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风琴结构 绰号“希特勒的管风琴”二战德军这款武器不简单

2018-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知道,一战后德国热衷火箭炮的研究.中国发明的火箭武器经波斯人传到欧洲,在19世纪欧洲各列强的战争中得到成功运用.德国现代火箭的先驱赫曼奥伯泽和戈达得M1910年就开始进行火箭的基础研究.管风琴结构 绰号"希特勒的管风琴"二战德军这款武器不简单一战后,德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但些毫没有影响他们研究火箭的执着.1925年,奥伯泽和戈达得继续固态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兹冯欧佩尔把火箭技术用在他的"欧宝"汽车上;1929年,火箭助推的飞机开始试

我们知道,一战后德国热衷火箭炮的研究。中国发明的火箭武器经波斯人传到欧洲,在19世纪欧洲各列强的战争中得到成功运用。德国现代火箭的先驱赫曼奥伯泽和戈达得M1910年就开始进行火箭的基础研究。

管风琴结构 绰号“希特勒的管风琴”二战德军这款武器不简单

一战后,德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但些毫没有影响他们研究火箭的执着。1925年,奥伯泽和戈达得继续固态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兹冯欧佩尔把火箭技术用在他的“欧宝”汽车上;1929年,火箭助推的飞机开始试飞;1931年,温克勒发明了液态火箭,更是把德国的火箭技术推向世界领先的地位。

管风琴结构 绰号“希特勒的管风琴”二战德军这款武器不简单

当然,对由于战败受《凡尔塞条约》限制的德国国防军来说,发展用火箭为推力的投射武器,能避开对德国研制生产包括常规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所做的严格限制;经历过1915年4月22日化学毒气战的旧帝国军人,也感觉有必要发展一种反应迅速、大口径、远射程的投射武器用于未来的化学战。

管风琴结构 绰号“希特勒的管风琴”二战德军这款武器不简单

德国国防军和苏军在拉帕洛协定下,秘密地交换和是共享了双方在火箭领域的资源。

在具有军事革命思想的德国国防军军官的眼中,火箭具备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短时间内可向敌方阵地投掷大量的大口径弹药,射击后能迅速地由车辆牵引离开阵地的优点。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身管火炮相比,真射程近、弹道不稳定、命中精度差,发射时产生大量烟雾、容易受到敌方反制,这便得火箭炮在德国军备重整中处于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从1929年开始,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以火箭为动力的武器,这标志着德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国家6~10年。

在库美多夫炮兵靶场火箭研究站,两位日后对世界火箭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青尉官沃尔特多姆贝格印和冯布劳恩开始了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一开始,德国人决定采用旋转来控制火箭飞行稳定,而不是像苏联人那样通过火箭尾翼采实现。

其实英国和瑞典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研制过旋转稳定的火箭弹,但都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误差太大。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研制的第一种火箭弹弹径110毫米,编号为“110毫米特种火箭”(Wa.Prf.11),重15千克,发射管采用长3250毫米的长方形框架,用电点火器点火,最大射程4500米。

计划每个化学作战营装备18架这种发射装置。不幸的是,德国研究人员碰到了同样的精度问题,火箭的弹着点散布超过了军方的要求。因此该弹只试制了很少的数量,未进入量产装备部队。

就在110火箭弹进行研制期间,德国国防军空军的赫曼戈林团等单位开始作为试点,装备编号为“35式烟雾发射器”(NbWf35)的发射装置,准备代替旧式的100毫米迫击炮,用于发射化学武器。该装置由一个可拆为三部分、类似榴弹炮的发射装置和一个小拖车构成,可由炮兵拖着进入阵地,每个炮组由4名炮手组成。

该炮口径为100毫米,采用13倍口径的炮管,发射速度为10~17发/分钟。所发射的Wgr.35Nb弹药分为35式破片杀伤弹、35式烟雾弹和35式化学弹,最大射程3250米,弹长43.

3厘米,重6.8千克,采用6片尾翼控制飞行的稳定。该炮实际上是种火箭增程迫击炮,除了射程和发射速度尚可以外,在造价、掷弹量、可操作性和耐用性方面部不尽如人意。

这种发射装置随后被改进为“48式烟雾发射器”(NbWf40),炮管加长到17.7倍口径的1858毫米,采用改进的37式炮弹,射程达到4250米,炮口初速由193米/秒提高到310米/秒。

整个装置与5 0毫米大口径的迫击炮相比,虽然射程增加了3/4、射速增加了3倍,但重量却增加了8倍!制造成本增加了9倍!虽然该炮能用摩托车来拖曳、实现摩托化,但在军方看来是个很失败的设计,因此没有大量列装。

在此同时,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的研究人员在技术总监沃尔特多姆贝格尔上尉的指导下,发现以前的设计方案的缺点在于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于弹底,如果推进剂燃烧不规则,那么推力将使火箭弹弹头偏离航向,致使误差大增。

于是德国人另辟蹊径,把火箭发动机放在火箭弹的前端,即战斗部的前面,在弹体周围开了若干个分别倾斜14度的喷嘴,以便火箭弹旋转并保持稳定。解决了火箭弹的稳定性后,德国人发现没有尾翼的火箭弹在发射过程中,不需要像真管炮管一样皮实的定向管,只要能使火箭在发射的时候成功导向就足够了,从而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根据这一成果,德国人于1938年研究出了以多姆贝格尔姓名开头命名的“多氏38”(Do 38)型火箭弹,弹重53千克,弹径150毫米,在初期用框形笼式发射管来发射。Do 38火箭弹的散布非常大,最大射程(5500米)的圆公差达230米。

德国人针对Do 38火箭弹的不足,研制出了全新筒式发射管。它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Pak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组成,俯仰角为5~45度,发射管长1300毫米,内有3条导向滑轨,6个发射管呈顺时针排列。

发射时用电点火器按1、4、6、3、5、2的顺序点火,发射间隔为2秒,再装填时间为90秒。38火箭弹比以前的笼式发射管打得更快、更远、更准,6发火箭弹齐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达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积小于130×80米。

虽然该炮1938年就研制成功了,但是德国陆军却嫌它威力小、机动性差,不愿意使用。万幸的是,当时化学部队是便用迫击炮发射烟雾弹来施放烟雾的,正在寻找一种武器来取代老式的100毫米迫击炮,于是有人建议不如仍用烟雾发射器采施放烟雾。

正巧,150毫米火箭炮也可以发射烟雾火箭弹,不仅具有与烟雾发射器相似的功能,连外形也有些像,于是化学部队决定采用它来投射烟雾弹。并将其命名为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15cm Nebetwerfer41)。

由于41式150毫米火箭炮既可发射烟雾弹,也可发射杀伤弹,在前线使用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火力支援。于是德国人在很长段时间对火箭炮严加保密,使得“烟雾发射器”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一直使用至战争结束。

针对前线部队关于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的机动性不强,容易受敌人炮火反制的批评,德国人用SdKfz 4/1“骡”(Maultier)式3吨级半履带装甲车为底盘,在车体尾部安装可360度旋转的发射器,其上有10根41式150毫米火箭炮的发射管,呈上下两层对称布置。

这种火箭炮的战斗全重71吨,全长6米、宽2.2米、高3.05米,公路最高时速为40千米,小时。车上可携带20发150毫米火箭弹,还配有使用相同底盘的弹药车,10发齐射时间为18秒。

该型车装80升油,公路可行驶130千米,越野为80千米。1942年1月初,希特勒要求尽快完成研制工作并以月产20辆的速度装备部队。1943年秋季,该炮开始在东线试用并得到部队的好评,于1944年5月14日开始正式列装,共生产了约300辆火箭炮车和250辆弹药车。

武装党卫军的80毫米多管火箭炮。 武装党卫军曾研制过一种80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但鲜为人知。该炮有个非常有趣的绰号——“希姆莱管风琴”,这是由于其设计直接参考了苏军有“斯大林管风琴”之称的BM-13火箭炮。

该炮以法国制造的索玛303(somua 303)半履带装甲车为底盘,在车尾部安装有24根长2米的发射导轨,分两排呈上下排列,可一次齐射48枚80毫米高爆火箭弹。火箭弹采用尾翼稳定,长705毫米,重6.

6千克,战斗部装药0.68千克,最大射程6千米。由于其在最大射程时的弹着偏差纵向小于265米、横向小于162米,再加上装药较少,杀伤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党卫军截至1943年7月只生产了13门、15000发火箭弹,其中12门试装备于党卫军第521营。由于没有正式列装,这种80毫米火箭炮在藏军的正式文件中没有提及。

德国在火箭研究上,最初目的是绕过《凡尔塞条约》,研究出能够代替大口径火炮的投掷武器,用于攻击进行壕沟堡垒防守的敌军,以及发射化学弹药、燃烧弹等。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进行扩军战备,纳粹军队的闪电战战术主要依靠空军俯冲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突击来完成,火箭炮部队列为炮兵辅助二线部队。

但随着德军的闪电攻势在东线陷入停顿和德军制空权的丧失,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对面目标、集群目标饱和射击效果好,可以用杀伤爆破火箭弹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可以配用特种火箭弹进行布雷、照明和施放烟幕等特点渐渐发挥出来。德军从1942年开始,在许多战役中投入了大量制式火箭炮,作为突击火力和攻坚利器来应用。

与苏联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目的不同,由于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德国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故每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而苏联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在火箭炮径方面,德国更倾向于210毫米,150毫米和201毫米火箭炮只能算轻型火箭炮:而苏联直到战争结束,火箭炮弹径仍以80毫米、132毫米为主。

苏联火箭炮部队以师旅级为作战单位,而德国主要是以营团为作战单位。在战争中后期,德国的战争资源匮乏,于是火箭炮优越的性价比(造价相当于同口径火炮的1/3到1/20)受到德国高层的青睐,被视为秘密武器。

1933年夏天,德国国防军专门调拨一个火炮营给火箭实验站,为了保密对外声称是烟雾发射实验部队。在随后的几年里,该营分别参与100毫米、110毫米、180毫米火箭的实验,一直到1937年Do 38火箭弹定型成功。

1936年,火箭炮部队正式定编为国防军的一个兵种,在肩章和领章上有自己兵种的颜色——酒红色,烟雾发射部队的对外名称一直沿用到战争结束。该部队编制100名军官、332名军士和1612名士兵,装备96个各类火箭发射装置和484辆车辆,是不起眼的小兵种。

1939年,根据战争需要。该部队扩编为4个营。次年,烟雾发射训练基地成立,扩编为4个团(51、52、53、54炮兵烟雾发射团),装备324门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以及1个教导团,装备28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

事实上,1943年夏天,德军火箭炮部队进行结构调整,加重280/300/32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的比例。一个炮兵烟雾发射团含2个150毫米和210毫米火箭炮营和一个重型火箭炮营,而1个重型团则配属2个重型火箭炮营和1个轻型火箭炮营。武装党卫军的师级单位也配属了火箭炮营,火力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