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元判决书 王华元被判死缓 警钟为谁而鸣

2018-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纪委书记腐败,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往往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让公众产生的心理震动也远远高于其它干部.从原湖南省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郑州市委

纪委书记腐败,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往往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让公众产生的心理震动也远远高于其它干部。

从原湖南省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郑州市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治业到原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王华元算是级别最高的贪腐纪委书记。高级别纪委书记的腐败,如何监督纪委书记这个命题再次引人思考。笔者之见,我们既要从监督层面,还要立足现实深层次看待纪委书记腐败,否则会陷入主观狭隘的思维定势,就会一叶障目,起不到该有的警示。

纪委书记就是代表正气正义、党内“黑包公”,这是对纪委书记这个职务所处的功能而言,与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是有区别的。纪委书记同样是社会人,并非生活在真空或保险箱,同样存在着各种诱惑和风险。王华元虽作为省纪委书记,但从腐败轨迹来看,除了为他人在企业经营、职务升迁与其它职务犯罪有共同之处外,还多了在案件处理、逃避抓捕等事项上谋取利益。

由此看出,纪委书记的权力寻租空间不仅没有缩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大了,这也是纪委书记的“特权”所至。

这也再次充分说明,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会产生腐败风险,纪委书记同样有人争相拜结。因此,如果对纪委书记过于神化,或者认为就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往往会疏于监督,放松警惕。去神化,才是理性的回归和现实的映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某个官员在同一地方同一岗位上任职太久,权力往往会“近亲繁殖”,往往会结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必然就会大大增加腐败风险因素,这不光是纪委书记,一些腐败官员往往拔出萝卜带出呢就是最好的例证。

王华元长期在广东省相关政府部门任要职,于1998年至2006年长期担任广东省纪委书记,在纪委书记这个岗位上时间跨度之长,或许自认为是“根子深”、“人头熟”催生了王华元腐败的底气。

其实,对于纪委书记腐败,中央早已高度警觉。近年来,“空降”纪委书记、高级干部的频繁调动,异地交流,最近中央又对县委书记“跨省”大调动,这样大的动作,显然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权力腐败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同样是一种监督,是一种导向,让纪委书记“动”起来,上行下效才是对中央意图的最好解读。如果看不到这些,也就失却了一种有效的防腐手段。

对纪委书记的教育监督有漏洞,但不能成为盲区。纪委书记站在反腐第一线,常常给别人上廉政教育课、敲警钟,而上级党组织或纪委会不会因此缺失或疏忽对纪委书记的经常性廉政教育或敲警钟?从纪委书记腐败案例来看,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在现有反腐体制下背景下,本级纪委内部难于监督纪委书记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强化上级纪委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内部和横向监督机制,使其也在社会有效的监督范围之列,同样还有可探索的空间。

纪委书记腐败只是少数,但必须正视社会影响,要注重源头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对纪委书记的选人用人上,不能等同于其它领导干部。不仅要看其政绩,更要严格考察其党性,不能被“品牌干部、优秀干部”表像所迷惑。只有具备了坚强的党性,才能做到严格自律,同时,必须看到党性也并非与党龄长短有着必然联系。

像王华元这样,有着几十年的的党龄,拥有25年军旅生涯,后转业至纪检监察系统,但防腐免疫力依然脆弱。因此,上级党组织在选拔纪委书记时要慎之又慎,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在选拔任用上提高透明度,让公众接受监督。有没有坚强的党性、责任,能不能耐得住寂寞,这是纪委书记的基本品格。

“我要对得起纪委书记这个称谓”,这是《远山的红叶》中巴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上任时的经典台词,王瑛用她迎霜化雪的傲骨践行了纪委书记这个称谓,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纪委书记不仅要一身正气做党风廉政的“啄木鸟”,更是要两袖清风,这样才能对得起纪委书记这个称谓,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王华元被判死缓,再一次为纪委书记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