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陈楠 紫阳真人张伯端

2019-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伯端,字用诚,又名平叔,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卒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寿99岁,世居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的<悟真篇>一书中,他倡导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始则出儒入道,中则道入禅,以性命撮合禅道双融",最终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张伯端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的奥秘,倾其毕生精力,历尽艰辛,成了一家之学,被人尊称南宗道教首祖,他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有着很高位置.他不仅是名声赫奕的气功宗师和气

张伯端,字用诚,又名平叔,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卒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寿99岁,世居临海城关樱珠巷。

张伯端著作的《悟真篇》一书中,他倡导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始则出儒入道,中则道入禅,以性命撮合禅道双融”,最终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张伯端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的奥秘,倾其毕生精力,历尽艰辛,成了一家之学,被人尊称南宗道教首祖,他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有着很高位置。他不仅是名声赫奕的气功宗师和气功理论集大成者,还为人类健康与生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伯端陈楠 紫阳真人张伯端

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他“内丹”修炼实践的升华,全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信科学,明哲理”,《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称为“专明金丹之义意,与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并居为道教正宗”。张伯端之学,初授石泰,后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南授白玉蟾。

张伯端陈楠 紫阳真人张伯端

这五人,后人称他们南宗道教五祖。道教南宗之所以在北宋之后成为中国道教的正统,除继承发扬了张伯端的道统之外,更重要的是继承发扬了他的神仙之学,仙学是道教的精华,仙学唯生,它注重现实,追求长生,与今天《生命科学》很接近。

张伯端陈楠 紫阳真人张伯端

后世对张伯端的《悟真篇》评价甚高,《道教精华录》称之是“修丹之金科,养生之玉律”,张伯端 “幼亲善友,涉猎三教经书,乃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都作详性研究。

早在宋代,台州和临海人民为了纪念张伯端,不仅以“悟真篇”来命名或改易张伯端所居附近的桥、坊,并且专门建造了“悟真庙”,庙前有座“紫阳桥”、“紫阳故里”、“紫阳楼”。还有离城30多里处河头镇百步村,村旁有一座小山,叫百步岭,是紫阳真人晚年隐居修身的地方,据载宋元丰五年(1082年)99岁的张紫阳,仙化此地,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建有紫阳真人祠,并刻有匾额。

至清代,雍正皇帝加封其号为“大慈圆通神仙紫阳真人”,雍正亲笔御书《道观碑文》立碑于此,此碑文于2000年从“紫阳真人”仙化处发现,今御碑尚存。

紫阳道观(原临海市教育局大院),建于清雍正十二年间,东西街进口处有牌坊一座,道观大门朝正南,大门对面南墙又有一座牌坊,题有“敕旨”二字。庭院有正殿,塑有紫阳真人坐像,殿旁有回廊和东西两厢。殿后即御碑立处,过石桥水池,院中有梅树,正中有一草亭,院内种有紫阳茶。兴旺时期,道士有400多人,后毁于太平军之手。

据陕西省社科院教授樊光春所著《西北道教史》记载,张伯端于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随桂州知府陆诜到成都,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紫阳县紫阳洞)修炼”,并在紫阳洞撰写了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悟真篇》。自此,遵道贵德、扬善抑恶、敬老恤孤、怜贫悯疾、慈俭济人、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渗入紫阳人的骨髓和血液,代代相传。

千年紫阳真人佑,五百年置县沧桑变。为弘扬紫阳道教文化,打造紫阳文化大县,紫阳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对面原紫阳洞遗址建成了占地1000余亩的文笔山公园,在公园第二平台设置了“真人诚信广场”,广场是“八卦型”,三层台基,寓意道教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地、人”之道学哲理,第三层台基上安放紫阳真人青铜塑像(像高6.

6米,石刻基座3.3米,共9.9米,寓意道教“九九归一”,也表征张伯端修道99载而羽化成仙),基座设计为八卦方座,周围雕刻有张伯端生平图文浮雕,正前方坎卦雕刻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题写的“紫阳真人·张伯端”。

2012年4月16日,紫阳县委、县政府在新落成的文笔山公园——真人诚信广场隆重举行了“紫阳置县500年庆典”和“公祭真人·祈福紫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