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伟地质环境 山西交城水峪贯地学实习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西交城水峪贯地学实习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贾超  [摘要]:长期的矿产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索取,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地质环境,

山西交城水峪贯地学实习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贾超  

【摘要】:长期的矿产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索取,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地质环境,同时也形成了众多潜在地质灾害。因此,开展水峪贯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对于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及相关工程活动的运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总结太原理工大学水峪贯地学实习基地周边地区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峪贯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等主要地质环境要素。

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特征,发现该区域的矿产开发存在着明显的分布规律,以西冶川为界,露天开采(灰岩、白云岩等)主要分布于其西侧的榆林沟、陈台沟、吴家沟等;井工开采(铁矿、煤矿等)多集中于西冶川东侧的狐偃山附近,可通过寺沟、大水沟、小水沟等进入矿区;矿业加工多集中于西冶川沿线公路两侧及河床内。

同时矿产开发引起或自然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布规律:1)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冶川两侧山沟内,主要集中于公路两侧人工开挖坡面及露天采场开采面;2)矿产开发形成的泥石流多分布于露天开采场、井工开采及矿业加工厂周边,而自然条件形成的泥石流物源,主要出现在西冶川东侧山沟内,多数为泥岩破碎后顺坡面堆积或堆积于坡脚位置;3)研究区内滑坡灾害不发育,调查中发现的几处滑坡均位于西冶川西侧,除1处为潜在欠稳定滑坡外,其余均为稳定的古滑坡。

此外矿产开发还引起研究区地表水的破坏:1)西冶川沿线分布的众多矿产加工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多数堆弃与河道两岸,污染水质;2)位于西冶川东侧的大水沟,河道两侧堆积有生活垃圾、矿产弃渣,引起沟内水质变差,水体呈褐黄色。

通过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发育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制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三个条件作为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指标。

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峪贯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形成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图。

本文最后对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结果和实际调查分析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有效、可靠的,总体上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以为水峪贯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水峪贯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X141 【目录】: 摘要3-5ABSTRACT5-7目录7-9第一章 绪论9-151.

1 选题目的及意义9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1.2.1 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9-111.2.2 地质环境评价11-121.3 研究主要内容121.

4 研究主要思路121.5 野外工作12-15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5-23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15-162.1.1 自然地理概况152.1.2 社会经济概况15-162.

2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16-172.2.1 气象162.2.2 水文16-172.3 地形地貌172.4 地层岩性17-182.5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18-212.5.1 地质构造182.5.2 新构造运动18-212.

6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212.7 人类工程活动21-23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23-413.1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与特征23-353.1.1 矿业开采活动的分布与特征23-293.

1.2 地质灾害的分布与特征29-343.1.3 地表水的分布与特征34-353.2 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探析35-373.2.1 地形地貌及水的影响35-363.2.2 地质构造的影响363.

2.3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36-373.2.4 植被的影响373.3 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的特点37-413.3.1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373.3.2 地质环境问题呈现区域集中37-383.

3.3 地质环境问题受人类活动影响重大38-41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41-614.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1-444.1.1 评价指标的要求和选取原则414.1.2 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41-424.

1.3 评价方法的选取42-434.1.4 单元划分43-4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44-574.2.1 数学原理45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45-474.2.3 建立模型47-574.

3 评价结果分析57-61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1-655.1 结论61-625.2 建议62-65参考文献65-69附件169-73致谢73-7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