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在青岛援藏干部中传承

2018-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一名青岛援藏干部进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到孔繁森墓前祭拜一次,用"孔繁森精神"感染自己.激励自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孔繁森精神"不仅是西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山东人民的宝贵财富,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如是说.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在青岛援藏干部中传承3年来,山东省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把弘扬"老西藏精神&q

每一名青岛援藏干部进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到孔繁森墓前祭拜一次,用"孔繁森精神"感染自己、激励自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孔繁森精神"不仅是西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山东人民的宝贵财富,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如是说。

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在青岛援藏干部中传承

3年来,山东省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把弘扬"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援藏工作始终,把"孔繁森精神"作为援藏工作的旗帜,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标尺,把孔繁森同志作为学习标杆,把"孔繁森精神"作为山东省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精神指引,继承发扬好青岛援藏的优良传统。

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在青岛援藏干部中传承

正是在"孔繁森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3年来,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主动融入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中,用自己的真情与亲情,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续写了波澜壮阔的援藏新篇章。

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在青岛援藏干部中传承

坚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人们不会忘记,孔繁森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农庄,全地区106个乡(现为村),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带给雪域高原,把西藏人民的心同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如何让"孔繁森精神"焕发新的活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扎根雪域高原,倾洒满腔热血,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让桑珠孜这颗后藏明珠更加璀璨。"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王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进藏伊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就组织在桑珠孜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紧扣日喀则市"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一核两翼"核心区建设发展战略,提出"努力建设和谐繁荣幸福桑珠孜"的目标任务。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明确了扎实推进"品牌农业高地、特色工业重地、生态旅游胜地、后藏文化强地、和谐稳定福地"的建设方向。谋划了一道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五地三区’建设目标提出来后,使桑珠孜区干部群众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成为推动全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桑珠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青岛市援藏干部王富军说,"五地三区"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国梦的桑珠孜篇章。

学习"孔繁森精神",贵在行动,重在实效。在青岛市援藏干部的协调组织下,桑珠孜区引进海藻生物肥、自动化生态藏鸡饲养设备,改造标准化农田,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连年提高,被评为自治区粮食生产先进区;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大面积增加机耕土地面积,规范引导土地流转,转移劳动力就业新增收入5亿元;积极培育和打造农牧业深加工示范带动企业和合作社,打造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培育自治区著名商标6件;发展蔬菜种植、农牧业养殖合作社及村实体经济160余个,为1.

9万人次解决就业岗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成功引进力诺光伏二期、国电龙源等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达到197.5亿元,2015年招商引资企业纳税超过6000万元;第二届藏博会上成功签订力诺万亩光伏农业示范园、昌盛日电—青岛市城投万亩光伏农业示范园、高原天然水有限公司—青岛市饮料集团30万吨天然饮用水、东汇集团30万吨天然矿泉水项目、岗巴羊经济圈等项目投资协议书,签约投资147亿元。

正是这一项项举措,2015年,桑珠孜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7.3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1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0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61.7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36.9%、86.24%、159%、38.74%、30.34%。

城市建设历来是青岛市援藏关注的重点,从1995年青岛市正式对口援助桑珠孜区以来,就对城区建设提出了长远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正是青岛市援藏的理念。

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按照"一城、两线、五乡、多点"的总体思路,协调青岛市市有关专家配合启动主城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加快部署火车站周边等重点片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2平方公里。2015年,桑珠孜区城镇化率达到39%,高于自治区和日喀则市水平。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净化、亮化、绿化、硬化、美化、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六化"工程,落实环卫TOT市场化托管,全面拓展城市综合交通、生态绿化、安居保障、利民便民、防灾减灾等功能,城区面貌和城市功能明显改观。

说起桑珠孜区的变化,家住江洛康萨社区的边巴琼达最有发言权,"原来天黑都不敢出门,因为过道里污水横流,没有路灯看不清,也不安全。"在援藏干部的积极努力下,桑珠孜区整合投资3亿元对10个社区巷道进行供排水、路面和照明改造,已累计改造150公里,彻底改变了老城区污水横流、尘土飞扬、漆黑一片的居住环境。"路更宽了、灯更亮了、景更美了,去哪儿都很方便,这得感谢青岛市援藏干部。"边巴琼达说。

坚持向基层倾斜,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当作神圣职责

孔繁森同志把"能为他人解决点实际困难和痛苦"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群众,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自己的财物救济困难群众,自己购买药品给群众看病。

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爱民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为群众谋利益。

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王波说:"在今天,学习孔繁森同志的爱民情怀,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王波看来,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做好民生事业是根本。

教育正是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费心最多的工作领域。走进江当乡小学,漂亮的教学楼,红色的塑胶跑道,崭新的课桌椅,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所乡完小。江当乡完小校长巴多告诉记者:"学校是青岛市援藏投入3000万元资金建设的,可保障600名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像江当乡完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由援藏投资将江当乡中心小学打造成了日喀则市最好的寄宿制乡小学,新建齐鲁幼儿园、幸福社区幼儿园和司玛占堆幼儿园,有效改善桑珠孜区乃至日喀则市学前教育资源紧张状况;整合资金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教学条件改善,均衡教育工作通过自治区和国家验收。

2015年,桑珠孜区实现了寄宿制学生校车免费接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空中课堂"、学前教育及贫困大学生学段资助"四个全覆盖",成为自治区首个实现全覆盖的区(县)。

在注重教育的同时,青岛市援藏工作组积极推动桑珠孜区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进步。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甲措雄乡标准化卫生院正式启用,选派优秀卫生从业人员赴内地培训,邀请青岛市市卫计委安排18名专家赴藏指导,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120起,完成在编僧尼健康体检333人次。

搭建了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诊疗平台,筹资1000万元配备启用了桑珠孜区首台64排螺旋CT。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年建成各类保障房2000余套、危旧房改造1300套,"五保户"有意愿集中供养率达100%。

脱贫群众2150户11825人,脱贫党员965人。大力促进便民惠民,建设了桑珠孜区市民服务中心,整合规范了乡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中心,为群众实施一站式服务。

持续办好"桑珠孜区办实事",整合资金4.63亿元实施"区办实事",由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寄宿制中小学生校车免费安全接送和60岁以上老年人市区公交出行全免费,为全区6000多户家庭免除了学生安全接送之苦和2575名老人出行负担。

坚持文化惠民,建设七个"文化大院",成为群众"有事来办事、办成事,没事愿意来、能活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格桑花艺术团实现赴内地演出,制作了 "好运·桑珠孜"城市形象宣传片、"好运桑珠孜"城市宣传沙画和《大美桑珠孜》旅游宣传MV,举办社区广场舞、演讲比赛、书画摄影展等,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正反映了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心系人民群众,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孔繁森精神。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高原

在孔繁森看来,"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为了藏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献出鲜血、献出健康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党的宗旨的高度统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的座右铭和行动准则。行走在桑珠孜城镇乡村,记者听到了一个个援藏干部弘扬"孔繁森精神",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故事。

王波作为青岛市援藏干部组领队和桑珠孜区委书记,始终把援藏任务和桑珠孜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援藏工作目标为主线,突出抓好战略目标确定、重大规划制定、重点项目落地、重要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和措施,夯实了桑珠孜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实现了桑珠孜区3年跨越提升。

特别是在"4·25"地震中,"火线"受命,担任樟木安置区临时区管委会主任,全程指挥安置区建设、受灾群众转移、后续保障、群众就业安置等工作,成为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并被评为自治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王富军作为桑珠孜区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区长、区委党校校长,身兼数职,牵头策划制作的《好运·桑珠孜》城市形象片得到中央网信办的肯定和奖励,获得自治区"最佳网络人气奖";大力宣传推介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围绕高原生态与绿色食品制造、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特色民族手工业以及商贸旅游大项目引进,多渠道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

宋建青、黄应胜、张宇、张云飞、曲新刚、王治玉、王巍、赵忠新……这一个个名字,让桑珠孜老百姓感激于心。他们,有的同志家中老人去世,因工作无法返回尽孝,抹一把泪水,把悲伤埋在心底,全力投身抗震救灾;有的同志家中老人重病手术仅回去简单探望即返回投入工作;有的同志带病坚持项目建设,大把的药片往嘴里塞;有的同志废寝忘食牺牲休息时间,始终以昂扬的士气、高涨的激情、全心的投入坚守岗位……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3年来,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真正把自己当成当地干部队伍的普通一员,主动加强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沟通交流,特别是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织援藏干部走乡入户"结对认亲"32户、106人,并动员内地亲友广泛参与到扶危济困中,捐助资金110多万元,衣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品2万余件;建设寺庙、部队、贫困群众的"同心大棚",援藏干部、汉族技术人员等与僧尼、部队官兵、当地群众同劳动、同收获;充分尊重藏民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投资300万元支援扎什伦布寺、夏鲁寺、皓寺、俄尔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宗教人士的和谐共处,确保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加强军警地共建,切实发挥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优势,双拥工作得到成都军区的肯定,王波同志被评为"2014年度西南国防动员建设十佳书记";青岛市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在藏区工作,稳定是最大责任,也是最大的民生福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始终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本分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交往、交流、交融"精神,工作组积极协调推动青岛市20个乡镇(街道)与桑珠孜区12个乡镇(街道)结成友好互助对子。严格贯彻落实"十项维稳措施",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基石。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20年前, 这幅挽联,倾吐着人们对孔繁森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20年后,一群青岛市援藏人,把学习孔繁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孔繁森精神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指导工作。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精神,正在雪域高原,在青岛市援藏人身上传承,成为新时期干好援藏工作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