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推拿 写作课|毕飞宇:写小说 技术是第一位

2019-0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2017年8月21日,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毕飞宇推拿 写作课|毕飞宇:写小说 技术是第一位写小说,技术是第一位毕飞宇毕飞宇说,"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对

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2017年8月21日,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毕飞宇推拿 写作课|毕飞宇:写小说 技术是第一位

写小说,技术是第一位

毕飞宇

毕飞宇说,“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才拿起了笔。而毕飞宇正好相反,他说,“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毕飞宇推拿 写作课|毕飞宇:写小说 技术是第一位

文学是可教的

在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的小说课上,毕飞宇讲的多是已被时间证明的经典,但是,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创意写作坊,毕飞宇还未曾讲解过已经发表的小说,而是帮助学生们完善他们自己写的小说。对此,毕飞宇有一个坚定不移的观点:文学是可以教的。

毕飞宇推拿 写作课|毕飞宇:写小说 技术是第一位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文学,或小说是不可教的。“大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许多著名的教授都有过这样的论断。毕飞宇认为,文学除了有非理性,即才华、直觉、想象力、情感,这些“不可教”的内容以外,同样也包含理性的部分,即逻辑、语言的基本结构,人物形象的基本构成等等。

他总结,写小说有一个最基本的技术层面,第一个结构,第二是呈现性。在他看来,一个学生如果可以把小说基本结构捋清楚,具有基本叙事、描写能力,那么他最起码可以写六十分的小说。而他在广外的工作就是要告诉每一个渴望写小说的年轻人,当他们写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儿有一扇门,一定要把这扇门打开,然后进入门的内部。“小说在门内,不能只漂浮在故事和人物周围。”

缩短从脑袋到手臂的距离

小说写作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然而小说写作的过程本身就很珍贵。毕飞宇提出,写小说是一个不断克服写作困难的过程,最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塑造更加强大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很好的训练成为一个小说家、成为一个有艺术气质、有想象力、会处理自己情感的人,即便以后不靠小说吃饭,但在未来某个时刻,当他们在使用母语的时候,一个非常精确的表达,也会散发无穷的魅力。

写作给人带来的改变,会像人的胡子、嗓音、肌肉、骨架、皮肤……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成型。在这四年里,毕飞宇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们尽可能缩短从脑袋到手臂的距离,最终达到“以手写心”。而他认为这一切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对于大学生写作来说,阅历不足是否会局限他们的题材?毕飞宇认为未必如此,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抵达生活经验以外的事物,他坦言,在创作《青衣》时,自己对京剧的了解仅限于手头上的一本《京剧知识100问》。然而小说出版之后,不少行家都以为他精通京剧。

“生活没有给我那么多,我也不具备波澜壮阔的人生,没经历过九死一生,但我的人生也挺丰富,因为我读了那么多,写了那么多,是阅读和写作支撑了我自己,从一个青年到中年。”毕飞宇说。

《平原》曾被删8万字

1970年代,当毕飞宇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时,父亲就帮他把形式逻辑学从头捋了一遍,在上高中前,毕飞宇就已经把大学的逻辑学课程自学完了。他认为,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开始规避混乱,让文字更有效。

毕飞宇回忆,他在少年时曾因痴迷康德哲学引发精神危机,后来被擅长逻辑学的父亲一句话点醒,精神危机才得以解除。因此,他也再三强调写作中逻辑的重要性,对于新手来说,应从现实主义的手法开始,追求语法和生活逻辑的配套,只有做到了这样,小说创作在技术成熟后才有超越逻辑、进入更高境界的可能。

其次,他认为小说的技术问题永远是第一位。毕飞宇回忆他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作家坊时,课上讨论的全是技术问题,翻译毕飞宇小说的著名汉学家葛浩文,也曾建议他删减小说的部分内容,以求表达更简洁。

“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学里的许多东西是不需要的。”毕飞宇透露,小说《平原》25万字,但其实他最初寄给编辑的时候是33万字,被删掉的8万字是“右派”顾先生大量的心理描写、哲学说教,以及1976年苏北乡村的大段风景描写。

在毕飞宇的反复斟酌下,他认为这两个部分“不符合小说的故事逻辑”,最后“心一横”,痛下杀手,坚定不移地删掉这8万字。最终使得在小说《平原》原本就厚重的底色上多了一份轻盈,“如果题材本身就厚重,文字也厚重,那么小说呈现就会很‘黑’,像一块铁。这就是写作要服从的逻辑。”毕飞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