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若的爱人 最难风雨故人来——读文洁若《风雨忆故人》有感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的散文说的多是家常话.近读文洁若的<风雨忆故人>一书,便觉她更注重事实和细节,更注重自我的真实经历.在她如家常话真诚叙述和回忆中,中国文坛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远去大师的背影,再一次清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洁若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也是萧乾先生的夫人.<风雨忆故人>是她在85岁高龄编著的一部文坛回忆录.书中,她按照年龄大小排序,穿插了一幅幅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的散文说的多是家常话。近读文洁若的《风雨忆故人》一书,便觉她更注重事实和细节,更注重自我的真实经历。

在她如家常话真诚叙述和回忆中,中国文坛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远去大师的背影,再一次清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洁若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也是萧乾先生的夫人。《风雨忆故人》是她在85岁高龄编著的一部文坛回忆录。

书中,她按照年龄大小排序,穿插了一幅幅定格历史瞬间的老照片,通过对姚华、周作人、巴金、老舍、林徽因、钱钟书、季羡林、谢冰心、聂绀弩、史铁生等27位活跃在中国文坛风云人物点点滴滴的追忆,以及与他们的真诚交往,和谐相处,生动描述了文化学者们的生活逸事、人品修养、为人处世的事迹,折射出了二十世纪华夏大地的百年沧桑,展现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珍贵的剪影,诉说了中国文化百年的风雨历程。

《风雨忆故人》犹如一扇中国文化之窗,开启了故人们内心世界细小的缝隙,蕴藏着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烙印。 在文洁若娓娓道来的讲述里,我们与27位已故文坛学者的高尚灵魂相遇,从他们命运多舛的线路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轨迹。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奉献敬业精神,都有一颗忠诚的赤子之心,博学低调,为人真诚,为文严谨,令世人尊崇。宁静以致远。他们用有限的生命换来无限的艺术,是真正具有极高思想境界的智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向书中远去的27位中国文化巨匠致敬,更向传播这种精神之道正能量的文洁若致意! 每个人都是一段历史,历史就在每一个人身上。

文洁若与故人们真诚交往的回顾,也是一种历史时间和空间的流淌和穿越。著名的文化先哲们不仅庄严、肃穆、矜持,更在历史的缝隙和文字深处,活跃着自己独特的气息。例如,文洁若讲述周作人早在66岁生日时,在日记中写下“寿则多辱”一语,到了1964年,80岁时,他请人将此语刻成闲章,不幸言中。

1966年被红卫兵抄家,他在生命的最后9个月,受尽凌辱。再如,1990年5月,满口京腔,乡音无改的林海音从台湾回到了曾居住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北京,虽三日日程安排已满,还是在萧乾夫妇的陪伴下,欣然前往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图书馆,并捐赠了《城南旧事》等所带书籍。

云沉雨散,回望一个个远去的文化学者的背影,我们更应见贤思齐,时刻警醒自我浮躁的内心。

他们的境遇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有一颗赤诚的心,对物质享受都看得淡泊,精神世界无比丰富。正如文洁若在自序中所言:“当下,社会进入了高消费时代,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氛。

读者倘若能通过这些人的事迹领略学者风采,他们的正直不阿,生活俭朴,甘之如饴,他们的钻研精神,幸莫大焉。” 蓦然回首,《风雨忆故人》里一个个伟大学者的风采,一行行凝重的文字,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和信函,犹如一盏盏明灯,无不激励照耀着后学者前进的脚步。

一代学人的精神所在与理想的光辉,身教重于言教,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耿直不阿,一身浩然之气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在孤身启程的人生路上,因了这些精神遗产的承继,中国文化的天空终究会穿越时光隧道,更加清澈透明,意蕴深远;因了故人们的相伴同行,人生终究散发出异彩的光芒,行走在生命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