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实业救国 张謇的实业救国梦

2019-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小时候聪颖异常,四岁读千字文,不久便能全本背诵,父辈喜出望外,对其寄予厚望,1868年,走上科举之路.科举之路并不是坦途,张謇经过26年的努力,进出科场20多次,1894年终于考得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张謇的实业救国梦不久,他父亲去世,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正值<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加重了对中国人的剥削.张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拯救中国,义无反顾地投身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小时候聪颖异常,四岁读千字文,不久便能全本背诵,父辈喜出望外,对其寄予厚望,1868年,走上科举之路。科举之路并不是坦途,张謇经过26年的努力,进出科场20多次,1894年终于考得状元。

张謇实业救国 张謇的实业救国梦

不久,他父亲去世,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正值《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加重了对中国人的剥削。

张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拯救中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 “实业”救国中来,发展中国民族工商业,以抵御西方列强的扩张渗透。1895年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在张謇实业救国之梦中,有两个人是不得不提到的,他们是:孙中山和袁世凯。

张謇实业救国 张謇的实业救国梦

张謇和孙中山

张謇主张循序渐进式的、比较温和的变革,反对疾风骤雨式的改革。所以一开始张謇寄希望于维新变法,但是当维新派的主张越来越激进的时候,张謇也渐渐由最初的支持变为了劝说:“在京闻康有为与梁启超诸人图变政,曾一再劝勿轻举,亦不知其用何法变也。

张謇实业救国 张謇的实业救国梦

至是张甚,事固必不成,祸之所届,亦不可测。”(《张謇全集》)。而后张謇为使清政府改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成为立宪运动的重要推动人物。“皇族内阁”的出现,张謇终于明白了这原来是清政府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张謇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孙中山跟张謇一样,也主张“实业救国”,令张謇精神为之一振,这就使两人有了交集,有了共同的志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邀请张謇担任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张謇为解决临时政府财政拮据的状况不停奔波,不惜以自己辛辛苦苦筹建的大生纱厂做抵押,立下字据“如还期不如约,惟保证人是问。”

可是孙中山和张謇都是有思想的人,二人的很多思想主张存在着差异。

孙中山认为“民生”即“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孙中山全集》),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张謇的民生思想核心是“有穷有富,穷富相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让张謇感觉非常茫然,认为孙中山的主张“未知崖畔”。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要通过发展实业,再图国家富强。而孙中山则要先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实业。张謇认为要振兴中国实业必须以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而孙中山认为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业,“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孙中山全集》)

由于思想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人分道扬镳,张謇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之职。

张謇和袁世凯

张謇和袁世凯是师生之交。光绪二年(1876年),张謇因“文字优长”受淮军统领吴长庆的邀请入其幕府,很受重视。吴长庆与袁世凯的父亲有交情,袁世凯因科举失利,投靠吴长庆,吴让张謇教其诗文。张謇发现袁世凯虽然诗文不堪入目,可是面对外国列强入侵愤然有救国之心,办理军务也很有能力。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军屯兵仁川,伺机干涉,朝鲜向清廷求援。吴长庆奉命渡海东征,张謇、袁世凯随军佐助,在朝鲜袁世凯大显身手,颇受吴长庆赏识。此间袁世凯偷偷寻求晚清重臣李鸿章为靠山,后吴长庆失势,张謇认为是袁世凯私下所为,鄙视袁世凯为人,离开庆军,二人从此结下梁子,二十多年未通音信。

直到1907年,袁世凯因拥护立宪被赶回老家,张、袁洹上会晤。袁世凯的言谈令张謇刮目相看,赞赏袁世凯“思想大进”、见识“远在碌碌诸公之上”,深信在袁世凯旗下,可以施展自己才华,实现实业救国之梦。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可是张謇没有想到袁世凯会复辟帝制,当袁世凯坚持要复辟帝制时,张謇非常失望,心灰意冷,愤然辞去农商总长职务,深感民国实业前途已无希望,彻底与袁世凯断绝了联系。

张謇的实业救国梦艰难曲折, 正如他的诗云: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张謇为振兴实业、挽救孱国而呼号奔走,对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大生纱厂经营维艰,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1926年8月,张謇病逝。

 作者简介:徐杰,中学高级教师,临淄区教学能手,临淄区优秀教师、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历史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