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不管多落魄都有人跟随?

2018-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楼上分析的都很好了,写一个感性一点的答案吧.读史时一直很欣赏先主,他固然不是好好先生,但是我反对把他的行为一律斥之为虚伪.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古往今来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都有一种真挚的精神在.昭烈概莫能外. 为什么刘备不管多落魄也总有人跟随?因为,他深深扎根于这块大地上啊.玩过光荣三国志系列的人一定知道,游戏中的势力图上,各种不同的势力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例如,袁绍的势力用黄色标识,代表他尊贵的出身,马腾的势力用黑色标识,代表骑兵们黑色的铠甲,等等. 随着剧情的向后进行,一种种颜色慢慢消失,到了最

楼上分析的都很好了,写一个感性一点的答案吧。读史时一直很欣赏先主,他固然不是好好先生,但是我反对把他的行为一律斥之为虚伪。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古往今来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都有一种真挚的精神在。昭烈概莫能外。

为什么刘备不管多落魄也总有人跟随?因为,他深深扎根于这块大地上啊。玩过光荣三国志系列的人一定知道,游戏中的势力图上,各种不同的势力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例如,袁绍的势力用黄色标识,代表他尊贵的出身,马腾的势力用黑色标识,代表骑兵们黑色的铠甲,等等。

随着剧情的向后进行,一种种颜色慢慢消失,到了最后三分天下的剧本,整个天下只剩下三种颜色:曹家的蓝色,孙家的红色,还有刘家的绿色。

我曾为这种设置而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说,孙家和刘家的颜色调换一下是不是更好?绿色是水的颜色,比较适合割据江东的孙家,而红色是热血的颜色,应该更适合刘家呀。

直到某日,我突然恍然大悟。绿色代表的,不是水,而是青草的颜色。

深深植根于大地的青草。

曹操的颜色是蓝色,那是天空的颜色,湛蓝而纯净。人们聚集在曹操的旗号下,是为了一个高远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为了和曹操一起埋葬旧时代,每个人都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哪怕,这只是永恒历史中的一缕星火。

而站在这个梦想中心,仿佛承载天命,攻必克,战必胜的曹操,唯一佩服,认为可以和自己相提并论的人,是刘备。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

为什么?因为只要有了“天”,一定会有“地”,两者互相抗衡,方能阴阳调和。

而刘备,就是那个代表“地”的男人。

在最后的三家中,刘备是真正出身于底层的人,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却不幸成为孤儿,没有人能在仕途上提携他。曹操是宦官之后,孝廉的正路出身,虽然如果没有袁绍提携,挤不进核心层,但毕竟是帝国体制内的人。孙家是“世仕吴”的小士族。甚至,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汉末的诸侯,也无法找出比刘备身份更低微的人:吕布、公孙瓒等都是吏员起家,陶谦走的是察举的路子,至于袁绍、袁术、刘表,那就不用说了。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兴复汉室,永远只是一个政治上的幌子。王莽之后,汉室已经复兴过一次了,怎么可能还赖着不走呢?如果说刘备和无数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戎马倥偬,奔走驱驰,只是为了一个空洞的,且不可能实现的理想,那么是在侮辱他们。

我们常常说,刘备是善于反噬,无信无义的枭雄,这其实说的没错。但是,这和他的“弘毅宽厚”“高祖之风”又并没有矛盾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昭烈帝“枭雄”的一面,是从来不加之于黎民百姓上的。

曹操东征徐州,“所过多所残戮”,击破背叛的张邈,屠雍城,又败吕布,屠彭城。如果说这是那个时代必须加之于天下的天道,就像欧洲人对蒙古人的称呼,“上帝的鞭子”。那么,刘备就是默默承载天命的大地。

绿色,是青草的颜色,青草上也许会沾满泥土,也许会被铁蹄踏过,奄奄一息,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只要背后的大地还在,它们就会重新顽强地生长起来。

所以,我们看见《先主传》中,刘备的部队一次次被打散,一次次遭遇溃败,但是不管投奔到哪里,诸侯们都不敢小觑他,或者如袁术一样对他既恨又怕,或者如袁绍、刘表一样倾心相待又加以防备。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刘备从来不会被这些冢中枯骨所驱使,陈寿说,“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就像最庞大的骑兵大队,也未曾影响来年春天,青草依旧要顽强地冒出头来。昭烈皇帝,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人。而这坚强,又缘于对某种东西的坚定。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芒。”

刘备是如此,他手下怀有梦想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河东的亡命之徒关羽对那个承载天意的男人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涿郡少年张飞没有任何犹豫地接受了“使飞将二十骑拒后”的任务,他的面前,是成千上万的精锐虎豹骑。

公孙瓒帐下默默无闻的小头目赵云一见到刘备就相见如故,握住手说:“终不背德也。”

糜竺、孙乾、简雍们,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家族、生命去支持这个植根于大地中的男人。

当然,还有那个“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南阳农夫。

曾看过诸葛亮的一些军令,写的很细致,甚至有些啰嗦,比如,弩兵射击时,前排的步兵不得站起,他解释道,这样会妨碍后排的射击。

还有,他发现了兵器制作不合规范,决定惩罚责任人,令中写道:

“尔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非小事也。

若临敌,败人军事矣。”

我想,要是曹操写这些令,恐怕不会这样唠叨地解释,“如果要打仗,就要妨害别人士兵了,这不是小事,所以要惩罚你啊。”

看到这些文字,我模模糊糊地知道,这位人中之龙为何要死心塌地地追随昭烈皇帝了。

“以人为本”,这可不是“汉室复兴”那样的口号。

刘备死前给刘禅下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汝父德薄”,对自己的儿子,刘备没有必要谦虚。年轻的时候,刘备和公孙瓒他们一起,在郑玄那里接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确,按儒家的标准,刘备一生无信无义的时候太多。

甚至,他自己也不喜欢儒家那一套,不仅让伶人排戏嘲笑益州的大儒许慈、胡潜,更是极度欣赏一个放荡,一个峻急的庞统和法正(刘备其实哭的不多,哭这两人就占去了两次),而不喜欢许靖这样德高望重的属下。

但是,这一切都无碍于刘备终于成就天下三分的伟业。因为,脚下的大地永远在滋养着他。

让我们再次回到历史的现场: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这是习凿齿的评价。我好像从这句话里,闻到了青草的气味呢。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