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艺人建言郎庄面塑变中求存

2017-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18日,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博览会现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郎庄面塑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而传承人苏海敏.孙玉连的现场表演更是增添了亮色.不过,与同行的面塑作品相比10月18日,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博览会现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郎庄面塑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而传承人苏海敏.孙玉连的现场表演更是增添了亮色.不过,与同行的面塑作品相比,郎庄面塑产品比较单一,与市场衔接还不够好.为此,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知名面塑艺人何晓铮建言,冠县面塑应该不断开发产品,寻

10月18日,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博览会现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郎庄面塑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而传承人苏海敏、孙玉连的现场表演更是增添了亮色。不过,与同行的面塑作品相比

10月18日,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博览会现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郎庄面塑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而传承人苏海敏、孙玉连的现场表演更是增添了亮色。
不过,与同行的面塑作品相比,郎庄面塑产品比较单一,与市场衔接还不够好。

为此,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知名面塑艺人何晓铮建言,冠县面塑应该不断开发产品,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走纯粹观赏的路线。
支持者认为,郎庄面塑是用精粉发面,配以造型和颜料,还可食用,但其食用功能已经丧失,定位观赏还能找到市场。

郎庄面塑:一度非常畅销,传承面临困境

因发源于冠县北陶镇郎庄村,故名郎庄面塑。面塑所用材料是用精粉发面,然后在案板上用极简单的工具,如剪刀、梳子等,就能熟练自如地捏塑出各种花样,经过蒸熟、上胶、绘色,最后晾干,成为不易干裂变质的美丽的工艺品。


郎庄面塑多为扁平造型,容易干透,可以平放和吊挂,形象刻画简练夸张,经过蒸熟发胖,更增添一种美感。另外,面塑用色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品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有时,艺人还用少量的钴蓝和***,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如珍珠翡翠般晶莹,最后用墨线勾画眉眼和头发,使面塑色彩更显活泼跳动,绚丽夺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郎庄面塑非常畅销。除了批发给商贩,郎庄面塑的主要市场就是本地的集市和庙会。

方圆几十里的集市和庙会我都去,面塑很畅销,但干这一行的都是郎庄人。已故艺人李保山在2006年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面塑市场逐渐萎缩,捏面塑的人渐渐少了,艺人纷纷转行,郎庄面塑传承面临困境。


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郎庄面塑失去了大众消费市场,却赢得艺术家的青睐,近年来多次参加文博会以及世博会,不少客商特别是国外客人对郎庄面塑爱不释手。
不过,郎庄面塑面临的传承困境仍然未解。

济南面塑:找到市场定位,得到长足发展

与郎庄面塑相比,目前济南面塑依靠代表艺人何晓铮的影响力,得到长足发展。71岁的何晓铮做面塑50多年,头衔众多: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
他说,济南面塑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并有三个特色出手快、造型生动、用色艳而不俗,这也是面塑艺人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目的是吸引顾客。


何晓铮还创作出浮雕面塑,研制了不霉不裂的面料配方,这样,不管是塑造细微的眼睫毛还是近一米的超大面塑都得心应手,同时作品也更方便长期收藏。


济南面塑制作流程很讲究,糯米粉和白面掺和后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然后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

捏面人一般先从头捏起,用行话说是开脸,然后再塑造身体,同时给不同的人物穿上不同的衣服,这才算完工。
制作面塑所使用的工具极简单,主要是拨子、梳子和剪子这些日常工具。有时还要采用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


何晓铮认为,面塑艺术是依托民俗而生的,也要顺应时代而变。他塑造了杨利伟、刘翔、姚明、马季等一系列深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人物形象,另外,他制作的萨马兰奇胸像、蹴鞠面塑作品已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何晓铮还广收学徒,目前他在全国各地已有130余名徒弟,许多徒弟已经走出国门,把面塑艺术带到世界各地。
9月24日举办的拜师大会上,有徒弟专门从四川峨眉山过来拜师,我的徒弟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也有不少在校大学生。何晓铮对济南面塑的传承比较满意。

知名艺人:郎庄面塑应注重创新、找准市场

对于冠县面塑的现状,何晓铮比较熟悉,因为在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上,他曾和苏海敏一同表演制作面塑的技艺。何晓铮说,济南面塑产品比较丰富,主要有七个类型传统面塑、超大型面塑、超小型面塑、肖像面塑、浮雕面塑、花供面塑、水晶面塑。

面塑作品中加入防腐剂、防裂剂等化学原料,主要定位观赏。郎庄面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产品比较单一,所以还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另外要找准市场定位,我认为郎庄面塑应该走纯粹欣赏的路子。
对此,郎庄面塑艺人比较赞同,郎庄面塑是用精粉发面,配以造型和颜料,还可食用,但现在不会有人去吃它,其食用功能已经丧失,定位观赏才能找到市场。


郎庄面塑传承人苏海敏也深有同感。她说,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郎庄面塑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已知的各种面塑工艺中独树一帜,但与其他手工艺品相比,郎庄面塑缺少时代元素。


苏海敏发现,不仅仅是何晓铮的面塑,博览会上很多民间工艺都非常注重创新,力求在市场上寻找自己的定位。民间工艺单靠国家的扶持和补贴的力量,是不能发展壮大的,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发展创新。
记者注意到,博览会上还有三家面塑,其代表艺人都是何晓铮的徒弟,作品取材丰富,制作精细。

李军是济南面塑艺人,师从何晓铮,他本人将面塑艺术推进课堂,还专门到两家培训中心上课。
何晓铮徒弟、东营面塑艺人杨梅的作品也很丰富。与其他同行不同,杨梅专职做面塑,发展还不错,只要不断创新,寻求合适的市场定位,这个行业还是有前途的。
□文/图 记者 孙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