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骅履历 莫文骅简介 张学思将军简历简介生平经历 张学思的后代子女[第2页]

2017-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选定一个理想的校址,他亲自跋涉,沿渤海和黄海岸勘察,最后选定大连老虎滩海湾西侧地域建校.那里依山傍海,又有现存的建筑群.可是,当时驻着苏军炮兵团团部和一营士兵,要办成交涉,需要很长时间,随同者都感到为难.张学思认为既然校址选定了,就要加快进度.他亲自奔波了两个星期,最终告诉筹建组,校址已经腾出来了.大家颇感惊奇.原来,他一面通过中共中央军委.外交部与苏方交涉,一面请大连政府物色好苏军炮兵团的新址.这样圆满而迅速地解决了校址问题.1950年2月,大连海校正式开学.肖劲光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

为选定一个理想的校址,他亲自跋涉,沿渤海和黄海岸勘察,最后选定大连老虎滩海湾西侧地域建校。那里依山傍海,又有现存的建筑群。可是,当时驻着苏军炮兵团团部和一营士兵,要办成交涉,需要很长时间,随同者都感到为难。

张学思认为既然校址选定了,就要加快进度。他亲自奔波了两个星期,最终告诉筹建组,校址已经腾出来了。大家颇感惊奇。原来,他一面通过中共中央军委、外交部与苏方交涉,一面请大连政府物色好苏军炮兵团的新址。这样圆满而迅速地解决了校址问题。

1950年2月,大连海校正式开学。肖劲光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学校政治部主任李东野赴沈阳动员张学思妻子谢雪萍搬家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意想不到的局面。谢雪萍以为李东野在开玩笑,不相信张学思在这样短的时期内竟为海军干了这么多的大事情。

原来,十个月以前,这对夫妻曾商量准备申请去农场工作,后来,张学思赴北平接受周恩来的召见,夫妻俩这段时间没照过面,也没有通过信。张学思曾七次因公出差路过沈阳,都忙得没顾上回家看一眼。李东野感慨地说: "当年大禹治水只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的老张已超过大禹一倍多了!"①

建国之初,军内高级知识分子极少,办海军学校师资力量奇缺。张学思决定从地方院校招聘教师。这件事在50年代初的中国不免引起异议。有人指出,这岂不是违背以工农为骨干、以陆军为基础的建军路线?张学思认为,海军是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要求有高度文化、高度专业技术的人才。

建军路线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所以它还应当包括吸收大量知识分子和团结、教育旧海军人员,要全面的理解和贯彻。张学思办大学本科制的正规化海军学校的计划,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肯定和批准。

张学思从清华、北大及其他地方院校聘请到慈云桂、余潜修、曹修懋等著名教授来校任教。每逢新教员来校,他都要宴请,亲自把盏斟酒,问寒问暖。他遇人便讲: "古人尚懂重金礼聘,礼贤下士,共产党难道不如古人?"② 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气氛,绝非一日之功。

张学思听到各种各样的反映: "知识分子抖起来啦,学校资产阶级化了! " "工农分子打天下,知识分子坐天下! "张学思深知这股错误思潮并非偶然。

他顶住压力,在各种场合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团结的重要性,并现身说法,以自己出身军阀家庭,投身革命后受党的教育迅速成长的经历,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几经风浪,几经捶打,海校从此成为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团结的典范。

1951年初夏,周恩来和邓颖超乘大连海校炮艇,巡视大连海湾。周恩来高兴地表扬张学思说: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不仅办起了海军学校,而且已学会亲自操船,能带领学员海上实习,干得很好嘛! 张学思谦虚地说: 我对海军业务还不熟悉,有许多东西自己不懂。周恩来微笑着勉励他: "知难而进,边干边学。"①

周恩来的教诲,成为张学思的座右铭,激励他更加勤奋刻苦地钻研海军专业技术。他熟悉英、德两国语言,又决心攻下俄语关,和学校聘请的苏联首席专家订了一个互教互学合同,每回见面,都要互相教给对方几句本国语。就这样,他又掌握了俄语,到他去苏联留学时,已能熟练地听俄语讲课和记笔记了。

他无论多忙,每周还总要挤出两个半天和几个晚上,请教员给他讲专业课。一般需要一二年才能学完的课程,他利用工作之余,二三个月就学完了。他听完苏联专家的战术课后,便和中国教员一同研究探讨,亲自主持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海军战术教材。

作为一校之长,张学思对学员关怀备至。他叫得出每个学员的名字,熟悉每个学员的情况。他十分注意从实战出发,培养学员爱舰、爱海洋的思想,给学员提出了"海上为家,岸上作客"的口号,每次学员出海实习,他都亲自加以指导。他要求学员们,要不怕晕船,不怕寒冷,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他这种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思想,成为大连海校的校风。

1951年秋,张学思再次带领大连海校学员,代表人民海军,去北京参加国庆阅兵式。在先农坛体育场,他顶烈日,迎风沙,指挥学员刻苦操练,使得大连海校所代表的海军方队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