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的儿子朱磊 朱德嫡孙朱和平: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图)

2019-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和平在讲武堂追忆爷爷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往事原标题:朱和平"红色后代"的身份能说明什么问题?8月1日,"朱德与滇军及南昌起义"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及数十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就朱德总司令的历史功绩及其与滇军和南昌起义的关系展开深入研讨.如此盛会,作为朱德嫡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将军自然不可能缺席.朱和平的儿子朱磊 朱德嫡孙朱和平: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图)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朱和平追忆起当年在爷爷身边的许多点点滴滴,意绪沉沉,

朱和平在讲武堂追忆爷爷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往事

原标题:朱和平"红色后代"的身份能说明什么问题?

8月1日,"朱德与滇军及南昌起义"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及数十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就朱德总司令的历史功绩及其与滇军和南昌起义的关系展开深入研讨。如此盛会,作为朱德嫡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将军自然不可能缺席。

朱和平的儿子朱磊 朱德嫡孙朱和平: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图)

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朱和平追忆起当年在爷爷身边的许多点点滴滴,意绪沉沉,感慨万千。"爷爷一辈子都说‘我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伟人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去做,但常人只会想着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伟人和我们的区别。"

朱和平的儿子朱磊 朱德嫡孙朱和平: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图)

研讨会结束后,他独自前往昆明的朱德故居,久久徘徊。又邀请本报记者陪同,一起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置身于讲武堂,他猛烈批判"整个翠湖周边越来越商业",认为昆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被记者反复追问"红色后人"身份意味着什么时?朱和平则表示"对我没什么太大帮助"。他的语气归于平淡,"一个人的出身,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朱和平的儿子朱磊 朱德嫡孙朱和平: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图)

人物档案

朱和平,空军少将,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生于1952年10月,四川仪陇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嫡孙。1970年12月入伍,现为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荣立三等功。著有《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长征中的朱德》、《我的奶奶康克清》及军事学术专著多部。

"讲武堂的历史文化挖掘还不够"

对于讲武堂和朱德故居这两处爷爷曾学习、战斗和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朱和平再熟悉不过了,每一处角落、每一张桌椅、每一件爷爷或战友们当年用过的东西,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一样也没有动过。

"整个翠湖周边越来越商业了。" 朱和平说,讲武堂创立时间比黄埔军校更早,而且黄埔军校师资中的好一部分都是讲武堂直接输送过去的。"黄埔保护宣传得比较好,讲武堂附近却都拆得差不多了,就剩这点了,而且,对它的保护以及对其历史文化的提炼和发掘都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从1988年起,云南陆军讲武堂便一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朱和平看来,这与其保护水平似乎并不能完全成正比。而1987年便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朱德故居,在他看来也应该提级到国家级保护。

1909年1月,22岁的朱德辞去老家四川仪陇县县立高等小学堂的教职,步行跋涉千里,经过70多天,来到云南昆明。由此开始,朱德在云南及滇军中度过了长达13年的岁月,是唯一在云南长期生活、战斗过的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

1911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军官朱德刚刚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次年便以营长身份开始在自己求学的讲武堂担任军事教官。也就是这一年的秋天,26岁的朱德在昆明迎娶了读师范的肖菊芳,这位夫人在为朱德生下一生中唯一的儿子朱琦后,于1919年逝世。而朱琦,便是朱和平的父亲。

"朱总司令在群众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朱总司令的伟大。"朱和平援引南昌起义后陈毅的一句话来评价爷爷,"南昌起义形成了我党的革命力量和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格局,并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德军事生涯的起点正是云南讲武堂。这也正是朱和平特别关注讲武堂保护的原因所在。

"讲武堂和朱德故居名气最大,如果它们都保护不好,遑论数量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记者告诉朱和平,就在不久前,昆明传出位于龙头街的闻一多、朱自清、林徽因等名人故居即将被强拆的消息,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这个消息虽然被证伪,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当下,类似名人故居或遗迹被拆除的事情确实层出不穷,不时在刺激着我们的眼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朱和平,曾多次就这方面的情况写过提案,认为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遗迹应该提高保护等级。"只有提高了等级,更多的配套经费、编制才可能解决。国家这方面的经费,我认为太少用于关于革命时期的红色遗迹和现当代的名人故居。"

"昆明发展经济的代价是巨大的。"朱和平一声叹息,"政府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尽量降低发展经济的代价,破坏容易恢复难啊!必须把GDP降下去,不要那么快发展,要平稳!"

"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

去年建军节的研讨和纪念活动结束后,朱和平同样在讲武堂和朱总司令的故居前久久徘徊。前年为参加辛亥革命暨重九起义纪念活动的昆明之行,他还为讲武堂书写了"革命熔炉"四个大字,这正是朱德对云南讲武堂的历史性的评价。

这些年,每逢八一建军节,中央相关部门和云南地方政府都会举行关于部队历史和成就的研讨会和纪念活动。作为建军和建国核心人物之一的总司令朱德、作为中国现代最重要军事院校之一的讲武堂以及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标志的南昌起义,都是研讨会和纪念活动中的核心关键词。

去年底,朱德生平思想研究委员会在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之下挂牌成立,知名党史专家卓人政出任会长,作为朱德嫡孙的朱和平还应邀担任了顾问。

"革命精神不可忘!"朱和平字字铿锵,激发出一种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不过……"记者冷静地给他泼冷水,"在现在许多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有盲目的自大、颓废和不知进取。老一辈革命先烈的精神,还能传承几代?"

在朱和平看来,这原本是不需要担心的问题,只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都能延续十几代以上。现在我国只知道应试教育,分数为王,完全忽略素质教育,这样一代代下去,老一辈的东西自然就丢掉了。"

"比如说,到了你儿子朱辰这一代,他们对革命先烈的精神能理解吗?他们身上还能找到先烈精神的影子吗?"记者发问。

作为父亲,朱和平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眼里,朱辰是那么的勤奋、内敛、上进。朱辰生于198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作为"红色后代",尤其是最容易成为媒体关注对象的年轻的"红孩儿",他也无法避免地偶尔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在陪父亲接受凤凰卫视的一次电视访谈中,朱辰曾在节目的末尾处发言回忆自己第一次下海的经历。当时他才4岁,曾祖母康克清身体已经不太好,只能坐轮椅,却依然在家人的反对下带他去到了北戴河,想给他"破胆"。站在海边,海水涌来,他吓得转身就跑。曾祖母为此特别不高兴,"男孩子,一定要勇敢!"于是,朱辰鼓足勇气,一步步踩进了海里。当海水淹过自己的小腿,他兴奋地回头看着曾祖母,得意的神情似乎是实现了一次自我的超越。

近年来,个别"红色后人"的言行作为受到一些质疑,"红二代"、"红三代"成为了与"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富三代"一样充满贬义的词汇。朱和平当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也经常在政协的会议或"两会"上听大家提到"拼爹"等网络流行语。

朱和平觉得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自己的作为或成就,与其所谓的家世出身之间并无任何直接的关系。"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比如我爷爷,本来是佃农,参军后奋斗到了少将旅长,还不是抛弃这一切加入共产党干革命了?"

"现在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你觉得是为什么?"记者抛出这个问题。

"那是因为现在的许多官员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当利益出现的时候,往往只会选择自己的利益,而完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朱和平直言不讳。

"我进部队并没沾爷爷的光"

在朱和平看来,爷爷领袖的身份,对他的事业和整个人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没有因此受到更大关注和帮助。这个身世,只是让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应该比别人更优秀,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才正常。"

"小时候的我看不懂爷爷。"与本报记者漫步于讲武堂内的花园中,朱和平渐渐打开了话匣子,隔着久远的时空,许多他在朱德总司令身边生活的细节一一回到眼前。

"早年还在四川老家,爷爷就意识到了要救国就必须来云南。因为百年前的云南,实际上就已经是中国改革的最前沿,随着滇越铁路的开通,很多西方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科技全都进来了。"在朱和平印象中,爷爷当初本有意选择实业或科技救国之路,后来才选择了从军救国。

朱和平出生于1952年10月,"和平"之名是朱德亲自取的。在此之前的1951年,父亲朱琦已得长子,朱德为这位长孙取名"援朝"。1953年夏,8个月大的朱和平被朱德接入中南海,从此与哥哥朱援朝一起在朱德和康克清身边生活。

第二年劳动节,朱德夫妇抱着一岁多的朱和平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活动,"小不点"可爱的模样十分招人喜欢。城楼下人头攒动,"和平万岁"的欢呼不绝于耳。据一个颇有点传奇的说法,当时小家伙竟听懂了,还不解地问为什么喊他万岁,众皆大笑。朱德说:"怎么是喊你万岁呢?和平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不只是你的名字,当然,你的名字寄托了这种愿望。"

朱和平很小的时候便立志想参军,但爷爷反对,让他进首钢所属的一家带钢厂当普通工人。爷爷告诉他,现在是和平年代了,需要的是知识文化,希望他先在工厂锻炼锻炼,然后在冶金、钢铁方面发展,将来上钢铁学院之类的高等院校。"建国后,爷爷觉得应该特别重视重工业,光我们首钢,他陆续就去视察过好几十次。"朱和平记得。后来,朱和平还是坚持自己参军的理想,又多次对爷爷奶奶表达,依然碰壁。

那是一段让年轻的朱和平感到很憋屈的日子,但成熟之后,他终于领悟到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至今,他依然能非常清晰地背诵出爷爷当年对自己敦敦教诲的许多话,比如在《永久的记忆》一书中,他就写到这样一段——

"我考虑过,为什么我嘱咐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可你总是听不进去,总是想玩、想吃,缺乏革命思想,这恐怕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社会上,你应该多交一些有上进心、忠诚、正直的朋友,在学习上互相交流,在政治上互相帮助。不要找酒肉朋友,那样的朋友是靠不住的。今天他得到了你的好处,赞扬你,而明天可能得到你敌人的好处,他又会去赞扬你的敌人,并且攻击你,背叛你们的友谊,这样的人是要提防的。"

当时特别不甘的朱和平,虽然老老实实地当着工人,却始终"贼心不改"。再后来,当有一次部队直接到首钢征兵的时候,他悄悄报了名,终于被录取。"所以,我进部队并没沾爷爷的光。"后来,朱和平说自己总算理解了爷爷的想法,"因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被证实是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相对来说,我们更急迫需要发展的是工业。"

虽然是靠自己就进了部队,但朱和平承认,他的"特殊身份"绝对不可能藏得住,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他是总司令的嫡孙。他们团的政委和两位副团长对总司令特别特别崇敬,多次"请求"带他们去拜见,"我回家跟爷爷一说,爷爷立即就答应了。"

"爷爷降工资过程中就有幸福感"

那些日子,在家里,朱和平听爷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记住: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受到造反派迫害并被打为"黑司令"的朱德,早已经没有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职务。甚至,也已经很久没能见到部队上的同志了。

朱和平依然记得当时的场景。自己的团首长见到爷爷,无比崇敬而又动情地敬了军礼,说"您永远都是我们的总司令"。朱德也特别地感慨,详细询问了一些部队的情况,吩咐一定要好好继承和保持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然后又叮嘱说,对自己的孙子绝对不能搞特殊化,一定要从普通战士做起。

"当时部队上本可以让我上炮兵指挥学院的,毕业就可以提干。爷爷知道了很不高兴,批评说我基础不好,要从头学起,未来战争是科学家之间的战争,如果没有高深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就当不了将军,当了也打不了胜仗。" 朱和平这样说着,对爷爷却没有一丝一毫埋怨。

那趟返回部队后,朱和平收到爷爷寄来的高中三年的课本,他按照爷爷的指示努力自学。正因为如此,粉碎林彪和"四人帮"之后,他才得以考上北京理工大学。朱和平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新中国最动荡、最艰苦的时期度过的。在后来的著作《永久的记忆》中,他把这归结为是一段"凄风苦雨众叛亲离的日子"。

"有些亲人和曾经的老部下都明确地和爷爷奶奶划清了界限,即便还没这样,许多人对爷爷奶奶和我们全家的态度也都发生了变化。"让全家人欣慰的是,当时已经八十来岁高龄的爷爷却仍然镇定自若,从没流露出一丝恐惧、慌乱或沮丧,"毕竟,爷爷一辈子已经历过太多危难。他一直安慰我和奶奶,说历史是公正的,主席和总理是了解他的。"

伟人和普通群众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这是近年来朱和平经常被追问的一个话题,而小时候对爷爷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从中恰好可以找到答案。"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理想是什么?稳定收入、有住房、婚姻美满、丰衣足食等等,但爷爷完全不想这些,他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让穷苦老百姓都有饭吃,然后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他们那一辈的老革命家都怀着这样朴素的理想。"

"爷爷至少曾四次主动申请降工资。"朱和平说,建国前部队一直实行供给制。建国后,作为新中国核心领袖之一的爷爷,拿的是四级工资(最高为一级)649元。当时一个普通士兵月工资6元,一个排长16元。收入最高的是大学教授,和一些有名的民主党派人士。

1955年授衔时,爷爷是第一元帅,工资要涨到700多元,他觉得自己绝对不能比毛主席拿得还多,就提出不当这个大元帅,实在推辞不掉,就又提出把工资降下去。后来,一直降到404.8元,只相当于一个部级干部的待遇。

"爷爷追求的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才能不断要求降工资,爷爷降工资过程中就有幸福感。因为降下来的钱,可以拿去给更穷的人,给更需要钱的同志……"朱和平强调,老一辈革命家们都是一枪一弹打天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虽然身居高位,却都非常质朴,毫无高官的架子和威严,"甚至呀,连一点官的意识也都没有,爷爷就是这样的人,他一辈子都说我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

"确实和现在的一些干部不一样,对吧?"记者问。

"呀,也不能这么说。伟人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去做,但常人只会想着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朱和平说,"这就是伟人和我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