会。会议由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杜祖亮主持。

杜祖亮介绍了江雷院士和张锦教授的简历及其在学术科研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赵国祥为江雷院士颁发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聘书和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为张锦教授颁发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聘书。赵国祥代表河南大学对江雷院士和张锦教授加盟我校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两位教授长期以来对河南大学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水平提升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两位教授以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河南大学的发展,为重点实验室在方向凝练、成果产出、学生培养方面多做指导。

聘任仪式结束后,张锦教授作了题为“CVD Growth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s for Nanodevic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

张锦教授针对SWNTs合成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难题,如生长机制、取向控制、密度控制及半导体/金属SWNTs的分离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张锦教授讲述了利用催化剂在SWNTs生长过程中缓慢释放的原理,可避免催化剂团聚,提高SWNTs阵列的密度,达到SWNTs器件对高排列密度的要求。

江雷院士作了题为“从头开始的创新科研理念——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的学术报告。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例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科研思想、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科研合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的感悟。

江雷院士认为,21世纪是中国优秀青年投身科学技术领域的黄金时代,大家要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科研信心,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科学信念。科学研究的思想和选题尤为重要,要有“大局观和转换的思想”,要有“逆向思维”,要勇于创新、不要迷信前人,迷信权威。

他说,“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也要深知,大树底下不长草,做科研要勇于探索交叉科学,要独树一帜。”他还详细比较了中西方科研思维的不同,强调科研要“以正合,以奇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厚积薄发”。

关于科研方法,江雷强调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都要经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历程。他特别介绍了“1万小时”法则,列举了人文、艺术、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诸多例子来说明,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经过大致1万小时以上的有效艰苦工作,鼓励大家在科研上要发扬拼搏精神并能耐得住寂寞。

江院士还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原创的基础研究成果,就没有原创的技术”。他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就好比一个“大树”,地面上的树叶是“应用”,地下的树根就是“基础”,而树干就是你要研究解决的科技问题。

没有地下的“根深”就没有地上的“叶茂”。而且这些“深根”都是和一个“树干”相连的,而不是和多个“树干”相连,否则就只能长成灌木而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两场报告接近三个半小时,精彩纷呈、无与伦比,在场的师生被大师们的风范深深的感染和鼓舞。在提问交流环节,气氛更加热烈,大家纷纷发言,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访问期间,两位专家参观了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情况。同时还与特聘教授、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研讨,就以后实验室建设、科研合作、青年教师与学生的联合培养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和建议。

江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江雷长期从事交叉科学领域仿生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向自然学习,在仿生特殊浸润性界面材料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

撰写两部专著《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和《Bioinspired Intelligent Nanostructured Interfacial Materials》。现担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

张锦,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应用及其拉曼光谱学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现任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