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萧聘三 1931年浙江省国术馆 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

2019-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新华山论剑一剑封喉"  ( 读者的话:伤人7分,自伤3分--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人死了再厉害,功夫再好有什么用啊?)(读者的话: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53岁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他用一生的心血推广太极拳文化,为太极拳后来人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信仰不同,武术救国的形式不同,不明真相的人当笑话传诵.总之,杨式太极拳对武术的贡献不可磨灭,值得敬仰.) 杨澄甫萧聘三 1931年浙江省国术馆 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  

“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新华山论剑一剑封喉”  

( 读者的话:伤人7分,自伤3分——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人死了再厉害,功夫再好有什么用啊?)

(读者的话: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53岁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他用一生的心血推广太极拳文化,为太极拳后来人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信仰不同,武术救国的形式不同,不明真相的人当笑话传诵。总之,杨式太极拳对武术的贡献不可磨灭,值得敬仰。) 

杨澄甫萧聘三 1931年浙江省国术馆 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

    资料:杨氏太极宗师杨澄甫之死                     

杨氏太极宗师杨澄浦之死     杨氏太极宗师杨澄甫(53岁)生于一八八三年,卒于一九三六年。根据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和四子杨振国讲,其父亲是1936年不幸逝世于误诊事故。

头年,杨澄甫到广州一带教拳,因为不适应那边的湿热气候,得了疝气。他家在上海,夫人又不在身边,便回到上海进行治疗。在他治病期间,他的一个表亲出于好心,为他找了个民间秘方,说是按方洗洗就可痊愈。杨即按此方抓了草药进行诊治,结果患处出现了红肿,然后很快出现感染,导致急性中毒,后抢救不及而死亡。

杨澄甫萧聘三 1931年浙江省国术馆 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

       杨氏太极宗师杨澄甫定型的杨澄甫式太极拳,深受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

该拳架势舒展、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涵、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平正朴实、中正圆满、充分表现出气魄大、形象美的风格。

杨澄甫萧聘三 1931年浙江省国术馆 杨澄甫一段尘封的秘密

它既适用于医疗保健、也适用于强身健体。     七十多年来,很多人练杨澄甫氏太极拳都受了益。但是大家    也为宗师过早之死感到疑惑,因此引起诸多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澄甫公发劲过猛,损耗内气。有大师曰:“决无此理!杨家之弹簧劲,放长击远,极其轻松极其巧妙,丝毫不用蛮力。露禅公、健候公发劲刚猛,均享高寿。本人已80余岁,发人于寻丈之外,毫不费力。

”     也有人说,此乃贪恋女色之故。景华大师曰:“澄甫公乃忠厚长者,身不二色,与候夫人夫唱妇随,感情深厚。澄甫公来沪之后,有富家太太、小姐学拳,澄甫公即蓄须明志,保持距离。

我在杨家为徒,时时追随澄甫公左右,深知老师守身如玉。万万不可听信市井小人闲言碎语!”     杨氏太极宗师杨澄甫虽然早逝,但宗师风范永存!

    我们永远怀念和纪念杨氏太极宗师杨澄甫!     杨澄甫氏太极拳将永远造福人类,流传千秋万代!

(杭州九旬武林前辈陈天申透露:)

   太极大师杨澄浦之死(转自太极网)       

一、武术名家云集杭城     70多年前的西博会期间曾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武术擂台赛。当时,国内的武术名家云集杭城,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等26人担任了擂台赛的评判委员;南拳名师萧聘三等37人担任了检察委员。

比赛期间,武术名家都曾登台演示自己的招数,各门各派的高招绝技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擂台赛。

为了争夺武林擂主,当时曾有武术名家辞去评判委员的职务,而投入到打擂者的行列。     这届擂台赛规定:除挖眼、扼喉、抓裆等伤及性命的动作不准用外,其他各种手段都可使用;参赛者不用任何防护器具(连拳套都不戴)。

所以搏击相当激烈。     陈天申先生说:“为期7天的擂台赛上,有109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上台搏击,搏击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

当时在台下观看擂台赛的外国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外国拳手,而擂台赛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参赛(包括外国人),但比赛期间没有一名外国人提出要加入到打擂台的行列。擂台赛让人们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还具有如此强的技击性。

”     这届西博会结束后,展会租借的房屋都归还了,只有西博会唯一新建的展览馆——工业馆(口字厅)有了新的用途。不久,它的大门上亮出了“浙江省国术馆”的招牌。

苏景由、杨澄甫、刘百川、萧聘三等武术名师,以及在擂台赛上崭露头角的多名武林高手聚会西子湖畔,担任起浙江省国术馆的教师。     1930年,浙江省国术馆招师范班学生,当年只有15岁的陈天申通过各项考试,进入国术馆成为首届学生。

二、国术馆内的遗憾事     “浙江省国术馆举办师范班,是要培养武术教师,所以我们这些学生们主要是学习各门各派的武术。

”陈天申先生静坐片刻后,开始吐露国术馆内的秘密:     “1931年的一天早上,大约已过了8时,当时正是南拳名师萧聘三在国术馆内教我们打黑虎拳。

打黑虎拳是要发声、蹬脚的。功力深厚的名师每蹬一脚,水泥地上就会留下一个脚萤我们30余位学生纷纷提议萧老师露一手。后来,萧老师终于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他叫我们去搬来一些砖块,零散地铺在国术馆的水泥地上,并将一块很厚的青石板放在砖块上。

    接着,萧老师便在青石板上打起了黑虎拳。只见他大喊几声,脚下一用力,下面的青石板和砖块都成了碎片……     我们30余名学生一起鼓掌大声叫好,声音惊动了还在睡觉的太极拳名师杨澄甫。

杨当时是国术馆的教务长,有较晚起床的习惯。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事,这么吵?”萧聘三便回答说:“是我在教学生练习黑虎拳。

”杨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惹恼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要与杨比武。杨说:“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萧聘三运足劲一拳打在杨的肚皮上。

我们看到杨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状态。萧打第二拳后,我们仿佛察觉到杨的嘴里有血腥味。萧打出第三拳后,杨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的心窝处。

萧聘三顿时倒在了2米开外处,口吐鲜血。     杨萧之争也惊动了国术馆内的各位教师,他们将杨澄甫、萧聘三扶回各自的房间。     此后,这两位名师都由于伤情严重,不再教我们武术。

不久,杨澄甫便离开了国术馆,由刘百川先生继任教务长一职。     我在国术馆共学习了两年时间,毕业后曾留在国术馆担任助教。

1933年,我去南京国术体育专修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不久就传来萧聘三老师逝世的消息。而杨澄甫先生也在1936年病逝。两位武艺高超的名师,就是为了这样一桩小事,而遭受重创,并都过早地去世了。

” 三、馆长叮嘱不对外讲     杨萧之争发生后,考虑到国术馆的名声和教师的声誉,时任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苏景由曾要求在场的学生不要对外讲这件事。

目睹此事的38名学生也相互约定决不对外披露此事。就这样,一桩70年前的历史憾事一直尘封正在今天西子湖畔的北山路42号内。     陈天申说:“70多年过去了,当年国术馆的教师如今都已告别人世。

在当时的38名学生中,我是最小的一个。那时大家都叫我‘小鬼’。今天,我这个‘小鬼’也已经88岁了。本来这件事完全可以永久封存在国术馆内,但是,70多年来,这件憾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它给我们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近年来随着年事的增高,当年两位教师教我们打拳的身影常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就会想到:是不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从这件事中吸取血的教训呢?长期以来,我国武术界一直存在着门户之见、派别之争的恶习。

当年浙江省国术馆汇集了各门各派的武术名师,的确使我们这些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名师相轻、相争的事也时有发生。杨萧之争后果最为严重,导火线就是因为杨澄甫说了萧聘三的拳术没什么用。

导致双方都亮出了自己的狠招绝招。两位先生的过早谢世是中华武术的重大损失。”     近几年,一直在从事收集整理我国民间武术资料工作的陈天申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武术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是我们中华武术的瑰宝。

中华武术要发扬光大只能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路。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只能危害中华武术。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这也是我最终同意披露这桩憾事的唯一目地。”     现在,杭州北山路42号大门前竖起了一块市级文保单位的碑石,它表明这座1929年的西博会工业馆原址已进入了文物的行列。

杨澄甫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月薪八百大洋。馆内有个太乙拳名师高守武,其功夫深厚,却渺视太极而嫉妒杨澄甫声望,常出不逊之言,甚至在杨师桌斗里胡翻乱攘,杨澄甫忍无可忍,当即应其一较。高持大枪,杨澄甫持白腊杆。

高守武如饿虎扑食般一枪刺来,杨澄甫杆只一抖,高守武枪脱手落地,满院观者无不叹服。     杨澄甫善于用剑。杨家所蓄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而剑尖开口,锋利无比,可剁穿铜钱。

杨澄甫剑法精妙,比试时不欲伤人,用竹剑点人手腕脉门,令对方兵刃脱手。张秀林之刀法、枪法久享盛誉,所用枪杆粗如童臂。一般武师抖白腊杆,均为上挤下采。张秀林双臂抱住大杆,用腰劲左右甩打,无人敢挡。

张秀林与杨澄甫闭门切磋技艺,张秀林用大杆,杨澄甫用竹剑。张以中平枪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势。杨澄甫大叫一声:“大哥站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点中张公手腕,枪杆落地。杨澄甫自谦道:“大哥年迈,身手稍缓,否则难以近身。

”景华与杨澄甫对剑,手腕每每被其点中。杨澄甫教景华剑法,将柚子皮数块,悬挂于屋梁下不同高度与角度,令景华手执宝剑,足踏九宫步,往复穿行,目光顾及任何一块柚皮,即刻眼到身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

练到百发百中之后,将柚皮换成桔子,最后又换成铜钱大小之金桔,如果仍能百发百中,则点人手腕脉门,好比探囊取物,易如反掌。除单练之外,尚须对练黏剑、散剑,训练过程甚长,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杨家太极枪素负盛名。伯父班侯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故杨家练枪均用无枪头之白腊杆。杨班侯上阵对敌所用之钢枪重37斤,竟然被杨班侯练大抖枪时抖断,其太极内劲,何等浑厚惊人!

杨澄甫所用白腊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太极黏枪之时,两杆紧贴,往复粘黏,毫无声响,只听得杨澄甫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跌出。杨澄甫门徒武汇川,身躯魁伟,体重200余斤。景华曾观看杨澄甫与汇川练习黏枪,枪杆扑交,杨澄甫出声发劲,汇川被腾空扔出3丈之遥,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屋与天井之柳木隔栅撞得粉碎,汇川倒地之时,枪杆尚未脱手。

总理遗训:“无论是个人,或团体,要有自卫能力,才能生存。”近来国势日危,外患日迫,凡我同志,若不疾起以图自卫之方,行见国将不国矣。至于救国之道,首在培养自卫能力,而自卫能力之培养,尤以提倡吾国数千年固有之国术为先。中央及各省国术馆先后成立,其宗旨在使全国民众,人人起而研究国术,人人均有自卫能力耳。

练习国术之要领有三:一要有名人传授;二要用脑力思悟;三要有信仰力,坚决心。秉此三者,日日练习,不使间断,一年有一年之进步,半载有半载之成绩。细心研究,日就月将,自能精进宏通矣。

我国之拳术,夙分内外两家。外家始于达摩老祖,法主外刚内柔,以锻炼筋骨皮内为本力。内家拳始于张三丰老祖师,法主内刚外柔,以锻炼精气神意为本。但得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运用气力灌注周身,则用时,有如百炼之钢,不用时,有如兜罗之绵。

所谓重则如泰山,轻则如鹅毫,守女脱兔,忽隐忽现,内外两家,固同具神妙。为我国固有之国粹,不独锻炼体魄,抑亦克敌制胜之利器也。余承家传太极拳术,朝夕练习,已四十余年,对于其中之运用,稍有心得,愿以四十载之修养,贡献薰国,凡我同志,有志于国术者,不揣冒昧,雅愿陪同研究耳。

------《浙江省国术馆月刊》1929年第二期

最后,小编想说一句,今天我们习练武术以强身健体为主,不要为门派之见产生争议,说到底,如果我们今天的武术不用来养生健体,那么武术就是来决生死的。不可轻议出手,恃强凌弱!在当下我们听到更多人为了争是所谓正宗,说某某拳不是太极拳,某某是太极拳,就象上面的网友所讲,( 读者的话:伤人7分,自伤3分——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人死了再厉害,功夫再好有什么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