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不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异同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异同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谈起 摘要:晏阳初与梁漱溟是是2 O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与社会实践家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异同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谈起 摘要:晏阳初与梁漱溟是是2 O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与社会实践家,他们的乡村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熠熠闪光,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他们的乡村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中国教育本土化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的乡村教育思想既有相似,又有相异,他们出于救国的共同目的而教育,但是视角取向、途径路向各异。本文试图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剖析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异同,并提出一些其对我国现教育实践的借鉴价值。

关键字: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异同;人与社会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an Yangchu’s and Liang Shuming’s Ideas of Rural Edu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nman Beings and Society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

不同的哲学家由于其所处的时代条件的不同及其主观的意愿各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大体上讲有社会本位观、个人本为观与人与社会的辩证观三类。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社会处于决定性的、中心的地位,社会的生存发展是个人存在的目的,而个体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个人本为论者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人处于中心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个体的生存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人与社会的辩证论者则认为,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社会是人所组成的共同体人的安身立命的家园,个体与社会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

一般来讲,我们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这一观点既揭示了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性质与必须承担的义务,反映了社会存在对个体规定性的一面,又丰富了人对个人潜能及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确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异同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贯穿于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如采用一点一点的分析法略显单板、片面与繁杂,因此我们采用先抓异同,再列观点的方法来进行阐释,以此来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具体的观点。

一:同中有异的思想源流 1.相同的时代烙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外无力争权,对内暴力镇压,人民大众苦于压迫与剥削,知识分子艰难探索中国的出路。

到了2 O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天灾人祸、内忧外乱的打击下,民族危机更加深化,中国农村社会已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濒临破产的边缘。

于是在"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这一时代最强音的号召下,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救济农村的运动。解决农村、农民的乡村教育实验,成为五四运动后勃然兴起的教育思潮。而且,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当时的人们普遍崇尚"民主、科学",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正是这种思潮与影响下的产物,所以他们势必带有相同的时代烙印。

2.相同的阶级特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有些人尝试走一条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乡村改革道路,以解决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农村问题,乡村建设运动和乡村教育理论就应运而生,影响较大的是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和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教育’。

"① 晏阳初与梁漱溟既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他们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都忽视阶级的存在,不从阶级矛盾出发,而试图走第三条改良道路,不想依附权贵却又不得不投靠他们,想改革乡村却又不涉及乡村的经济基础,妄图通过表面的修饰来改变中国的现实,正如1 9 3 5年, 梁漱溟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一次演讲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