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家书 泪目!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五四家书”......

2018-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6年,闻一多因发表<最后一次演讲>被暗杀.他明知演讲现场有特务,却坚持直言,以致牺牲.那年,他47岁.1919年,还是清华学子的闻一多,与其他同学一道,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那年,他20岁.1919年5月17日,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闻一多家书 泪目!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五四家书"......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北洋政府签署了&quo

1946年,闻一多因发表《最后一次演讲》被暗杀。他明知演讲现场有特务,却坚持直言,以致牺牲。

那年,他47岁。

1919年,还是清华学子的闻一多,与其他同学一道,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

那年,他20岁。

1919年5月17日,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闻一多家书 泪目!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五四家书”......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北洋政府签署了“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的《凡尔赛条约》。消息传出,5月4日下午,北京3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代表群情激奋,上街游行,并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闻一多家书 泪目!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五四家书”......

1919年5月5日清早,僻处城郊的清华大学。前一天晚上才从进城的同学那里听说天安门前掀起风潮的清华学生,惊奇地发现: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大红纸,上面用工楷整整齐齐地抄着岳飞的《满江红》。这一下,平静的清华园也沸腾起来了。

闻一多家书 泪目!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五四家书”......

贴这张《满江红》的,是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

清华园沸腾是从5月5日这天开始的。接下来的整个五四运动中,闻一多虽在其中“大露头角”,“却不是公开的领袖”。据梁实秋介绍,清华最初的学生领袖是当年即将毕业留美的陈长桐,继之者是与闻一多同级的罗隆基,至于闻一多,“则埋头苦干,撰通电,写宣言,制标语,做的是文书的工作”。

这期间,闻一多接连接到家中两位哥哥来信,说父亲希望他回乡度假。原来此时远在湖北老家的父亲,由于无法了解北京真相,出于对爱子的担心,要求他暑假返乡。

事实上,闻一多自1912年冬进入清华以来,每年暑假都回乡省亲,因在家要度过两个多月,故将自己书房名之为“二月庐”,而在这里写成的文章亦冠以《二月庐漫记》之名。然而,对于父亲的此番催促,他却没有答应。个中原委,都被他写进了1919年5月17日,他寄给父母的一封长篇家书中。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仅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或者人以为男此议论为大言空谈,如俗语曰“不落实”,或则曰“狂妄”,此诚不然。今日无人作爱国之事,亦无人出爱国之言,相习成风,至不知爱国为何物,有人稍言爱国,比私相惊异,以为不落实或狂妄,岂不可悲!

为免父母担心,他只好在家书中撒谎:孩儿在此帮忙,绝不会有任何危险,请父母务必放心。

家信最容易流露真挚的感情。闻一多在这封信中围绕回乡还是留校、尽孝还是尽忠所坦露的情怀,可以说是五四青年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0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及至25年后,闻一多仍说:“五四时代我受到的思想影响是爱国的,民主的,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团结起来救国。”这句话,无疑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五四青年的精神世界。

“整个新文化运动由1917年,100年前,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而起,引发了五四运动,改变了整个中国。可是那个时候,只有一个陈独秀是70后,其他 鲁迅、胡适、傅斯年、罗家伦都是80后、90后。

一百年前的中国历史是由80后、90后改变的!闻一多是1899年,所以今天的青年人是没有理由推卸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