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女诗人傅天琳:怎能忘却这方水土对我天长地久的滋养!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明媚的春阳正洒落在通远门城楼上,通远门的坝坝茶楼座无虚席,茶客们悠闲地享受着久违的春光.已经没有座位了,恰好在一棵黄葛树下还空着一个台阶,"就在这儿吧!"傅天琳指了指那台阶,于是和记者席地而坐,欣然地接收了记者的采访."<柠檬叶子>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在古风犹存的通远门采访,绕来绕去的话题总离不开文化.当记者谈及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并留下了诸多文坛佳话,渝中半岛诞生了郭沫若的<屈原>.巴金的<寒夜>等文学巨著.快言快语的傅天琳立即

明媚的春阳正洒落在通远门城楼上,通远门的坝坝茶楼座无虚席,茶客们悠闲地享受着久违的春光。已经没有座位了,恰好在一棵黄葛树下还空着一个台阶,"就在这儿吧!"傅天琳指了指那台阶,于是和记者席地而坐,欣然地接收了记者的采访。

"《柠檬叶子》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在古风犹存的通远门采访,绕来绕去的话题总离不开文化。当记者谈及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并留下了诸多文坛佳话,渝中半岛诞生了郭沫若的《屈原》、巴金的《寒夜》等文学巨著。快言快语的傅天琳立即接过话题,"是的,诸多文学前辈一直在鼓励着我,我的《柠檬叶子》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傅天琳告诉记者,因为女儿女婿在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州,近十年的时间,她只来往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中国重庆这两个地方。"虽然诗集《柠檬叶子》有少量诗是在美国写的,但最后的定稿都是这里——准确地说就是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通远门完成的。"

诗集《柠檬叶子》荣获中国第五届鲁迅文学诗歌奖,这既是她本人的荣誉,也是这座城市的殊荣。有评论认为,傅天琳摘取的这一顶桂冠,使重庆的文学有了新的坐标。对于这样的评价,傅天琳没有直接回应,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一切只源于两个字——热爱!我爱这座与我朝夕相处的城市和这里的人,是她激发着我,想把心里的激情都掏出来,掏出来的激情就是诗。"

"我已经和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

被文学界习惯地称为"果园诗人"的傅天琳,文学的启蒙是在重庆北碚缙云山果园,但成熟期却是在渝中半岛。"1980年我从北碚缙云山农场调到北碚文化馆,1982年就调到了重庆出版社,从此和这座半岛之城不弃不离,不知不觉已是30年啦。"

在渝中区傅天琳先后创作了数百首诗、百余篇散文,集结出版了诗集《在孩子与世界之间》、《音乐岛》、《红草莓》、《太阳的情人》、《另外的预言》、《结束与诞生》,散文集《往事不落叶》等。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座在改革开放时代中迅速崛起的城市,不断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而她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

"我最近几天才去过成都。"傅天琳告诉记者,曾经一度,她非常向往成都,他女婿是成都人,知道她喜欢成都,(加上)她的姐妹也在成都,(就)特别在成都的百花潭旁为她购置了一套房屋。"那套房子虽然不大,但是临近风景宜人百花潭公园,离有老成都特点的宽巷子、窄巷子也非常近,居家非常适宜,但住了两天就感到不习惯,不习惯的理由很简单,那里没有这里的一切——"傅天琳指了指在坝坝茶楼喝茶的茶客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怨,他们的人生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我再也离不开这座城市,我已经和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

傅天琳用散文道出了她的切肤感受:"有若干机会我为什么不走?舍不得万般舍不得!为什么不听人劝去清雅之地买间小屋,尽享悠然山水间?为什么在万里之外,一见重庆二字,立刻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真是一方水土所生所养啊!重庆我的重庆,早已与我血肉相连。

"唯一不变的是不泯的童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傅天琳就与舒婷、北岛、顾城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青年诗人",并拥有不少粉丝。有评论认为,她的诗歌语言既有浅唱低吟的音乐美,也富有思想容量,字里行间散发着阵痛独语的散文美。她的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日本、韩国分别翻译出版了她的诗集《生命与微笑》和《五千年的情爱》。

她先后到过许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讲课,她的创作经历、文学成就、诗歌风格是不少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傅天琳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毋容置疑。但傅天琳没有陶醉在过去的成就里,她一退休之后,立即让一切归零。

傅天琳女儿女婿都在外交部工作,女儿女婿工作很忙,退休后的她就到了北京,帮助女儿女婿带外孙女和操劳家务。在北京的日子里,她忙前忙后,诸如订牛奶、到超市购物、接送幼儿园全是她,左邻右舍、幼儿园阿姨谁也不知道她是享誉全国的著名诗人。

外孙女上学后她又从北京回到重庆住家,帮助儿子儿媳料理家务。在通远门古城墙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俨然一个平凡普通的"资深市民"。"过去的荣誉已经属于过去,我仍然是原来的我,只不过岁月把我变成了‘花甲女生’。"傅天琳说,"年龄虽然变了,不变的是一颗不泯的童心,那几年因为忙于家务,没有时间动笔写诗,但就因为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创作的念头丝毫也没有离开我,我一辈子都离不开诗。"

傅天琳为此写下的《花甲女生》,成为她这一时期的又一代表作,并被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一大早我就敞开胸怀/从里到外推开六十道门/放出六十只雀鸟飞向山林/全身挂满消毒水,塑料袋/我要清扫整整六十年的垃圾/不寻常的一天,我进入花甲/生活残屑遍地都是/名利的毒进入血管/我早就应该为过剩的营养脱脂/把过期奶粉、油、糖/和过期的荣誉统统倒掉/还有杂念。

让瓶子都空着/在墙上多凿几个窗子/让屋子和心灵一样通透起来……"

"渝中半岛就是我的家,怎能忘却这方水土对我天长地久的滋养!"

今年年初,《渝中报》向傅天琳约稿,蜚声中外诗坛的她不仅没有回绝,而且欣然应允,不久即为本报寄来散文《我们去看灯》。这是一篇洋溢着激情,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散文,歌颂的就是山城的夜景。作为诗人的傅天琳,虽然采用了散文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散文,却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力,并运用了诗歌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也同时拓展了它的审美空间,使读者得到了诗歌和散文的双重享受,一发表就博得读者好评。

为写好《我们去看灯》,傅天琳专门去了"一棵树",当她看到渝中半岛在经过建设者的辛勤创造之后,竟出脱得如此雄伟壮观,令她无比震撼:"仿佛大海翻动金甲,圆润、晶莹的音符波动着飞翔着撩拨着,将整座城市气势恢宏地展开,再作立体的创造。

远方,高大建筑物的灯轩昂磊落;近处,居民楼煽动光的薄翼,温馨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两座大桥浸在柠檬汁、桔子汁的灯光里,此岸彼岸光与影相依,魂与梦相接。情至无穷,涅磐何在?我要无愧地说,这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可比拟的。"

《我们去看灯》发表后,重庆卫视《品读》栏目独具慧珠,将其精心打造成电视节目,并于3月9日推出。全国的电视观众又通过五彩的荧屏,形象而直观立体(地)看到了美轮美奂的山城夜景,这一电视节目也立即成为电视文学的佳作,深受电视观众欢迎。

当记者问到傅天琳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我们去看灯》?她让我看了另一篇还未发表的散文《现在我开始写重庆》。映入眼帘的仍然是一段极具抒情色彩且动人心魄的文字:"当一架飞机带着速度和激情超低空飞来,牵动着一个城市的春天。在黄昏的光晕里,光线沸腾着,成为金黄的液体。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飞翔的城市和一群飞翔的人!"

她还动情地告诉记者:"这就是我要歌颂的理由啊。是的,渝中半岛就是我的家,我怎能忘却这方水土对我天长地久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