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书对联 苍茫古厚写平生——吴昌硕篆书八言联欣赏

2017-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联文:树角夕阳来归猎马,花阴微雨自写鸣琴.款识:简侯仁兄属篆,为录蝯叟集联.予未解出处,曾询先师藐翁先生,始知摘元人小品.噫!学问之难也.字仍用石鼓法,亦技止此耳.壬子暮春客沪渎海幽楼.吴昌硕六十九岁.钤印:"昌硕"白文方印,"俊卿之印"朱文方印.吴昌硕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均能博采众长,并自成一家.其书法四体皆工,但成就最高.功力最深的是篆书.吴昌硕最初学小篆,取法于<泰山刻石>,李阳冰.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40岁前后学大篆,先是金文

联文:树角夕阳来归猎马,花阴微雨自写鸣琴。

款识:简侯仁兄属篆,为录蝯叟集联。予未解出处,曾询先师藐翁先生,始知摘元人小品。噫!学问之难也。字仍用石鼓法,亦技止此耳。壬子暮春客沪渎海幽楼。吴昌硕六十九岁。

钤印:“昌硕”白文方印,“俊卿之印”朱文方印。

吴昌硕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均能博采众长,并自成一家。其书法四体皆工,但成就最高、功力最深的是篆书。

吴昌硕最初学小篆,取法于《泰山刻石》,李阳冰、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40岁前后学大篆,先是金文与《石鼓》兼学,43岁后以《石鼓》为学习重点。光绪丙戌年(1886年,吴昌硕43岁)九月,吴昌硕得到潘瘦羊所赠《石鼓精拓》后,爱不释手,终日心摹手追,有诗句“曾抱十石鼓”为证。

吴昌硕的石鼓文比原刻更为雄强恣肆,他的笔道更为率意、厚重,结体上比原刻更为灵活,有神采。可见吴昌硕能够“透过刀锋看笔锋”,对石鼓文有深刻的体会,因此能够直取其神髓。

吴昌硕很擅长集石鼓文字书写楹联,他的传世作品中这类楹联比比皆是。此作为吴昌硕69岁时集石鼓文字而成的楹联,此联用笔方圆兼使,结体随意自然中又不乏规整,行书款识与正文相映成趣,整体呈现出凝重古雅的艺术风貌。更值得玩味的是三列行书款识,洋洋洒洒,交代了联文出处,受赠者,集联者,以及创作心得等。书画家为文为诗一向少深造者,吴昌硕的文学修养和诗性造诣颇高,此题画文字可见心性,读者不妨细品之:

款识中“蝯叟”即何绍基(1799~1873),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简侯”者或为杨能格,《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记载:杨能格,字简侯,号季良,官至江宁布政使,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工书法。

如果以杨氏20岁出头中进士算来,他大约比吴昌硕大二十八九岁模样,吴昌硕印谱中有印面为“季良”字样的印章数枚,无上款,不知是否为杨氏,待考。

“藐翁先生”即为杨藐翁(1819~1896),名岘,字见山,号庸斋(寓庸斋)。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季清著名书法家经学家和诗人。藐翁为人耿直,不谐流俗,曾权知常州府,后因不愿奉承,为上官不容而罢去。当时有人劝他不应藐视上司,他却不以为然,反以“藐翁”自号。

吴昌硕认识杨藐翁以后,十分钦佩藐翁的人品和学识,曾要求列于门下学习书法和辞章。然藐翁婉言谢绝,表示愿以换帖兄弟相称,言:“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白首如新。”但吴昌硕仍一直以师尊之礼对待杨藐翁。

其尊师之情常常表现在诗作中。如吴昌硕在《哭紫明先生》第三首中称“藐翁吾师范”,在为杨藐翁题清乾嘉间文人严修能自写文稿的四首绝句中自称“寓庸斋内老门生”。再看此联款识中称呼为“先师藐翁”。对联写于1912年,而此时杨藐翁已故十六年了。可见吴昌硕对藐翁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钦敬的同时还带着深深的怀念。

吴昌硕借用了何绍基的联文,但是不知文字出处,请教老师杨藐翁,始知摘元人小品。于是感慨做学问真的不容易啊。最后,还不忘补一句:字还是用了石鼓文的写法,书法也就这点本事了……看到这里,读者是否有背上冒汗的感觉。吴昌硕是我国近代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一世的宗师,他的出现奠定了金石画派的地位,也使精于笔墨的文人画几乎独占画坛。他都感慨“学问之难”、“技止此耳”,令后学者情何以堪?

“沪渎”为古水名,为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后为上海市的别称。1912年,是吴昌硕从苏州移家上海吴淞的第二年,租赁的屋子面海而居,故有“客沪渎海幽楼”一说。

深得缶老书法三昧的沙孟海先生在评其书法时说:“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

此联写于69岁,为其篆书成熟期作品,全联篆法平中见奇,密中见疏,笔气浑穆古朴,线条稳健中显流畅,金石气书卷气盎然。由于蜡笺纸为熟宣,不吸水,笔墨厚重跌宕较难表达,较其晚年“强抢篆隶作狂草”的石鼓文更显遒劲华丽,沉着雅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