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拉扎罗豆瓣 关于幸福的拉扎罗——摘自豆瓣

2018-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幸福的拉扎罗>因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佳编剧奖而备受关注,其讲述了一个年轻农民拉扎罗因缘与贵族之子坦克雷迪结为兄弟,不惜穿越时空寻找老友的故事.作为一部意大利影片,这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基督教的因素--不管是墙上的圣像,小村的神父.孩子的祷告.圣经的朗读亦或高大的教堂,其实处处都在暗示着这部魔幻现实风的电影,最终落点是在宗教之上.<拉扎罗>中涉及了大量的<圣经>原型,它是一部以救赎为母题,讲述现代耶稣拉扎罗通过牺牲自我.救赎人类的故事.幸福的拉扎罗豆瓣 关于幸福的拉

《幸福的拉扎罗》因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佳编剧奖而备受关注,其讲述了一个年轻农民拉扎罗因缘与贵族之子坦克雷迪结为兄弟,不惜穿越时空寻找老友的故事。

作为一部意大利影片,这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基督教的因素——不管是墙上的圣像,小村的神父、孩子的祷告、圣经的朗读亦或高大的教堂,其实处处都在暗示着这部魔幻现实风的电影,最终落点是在宗教之上。《拉扎罗》中涉及了大量的《圣经》原型,它是一部以救赎为母题,讲述现代耶稣拉扎罗通过牺牲自我、救赎人类的故事。

幸福的拉扎罗豆瓣 关于幸福的拉扎罗——摘自豆瓣

本文旨在以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意向原型三个角度,对电影进行文本细读,并以此延伸,简谈救赎思想中反映的人类普遍的至善追求。

幸福的拉扎罗

一、人物原型

影片中最明显的人物原型为替罪羊。早在原型批评的渊源之作《金枝》一书中,弗雷泽就对替罪羊原型进行了归纳,它一种英雄原型的亚类型,源自《旧约》中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杀了儿子以撒杀作燔祭,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天使加以阻止,允许他杀一只山羊来代替以撒。

幸福的拉扎罗豆瓣 关于幸福的拉扎罗——摘自豆瓣

远古时期,人们便通过替罪羊的仪式转嫁自己的痛苦,逐渐发展出了替罪羊原型。只有当替罪羊作为部落或民族、国家的代表死去,替人民赎罪,大地才能重新丰饶起来。《新约》中,耶稣是替罪羊原型,而《幸福的拉扎罗》中,拉扎罗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耶稣、村庄的替罪羊。

幸福的拉扎罗豆瓣 关于幸福的拉扎罗——摘自豆瓣

替罪羊

其证据首先来自拉扎罗的身世,影片中,坦克雷迪曾问拉扎罗“谁是你的父母?”,拉扎罗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有奶奶。”,这正是映射了耶稣借童女玛丽亚之腹诞下。随后两人的一番讨论中,坦克雷迪得出结论“我们说不定是兄弟”,为后来二人的深刻友谊做下铺垫。

实际上,基督教教义中,“圣父”是天下人的父,他召唤人去信仰基督,成为耶稣的门徒与兄弟。坦克雷迪这一番话不但指认了自己门徒的身份,更是确认了拉扎罗的耶稣原型。

其次证据是拉扎罗的牧羊人身份——在村子里,拉扎罗负责放羊,是作为牧羊人的存在。《约翰福音》中,耶稣也曾以牧羊人自比,“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拉扎罗便是个好牧人,他纯洁得几乎不容于这个世间,本来女爵已经视村子里的人为猪狗,而拉扎罗还被村里人呼来唤去,被男男女女排斥在外,但他却始终以爱与善良相对,牺牲自我拯救村人。这也只有爱的化身,圣子耶稣才能做到了。

当然,影片中对拉扎罗耶稣身份最好的体现来自于他“受洗—牺牲—重生—救赎”这一情节,由于下文将从情节角度分析电影,在此只做简单的叙述。影片中,拉扎罗两次流血,第一次为在勒索书上画血手印,第二次是在银行被殴打所致。

两次流血,都是为了救赎坦克雷迪所致,正印证了《马可福音》中耶稣“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拉扎罗淋雨以受洗,第二天就展现神迹,使村庄从女爵的压迫下解放;而后,他又在狼的亲吻中复活,回到城市里,继续救赎被生活压迫的村人与坦克雷迪;信徒安东尼亚见了他,把他当作神迹,跪下拜服;最终,他为了救赎世人再次牺牲,魂归圣父身边。拉扎罗就是个现代的耶稣,他出生就是为了救赎世人。

若说拉扎罗是现代的耶稣,那影片的另一男主角坦克雷迪,则是更为复杂的、两个原型的融合——他既是为金钱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又是不认耶稣的门徒彼得。上文提到过,在他自称为拉扎罗的兄弟时,就指认了自己的门徒身份。

除此之外,他的门徒身份还可以从两处细节上佐证,一是他左胸口上,靠近心脏处的十字架纹身;二是那幅曾挂在他卧室,几十年后又被偷走的画,画面上的他是一个带翅膀的天使。在影片所有人中,坦克雷迪是第一个“追随”耶稣拉扎罗的人。

可他的背弃也来得最为伤人,他打电话求赎金的要求间接上促使特蕾莎报警,招来了直升机,导致发烧的拉扎罗坠落山崖,由此犯了犹大为金钱出卖耶稣的罪;同时,圣经中,耶稣曾向彼得预言,说“在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坦克雷迪也曾三次不认拉扎罗。

第一次是二人还年少时,在拉扎罗的秘密基地,坦克雷迪赌气拉扎罗不陪他,转过身去让拉扎罗“不要挡住他的阳光”;第二次是坦克雷迪老了后,复活的拉扎罗跟着他来到酒吧解释自己当年发了烧,坦克雷迪甩掉“武器”转身离去;第三次则是坦克雷迪邀请安东尼亚一家与拉扎罗去赴宴,却又闭门不见。

比起拉扎罗的神性,坦克雷迪从一开始起就是为了刻画“四散的羊群”而诞生的凡人角色。他看似具有反抗意识,受过良好的文学与哲学教育,可同时,他也软弱无比。提出血签名,又不敢割破自己的手;知道母亲在欺骗这些农民,口头上要联合拉扎罗推翻母亲,实际上只是歪打正着。这位堂吉诃德在年老后则更加不堪,变为了堕落的无赖,却也不能阻碍圣子牺牲自我救赎他。他就是《圣经》里的信徒角色,更衬托了圣子的光辉。

圣灵

比起这两个比较明显的人物原型,《幸福的拉扎罗》中还潜藏了另一个更为隐蔽的、不易被察觉的原型,即圣灵的原型,在影片中以狼的形态出现。之所以说它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是因为狼这个形象是矛盾的。

影片一开始,狼是在村民的口中先出现的,它逗留在村庄附近,叼走了所有的公鸡,晚上还可能吃人,是恶的化身。同时,在整个《幸福的拉扎罗》中,还有一个平行于故事而讲述的古老故事,即一个关于狼的预言,它的全文如下:

一只老狼因老态龙钟被赶出了狼群,它很饥饿,于是便跑到人类的家里,吃掉那些鸡鸭,人类试图杀死它,但又没有这个勇气,于是便日夜值班,设下许多陷阱,人类很讨厌这匹狼,觉得他凶残又强壮,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一匹衰老而虚弱的狼。

后来,老狼的故事传到了一位圣人的耳中,他拥有与动物交流的能力,人们尊敬他,服从他,于是人们去找圣人,圣人接受了人们的请求——与狼进行和平谈判的要求,于是他出发去寻找那一匹狼,圣人一路长途跋涉,他走啊走啊,而冬天也降临了,圣人精疲力尽,他又冷又饿,却仍然找不到狼的踪迹,他不知道的是,狼也饿了,而且他已经跟踪圣人很久了,终于有一天,圣人倒下了,他倒在雪地上,狼也终于现身了,狼慢慢地,一边龇牙咧嘴一边向他靠近,正当狼准备要吃掉他的时候,狼突然间闻到了一股气味,这一股他从未闻过的味道阻止了他,他又嗅了嗅,这是什么味道?一个好人的气味。

联系到烟草女爵在佃农制早已废除的现代,用杜绝外界联系的方式控制这五十多个农民为她卖命,我们很容易把老狼等同于烟草女爵的家族,它看似强大,却早就败絮其中、不堪一击,而拉扎罗则是可以与他交流的圣人。于是乎,狼的预言就变为了整个故事的缩影,整部影片则变为讲述圣人受与老狼缠斗,最终将狼感化的故事。这种理解是没有错误的,但却是停留在浅层的。

在影片一开始,神父乘车而来带孩子们祷告时,就多次强调到“三圣”。圣父是我们最终要去往的地方,而圣子则是拉扎罗,三位一体,《圣经》中重要的圣灵却偏偏无迹可寻。重溯《新约》,圣灵的作用如下,一是证明耶稣为神之子,使耶稣可以施展神迹;二是使耶稣得以出生与复活。

按照《圣经》所记载,在基督复活后,圣灵才得以降临,同时唤起人内心的圣灵,使圣灵于人类心中常驻,完成救赎活动。而影片中,符合以上条件的,只有狼的形象。

带着这样的思考返回影片中,狼的第一次实际出场是它的叫声。两个少年站在山坡上,坦克雷迪兴致一起,带着拉扎罗模仿狼叫,而狼也回应了他们,正是圣灵降临的预言。随即第二天,拉扎罗就接受了大雨的洗礼,圣灵落在他身上,使他当晚就展现了神迹——一个从来没有手机信号的村子,突然对面的山坡上立起了信号塔,村庄被信号覆盖。第二天,坦克雷迪和特蕾莎打出了电话,解放了整个被奴役的村子。

而狼第一次真正出现实体,也就是拉扎罗复活的时候。它来到拉扎罗身边,唤醒了拉扎罗。圣子战胜了死亡,使得圣灵得以降临,不过这一次,他还要使圣灵常驻于人类心中。因此,拉扎罗跋山涉水走到了城市里,重新寻找他的门徒。

狼的第三次出现依旧是以声音形式:在破旧的屋子里,老年的坦克雷迪与拉扎罗重新表演了一次年少时的狼嚎,远处又有狼的回应,代表着圣灵再次回应了人类。而屋子里的旧村民也开玩笑似地模仿起了狼嚎,这一瞬间,奇迹却仿佛发生了!

原本已经老去的村民突然变回了当年的样子,圣灵被唤醒,促成了新的神迹。而当灯再打开,村民虽然又变回了老年的模样,但心性却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在因为贫困坑蒙拐骗怒气冲冲,反而乐观面对生活。借此,现代耶稣拉扎罗唤醒了他们心中的圣灵,完成了对他们的救赎

狼的第四次出现则是在银行,拉扎罗前去请银行把钱还给坦克雷迪,众人却以为他要抢劫银行。懵懂的拉扎罗不解众人为何高举双手,向旁边一看,却见到圣灵狼出现在他身边,庄重而悲悯地看他,同时,教堂的管风琴再次响起。

此处,导演使用快速交叉剪辑,反复剪辑拉扎罗纯真的眼神、狼的眼神以及发现武器只是一把弹弓后,民众对拉扎罗的咒骂与殴打,圣子死亡升天后,圣灵却不像《圣经》中所写停留,反而跑到城市中、大街上,在喧哗的喇叭驱赶中,朝着背离城市的方向越跑越远,借此发出了对当今社会的质询。

二、情节原型

《圣经》为救赎故事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圣子耶稣自降生之时便不同凡响,通过受洗他得以蒙父的启示,传播教义、展现神迹,最后以牺牲自己来为人类赎罪,重生后使天国降临。而《幸福的拉扎罗》也以救赎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相似的,现代耶稣的救赎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便发现拉扎罗在村子中是不同的,他时常发呆,但生性善良,尤其是那双诚实的眼睛,令人分外难忘。可这样的善良并没有带给他善意的回报,反而使众人都敢于欺负他、排斥他。帮忙求婚的人都有口酒喝,偏偏不给他留;干活儿的时候却人人都能想到他,什么重活、细杂活儿都让他做。

他主动用咖啡向女人们表达善意,却没有人领情,连小孩子都敢爬到他头上。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个老好人是永远不会爆发的。导演一开始就致力于为我们展现这个人物身上某种不同于凡人的神性,这在收割烟草那段戏里表现得最为奥妙,越来越快速的剪辑,配合拉扎罗在镜头中不停往返,呼唤拉扎罗的声音此起彼伏,频率也越来越高,最后干脆化为一片烟叶田地里无穷无尽的绿色。

人们对拉扎罗的索求如夏天的蝉鸣一样烦人,但拉扎罗丝毫没有流露出不快,永远只会用爱与包容以待,乐于给予付出。反观村中之人,神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却麻木不知,冷漠以待。

村里人唯有一人对拉扎罗不同,此人便是拉扎罗德第二门徒安东尼亚。她对拉扎罗存有善意,乐于展示自己在女爵家看到的稀罕玩意儿,撤退时也会想到拉扎罗,在拉扎罗复活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同时她也是片中最为直接刻画的基督教徒,在女爵的教导下,她信奉基督,房间中贴满了圣像;在看清女爵的伪教导后,她主动投入真神之下,带领家人成为耶稣的兄弟而被救赎。作为一部宗教影片,安东尼亚的角色命运展现了对基督教意识形态的肯定。

随着女爵与她儿子的到来,这个村子的一面被更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讽刺的是,村庄里的人看不见拉扎罗这个真神,却对女爵用来巩固自己奴役的假神尊敬有加。小孩子们人人做礼拜、唱赞歌,还要去女爵家里听她讲圣经。然而她所讲的圣经,不过是残忍的刑法与对农民的赞赏,借以把农民们牢牢固定在被奴役的位置上。

作为少爷的坦克雷迪走出来时,村里的人都只敢暗暗看他,却不敢直视他。唯有内心坦荡的拉扎罗,毫不掩饰地直视着他,主动突出为他煮咖啡,成为了他的朋友。

二人随即制造了假绑架事件,拉扎罗第一次刺破手指,用自己的血来冒充坦克雷迪的血,救赎了坦克雷迪的软弱。第二天,两人就由兄弟的话题确立了坦克雷迪的门徒地位,并且模仿狼嚎,响应了圣灵的召唤。一次争吵,坦克雷迪背过身去,不再理拉扎罗,使拉扎罗陷入痛苦之中。

大雨正好在此时降临,为拉扎罗施洗,当晚他就展现神迹,使村子里突然出现了手机信号。阴差阳错的几个电话,解放了整个被奴役的村子,也帮坦克雷迪找回了自由。拉扎罗却因此坠入山崖,成为了牺牲的替罪羊。

但只有牺牲是不圆满的,人类并没有彻底被救赎,否则村人也不会站在河流前迟疑不前。圣经上也说,耶稣需要复活,才能彻底完成人类的救赎,于是圣灵降临,使耶稣拉扎罗复活,不过时间似乎却出了差错。耶稣没有在三天内复活,却花了几十年,他的信徒都老了,他却还是年轻、纯真的模样,回到Inviolata的他活似个烂柯人。

即使他孜孜不倦地追逐到了城市,散开的羊群还以恶意投掷他,幸得安东尼亚这样忠诚的信徒还记得他,跪下欢迎了他的归来。

很快我们便发现,就算没有了女爵的奴役,这些曾经的农民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压迫着。资本家们还是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把工钱一压再压,而曾经的农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会坑蒙拐骗。贫困把他们限制在那个罐子一样的房子里,没有任何希望可谈。而圣子要完成他的救赎任务,就必须得使人们重获希望、赎回自由、远离罪恶。

再一次,拉扎罗在城里施展神迹,以闯入的方式两次打断了Pippo父子俩的犯罪,以纯真的眼神和发问感化了安东尼亚,不忍再带他行骗;他甚至还在铁道旁那个乱糟糟的垃圾场里重现了耶稣“五饼二鱼喂饱四千人”的奇迹——指出了院落中可食用的野菜、胡萝卜土豆,做了一顿饭。安东尼亚的丈夫不敢相信地大呼“这些都是免费的!”。

一条已经老去的狗出现,使拉扎罗寻找到了他此行的最终目标——坦克雷迪,随后两人又进行了一次恶作剧。但从这一次恶作剧中,我们发现,坦克雷迪似乎不再复以前的纯真了。在我们对他的信仰还存怀疑时,他却随拉扎罗回到小屋里,用狼嚎重现了两人的少年的经历,那此起彼伏的圣灵回应与安东尼亚一家的救赎使我们放松了警惕,如此期待着第二天的晚宴约定。

然而真正从中得到救赎的,如前文所说,其实只有安东尼亚一家。借由狼嚎,圣灵在他们心中苏醒并常住,他们重新发现了生活的希望,不在因眼前的贫困而斤斤计较,反而买了贵重的赴宴礼物,最后赴宴不成甚至还大方地给出礼物。

进入教堂欣赏音乐被驱赶,他们也不计较,反而使音乐跟着他们走了。破卡车出了问题,他们也不再怒气冲冲,反而一家人笑着推车回家,商量着重回Inviolata——此时这个地方也不再是噩梦之地了,获得了心灵自由的他们,在哪儿都是在伊甸园中。

坦克雷迪背弃了拉扎罗,但现代耶稣拉扎罗却不会背弃他的兄弟,他从已成为坦克雷迪妻子的特蕾莎口中听闻了罪魁祸首银行,因此前去求情。此片段中,则充分展示了传统—现代、乡村—城市的对立,耶稣被罗马士兵们攻击,流干了宝血,最终牺牲。

《幸福的拉扎罗》其叙事方式充分展现了《圣经》对编剧的影响,借由救赎母题引发人们心灵的震动。值得一提的是,编剧并没有停留在救赎完成的一刻,反而用离开的狼进一步进行延伸。最后拉扎罗的牺牲救赎了谁吗?大城市里的人如此冷漠地盘问他、殴打他,他们值得被救赎吗?转身离去的圣灵在大城市中也找不到安身之处。

替罪羊的升华似乎不能再适用于此时的社会,反而令人发出诘问。令我们留下眼泪的,只是知道这个离去的圣子,肯定去了更好的世界。

三、意向原型

经过长期、反复运用的原型,产生了鲜明的象征意义,一旦出现在作品里,便会使读者如同重温远祖的切身体验那样,受到强烈的感染。缪文杰就曾以唐代边塞诗中的意向来探讨原型意象的运用,而在《幸福的拉扎罗》中也有三个反复被使用的意向原型,即水、树与月亮。

水在基督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早在《圣经》中就有被反复运用,如洗礼时的用水。它象征诞生-死亡-复活,净化与赎救,繁殖与生长。片中,拉扎罗接受洗礼之前,在水缸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然后大雨天降,把一动不动的他彻底淋湿。

这里的雨是一种净化,象征着洗去罪孽,重获新生,圣灵降落。同样, Inviolata被一条河流与城市隔开,明明只是脚掌深的浅滩,却没有人敢越过它去往城里,直到拉扎罗牺牲、警察前来救援时也是如此,说明农民们在信仰前的疑惑与犹豫。

树的意向出现了两种,一种是在坦克雷迪赖在拉扎罗的地方时,拉扎罗为他摘果子的树——那是一颗无花果树。《马可福音》曾记载,耶稣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就往那里去。到了树下,竟找不着什么,于是就诅咒无花果树。

它象征的是,圣徒应该尽他的本分。而作为门徒的坦克雷迪没有尽到本分,反而因金钱出卖了耶稣。因此当拉扎罗发烧时,他前来无花果树下,并没有得到果实。另一种,则是拉扎罗再次寻到老年的坦克雷迪时,与他恶作剧地产商。

在门外等候时,他看到一棵橄榄树;而在去往银行的前天晚上,他也曾坐在橄榄树下。在圣经里,橄榄树指代圣徒与耶和华的关系,耶稣也是在种满橄榄树的橄榄山上升天的。这两处橄榄树的出现,前一次象征坦克雷迪与基督的重新联系,后一次则象征圣子即将回到圣父的怀抱。

相比之下,月亮则在此片中最为重要。因其称呼(Luna)与坦克雷迪家族姓氏(De Luna)的重合,月亮具有了家族的象征作用。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与太阳二元对立,象征着女性原则有关的部分。相对应的,坦克雷迪家族由他母亲支撑,父亲则是个缺位的形象。而月亮的圆缺,则直接象征了他们家族的兴衰。

在全片中,月亮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时,拉扎罗躺在鸡舍的地上看月亮,月亮比半满月还多一些,象征家族的兴旺;月亮第二次出现,是在拉扎罗施展信号神迹的那晚,众人围观信号塔时,一旁的月亮是满月,象征着家族权利的最顶峰,同时也为衰败埋下伏笔。

第二早,月亮果真只剩下不到一半;第三次月亮出现,拉扎罗把老去的坦克雷迪带进房子里,月亮根本不是真正的月亮,只是碗上一个小小的印记,暗示了坦克雷迪家族的衰败现状;月亮最后一次出现,拉扎罗去坦克雷迪家中赴宴不成,见证了他家族式微之态,坐在树下对着只有月牙的月亮黯然落泪。

四、救赎思想与至善追求

分析救赎思想其本质,为何能让人一遍一遍地在这个母题中泪流满面,就意大利人来说,意识形态是离不开的原因。就电影文本和总的历史文本之间的动力关系学来而言,救赎母题的大受欢迎与近年来意大利经济困境、民粹上台、难民涌入等问题分不开关系;就电影文本和特殊历史文本之间的动力关系而言,片中相当直白地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忍剥削,对劳动人民表达了同情。

社会焦虑增加,而各方努力无果,文化作品只好将追求投入于宗教之中。就作品本身而言,那匹离去的孤狼也在诘问,宗教与牺牲是否还能再次救赎意大利人。

可为什么作为一个受基督文化影响相对较浅的中国人,却也能在本片或是类似的作品《绿里奇迹》中情难自禁。重新反思所谓的基督救赎思想,不禁认为基督这个前缀,或是说在进行原型批评时,先验地将救赎思想只限定在基督文化中,未免过于自大。

救赎,从本质来说,它来自于人类对(以个人为观念为标准的)幸福、意义、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它是人类对“至善”的必然追求和人的有限性所产生的必然矛盾。世界上的宗教对救赎及其达到方法各有其不同的表述,诸如佛教认为救赎是通过行善从轮回中得到解脱,道家认为救赎是通过无为而达到超然物外的不动,但追其根本,都是对至善追求,却苦于人类的有限性,只好诉诸于神的协助。

或许,原型批评只是多此一举,就算是对基督文化毫不了解,试问对着拉扎罗他扑闪的、纯真的大眼睛和流下的眼泪,谁又能抑制住内心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