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富珉团体设计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2017-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近年来,在高校内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

【摘要】近年来,在高校内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和评估反馈等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运用好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还可以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使其生涯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心理辅导 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

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一、团体的组建 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和辅导员通知等方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招募信息发布,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以限制名额(以 30 人为宜)的报名方式进行。

若报名人数较多,有一定的筛选要求:①自愿参加并且愿望强烈;②自我表达有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困扰;③没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④愿意承担团体中的责任。

团体成员确定后,在开展心理辅导前,召开全体成员见面会,向参加者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有关知识以及本次辅导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说明团体规则,并与团体领导者共同签订咨询协议书。 二、团体活动 设计的理论基础 1.

霍兰德(Holland)六角形理论霍兰德认为生涯的选择与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 , 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他认为多数人的职业类型能被分类到六种类型中 , 他还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将六种类型排成一个六角形模型,据此发展了一致性、分化性、身份认定及适配性四个概念。

适配性的高低 , 可以预测个人职业满意程度、职业稳定性以及职业成就。2.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将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并认为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而且各个阶段都要面对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的问题 , 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大学生活正是探索并尝试建立职业发展的时期 , 通过学校各级各类活动及实习工作经验 , 进行自我尝试、角色试探及职业探索 , 且考虑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与机会作暂时性的选择 , 期望通过职业生涯的发展来达到人生发展的目的。

3.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 : ①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 ②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 ③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 , 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的职业。

三、团体活动的设计 在团体领导者的指导下,通过团体活动、行为演练、案例分析、交流分享、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为未来职场的自我实现打下基础。

团体心理辅导连续进行 8 周,每次 120 分钟。团体性质为结构化、发展性团体,每周 1 个方案,以团体动力理论、个体行为理论以及各种职业理论为基础,根据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程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步步推进,共同形成探讨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问题的有效环节。

四、团体活动的实施 1、第一单元单元名称:相识相知单元目标:团体形成、成员之间相互相识、建立互动关系、澄清团体目标及成员参加动机、建立团体规范。

活动内容:(1)本次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及相关情况介绍,包括团体领导者的自我介绍,团队成员期望值调整等。

(15 分钟)(2)我的名片(填写姓名、学院、专业),并逐一介绍自己。(15 分钟)(3)滚雪球(我是来自什么学院什么专业的谁,旁边的是来自什么学院什么专业的谁,旁边的旁边是来自什么学院什么专业的谁,旁边的旁边的旁边的是来自什么学院什么专业的谁,依此类推)(30 分钟)(4)团体规划树(建立团队,选出队长,按照头脑风暴的方式给出符合小组特点独具创意的组名、口号、组歌,为保证完接下来几天的任务而制定的规则。

)(40 分钟)(5)生涯联想(20 分钟) 2. 第二单元单元名称:我的生涯我觉察单元目标:认识生涯与生涯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活动内容:(1)潜能无限(1 分钟击掌)(10 分钟)(2)理想与所学专业的思考(40 分钟)(3)我的生涯规划(3 个月、6 个月、1 年、3 年、10 年、20 年)(40 分钟)(4)分享生涯规划的意义(30 分钟) 3.

第三单元单元名称:认识你自己单元目标:使成员更加了解自己特质,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反馈,肯定自我。

活动内容:(1)模仿秀(一个人做动作大家模仿,主要以放松为目的,动作简单可操作。)(10分钟)(2)20个我是谁(50分钟)(3)我的五样(60分钟) 4.

第四单元单元名称:我的最爱单元目标:通过对职业兴趣的测试,为未来职业的选择提供参考。活动内容:(1)大风吹、小风吹、台风吹(15 分钟)(2)霍兰德量表(80 分钟)(3)分享量表(25 分钟) 5.

第五单元单元名称:职业探访单元目标:进一步了解各种职业的要求及其成功必备的条件等。活动内容:(1)大树与松鼠(15分钟)(2)职业生活设计师(45 分钟)(3)头脑风暴:_____ 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是 ______(60 分钟) 6.

第六单元单元名称:我和你在一起单元目标:通过自我认识以及他人反馈来明确职业理想,增强自信。活动内容:(1)默契报数(20 分钟)(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适合职业(50 分钟)(3)戴高帽(发现别人的优点)(50 分钟) 7.

第七单元单元名称:穿越时间隧道单元目标:协助成员有效地规划时间,在时间运用上把握主动。

活动内容:(1)引导语,并提醒团体快结束了(10分钟)(2)团体按摩操(20分钟)(3)时间饼(24个点)(50分钟)(4)设计并分享一个月的时间计划(40分钟) 8.第八单元单元名称:喜迎未来单元目标:总结八周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整理离别情绪,相约未来。

活动内容:(1)潇洒走一回(10分钟)(2)回顾总结(30 分钟)(3)团体效果评估(30 分钟)(4)互赠礼物(30 分钟)(5)同唱一首歌(20 分钟)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评估一是团体结束后,让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评估表》,以了解其对团体辅导的整体满意度。

《团体满意度评估表》让成员对团体的 12 个方面进行评价 :(1)我能在团体中向别人表达我的看法;(2)我喜欢我们的团体活动;(3)我觉得在团体活动中学会了更好的关怀别人;(4)我对自己越来越了解;(5)参加团体使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6)在团体中我乐意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验;(7)我觉得团体经验很有意义;(8)我觉得在团体中大家相互信任而且坦诚;(9)我喜欢主持人的带领方式;(10)我在团体中的投入程度为;(11)我对团体的兴趣为;(12)总的来说,我对团体的满意度为。

采用从 1-10 的连续评定法 , 1 为极不符合 ,10 为极符合。对个人来讲,等级越高,个人越满;对团体来讲,处于高等级的人越多,团体越成功。二是团体辅导开始前与结束后,均让成员填写一份《团体成员自我评估表》,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要求,设计了 14 个项目 :(1)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了解自己的价值观;(3)了解自己的兴趣;(4)了解自己的个性;(5)了解自己的能力;(6)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7)了解组织与社会环境;(8)了解行业信息,如地位、现状、发展前景;(9)了解职业信息,如类型、特点、要求;(10)有明确的职业目标;(11)有完整的短期、中期、长期职业生涯规划;(12)正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13)了解求职的方法;(14)基本掌握面试技巧。

由成员在辅导前和辅导后根据自身情况对各项进行评分,对个人来讲,辅导后所得分数越高,说明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越强;对团体来讲,正向的变化幅度越大,说明成员进步越大 , 团体越有效。

三是要求成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写团体活动日记,在整个团体结束后,写总结报告,对团体活动进行主观评价,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变化。

四是团体结束后,研究者做跟进访谈,通过了解成员在团体环境中获得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情况,以了解团体辅导效果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刘勇编着 . 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 [M]: 广东高教出版社,200:32. [3] 王玮,李春晖,王欣 .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三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 [4] 周围,李佳,赵霞 . 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5] 樊富珉 . 团体心理咨询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