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课堂研究读后感 读〈课堂研究〉后感及摘录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课堂研究〉后感及摘录 作者: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5675-5608-9/G.9765 1.学

读〈课堂研究〉后感及摘录 作者: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5675-5608-9/G.9765 1、学校的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空间。

--这是对学校的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阐述。从这个阐述中我们可看到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元素。 2、“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同那些扭曲的课堂研究的思想及其势力展开博弈的一场斗争。“应试教育”最后的堡垒就是课堂教学。课堂变了,教师才会变;教师变了,学校才会变。---可见改变课堂的根基是老师,但是却是最难改变的,而要改变老师就得改变考核,以考来促改变,我想这是高考改革的需要。

3、“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一线老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

--课堂研究对于老师来说是不断完善自我教育认知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课堂研究才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教育方法及教育思想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4、学校教育中的“教”与“学”,通常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活动展开的。--明确了课堂的地位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5、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也正是人的成长不断地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空间,促进了历史的变化乃到全人类的改变。

6、成长是借助经验的重建。“成长”的主旨终究是更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 7、对于经验的重建而言,“感受”具有极大的意义。 8、当儿童直面眼下的具体情境,必然会有所观察、有所倾听、有所感悟,这就是“开放儿童的经验” 9、整体的意义、儿童的“探究”,就是利用它作为推进力得以展开的,而这种经验过程的知性反思就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