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2018-1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学说的理论.皮亚杰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皮亚杰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学说的理论。皮亚杰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第4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关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需要广大考生记住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划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年龄时期,结合教招考试考察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每一个阶段儿童道德认知的特征,切记无需死记硬背,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儿童的行为反应理解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