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读音 关于牟宗三先生的“祀孔与读经”(简)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九月廿八日為孔子誕辰紀念.前年「民主評論」紀念孔子,我寫了一篇「儒家學術的發展及其使命」,去年紀念,則有唐君毅先生的「孔子與人格世界」.這些文字是從儒家學術的內容和孔子之為聖賢人格的圓滿性來說話.今年我想從另一面來說.另一方面就是文制一方面.為甚麼從這一方面說呢?因為祀孔是政府規定的,讀經也是政府所提倡的,這都表示對於孔子的尊崇.政府的舉動必然含有文制的意義,因為它的舉動是從整個民族國家方面想,是對全社會人民說.這不是政府裏面的人之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問題,也不是他個人主觀上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同時,

九月廿八日為孔子誕辰紀念。前年「民主評論」紀念孔子,我寫了一篇「儒家學術的發展及其使命」,去年紀念,則有唐君毅先生的「孔子與人格世界」。這些文字是從儒家學術的內容和孔子之為聖賢人格的圓滿性來說話。今年我想從另一面來說。

另一方面就是文制一方面。為甚麼從這一方面說呢?因為祀孔是政府規定的,讀經也是政府所提倡的,這都表示對於孔子的尊崇。政府的舉動必然含有文制的意義,因為它的舉動是從整個民族國家方面想,是對全社會人民說。

這不是政府裏面的人之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問題,也不是他個人主觀上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同時,也不是對社會上某一部份人說,即不是為的有助於贊成儒家學術的人而發,也不是為的壓抑反對儒家學術的人而發。祀典是一個文制。讀經只是在提倡中,尚沒有成為一個文制。

一個民族尊崇他的聖人是應該的。政府代表民族國家,從文制上來尊崇也是應該的:既是它的權利,也是它的義務。現在我說明兩點:儒家學術是否含有文制的意義,是否可成為文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總之在人民的現實生活上,文制是否必需?

儒學,或者說,四書五經所代表的學術意義,是否含有文制的意義?是否可以成為文制?關於這個問題的決定,關鍵是在:是否一切學術都可以看成是個人的思想理論?或者說,我們是否可以拿個人思想理論的觀點來看一切學術? 以前的人對於經子總有一個分別。

我們現在對於這個分別可直接說出來是如此,即「子」(諸子百家)是個人的思想理論,不含有文制的意義,不能成為一個文制。而「經」則含有文制的意義,則可以成為一個文制。董仲舒漢武帝尊崇儒術,罷黜百家(罷黜是不立學官之意,不用以取士之意),首先認識這個意義,所以也就首先從政府的立場看出其含有文制的意義,可以很順當的成為一個文制。

後來歷代帝王無不尊崇維護這一套。這不能完全是統治者的自私,統治者的利用。

因為尊崇維護五倫之教,不會單是自私,單是利用。就是動機是自私,結果也是公。就是利用,也是上上下下,大家都要利用,不光是單有利於某一個人。因為這是上上下下的一套的生活方式,所必共由之道。

這就是儒家含有文制的意義,可以成為一個文制。維護者很可以不讀經,也很可以不懂經的內容、經的高遠理境與深遠意義。但這無關係,只要他能從文制上尊崇聖人,維護五倫就夠了。只有懂的人解的人來講。我說這意思,就是表示以前的人很能瞭解儒學的文制的意義,也很能瞭解文制的重要。

只是到清末民初以來的智識份子,個個都是空前絕後,不識大體,不知謀國以忠之義,所以才不瞭解儒學的文制意義,也不知道文制的重要。自清末廢科舉興學校以來,隨著來的就是廢除讀經。

實則科舉是考試取士,學校是培育人才。一個是取,一個是養,有學校之養,不必定廢考試之取。現在不是還有考試院嗎?為什麼有了學校就必得廢除考試取士之常軌?考試的內容與方式可以變,而國家取士之常軌可以不變。復次,為甚麼有了學校就得廢除讀經?當時廢除讀經尊孔的理由是:孔孟之學在漢以前只是諸子之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