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伟佛山狮头 [广东]佛山传统狮头扎作:多一个人学 就多一个传承的机会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木版年画冯锦强佛山剪纸唯一国家级传承人陈永才(左)和徒弟饶宝莲合作,完成世界最长铜凿剪纸长卷<佛山新八景>木版年画冯氏父子木版年画冯锦强佛山

木版年画冯锦强佛山剪纸唯一国家级传承人陈永才(左)和徒弟饶宝莲合作,完成世界最长铜凿剪纸长卷《佛山新八景》

木版年画冯氏父子

木版年画冯锦强

佛山狮头扎作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作为南狮的代表,佛山狮头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是我国唯一出口国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狮头”品种,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但闻名遐迩的佛山彩狮扎作,由于工艺繁琐、市场需求等多种原因,其传统扎作技艺与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后继乏力。 

闻名于世的佛山黎家狮,制作精良,最能代表佛山狮头扎作技艺。“黎祥兴”、“黎祥泰”、“黎祥新”等扎狮老字号曾享誉海内外。目前,全市懂得佛山传统狮头全套制作技艺的师傅,仅黎家狮第五代传人——黎伟和黎婉珍两兄妹。 

一走进黎伟的家门,仿佛进入一个狮头的世界。颜色、大小、形状各异的狮头摆设在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左边墙上贴满了黎伟参加各种狮头扎作活动的照片,右边墙上则贴着教学用的纹样图,地上摆放着扎作狮子要用的竹篾、砂纸,桌椅上、橱柜里也都放满了造型生动有趣的狮头。 

黎伟回忆,在父辈时代,狮扎行业在佛山非常兴盛,逢年过节都要舞狮助兴。当时都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由于是小本生意,没有请工人。一家人制作、销售和吃住都在店铺里。“淡季我们先把狮头的支架做好,旺季就上朴、装狮,起早摸黑,非常辛苦。” 

1956年,佛山扎作狮头的小作坊合并成文娱工艺合作社,之后又改为文娱工艺厂、狮棋社、乐器厂、得声乐器工艺有限公司。为防止手工艺失传,1962年政府出台老艺人要带子学习技艺的政策,黎伟也跟随父亲进入了合作社,开始了长达50年的狮头扎作之路。 

由于当时的合作社是流水线作业,追求产品数量,每个师傅只负责一两道工序,所以知晓整套狮头制作工序的人并不多。 

在文革期间,狮头被视作“四旧”遭到打击,大规模减产,直到改革开放后情况稍有好转。而这时也有手工艺人开始走向市场,自主创业经营狮头工艺。黎伟介绍,一些艺人离厂后自己经营狮头扎厂,有些开设了工作室,专营狮头加工。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导演徐克拍摄黄飞鸿电影,刚好是黎家狮最兴旺的时候,就找到了黎伟。“我两次去北京,就是为了做狮头道具给他们拍电影,感到好自豪。”黎老先生回忆。 

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狮头家庭作坊不复往日的昌盛,甚至逐渐消失。 

2005年退休后,除了偶尔制作定制的收藏品,黎伟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才展示扎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 

但他对于狮扎的行情还是非常关注,他认为,佛山狮头仍有不俗销路,除了武馆、狮队有长期需求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或艺术机构购买狮头装点门面,也有艺术爱好者专门定制特色狮头用以收藏或送人。 

不过,令外界担忧的是,“黎家狮”手艺目前还没有继承人,真正有兴趣学艺的人寥寥无几。 

黎伟有一个女儿,曾跟着他学习狮头扎作,但她并没有认真系统学习,对这一行亦不太感兴趣,“她觉得这行的发展不大。” 

2012年,铁军小学一位老师欧琦辉登门拜师,她利用空闲时间上门学艺,回到学校后,再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我希望可以多收些徒弟,再让徒弟把狮头扎作的技艺传授出去,一步步拓展其影响力。”黎伟表示。 

近年来,黎伟也开始带着狮头扎作走进校园,每周会去铁军小学教学生做狮头扎作。“多点人学和了解是好事。” 

如今,黎伟还不断编写狮头扎作的教材,创新扎作工艺,希望为后代留下更多文化资产。 

2014年11月,黎伟在梁园再次举行收徒仪式,新收了3名徒弟,其中两名为禅城区佛声工艺厂相关负责人。“佛声工艺厂有经营狮头制作,希望两位徒弟能在我这里学到更多技艺用于他们工作当中。” 

对于狮头扎作的传承,黎伟认为,不要仅局限于“黎家狮”的层面,要放眼整个狮头扎作行业,只要多一个人学,就多一个传承的机会。(文/佛山文化周刊见习记者 洪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