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照片 叶浅予:中国绘画史上的画舞之神

2019-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叶浅予(1907-1995),学名纶绮,字绿茶.生于浙江桐庐县.早年自学绘画,才华横溢,勤苦创新,承前启后,开国画人物之时代新风,是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大家.叶浅予是漫画大师,速写巨匠,国画宗室.作画择善择要,笔墨伸展自如,线条畅如流水,设色凝重洗练,画风洒脱.叶浅予照片 叶浅予:中国绘画史上的画舞之神强调形神统一,注重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曾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等职.叶浅予作品 1984年作 少女图意笔抒写 • 画舞之神

叶浅予(1907-1995),学名纶绮,字绿茶。生于浙江桐庐县。早年自学绘画,才华横溢,勤苦创新,承前启后,开国画人物之时代新风,是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大家。叶浅予是漫画大师,速写巨匠,国画宗室。作画择善择要,笔墨伸展自如,线条畅如流水,设色凝重洗练,画风洒脱。

叶浅予照片 叶浅予:中国绘画史上的画舞之神

强调形神统一,注重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曾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等职。

叶浅予作品 1984年作 少女图

意笔抒写 • 画舞之神

叶浅予照片 叶浅予:中国绘画史上的画舞之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名言最能概括叶浅予先生的品格。叶浅予先生是出了名的倔老头,说他倔强,其实要看对什么人和对什么事了。他不会趋炎附势,从不迁就歪门邪道,他直言不讳,从不拐弯抹角,更不怕得罪人。——周思聪

叶浅予照片 叶浅予:中国绘画史上的画舞之神

叶浅予接受徐悲鸿的邀请在1947年登上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讲台,先后教过速写课,也当过图案系主任。1949年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又当选为全国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50年,北平艺专几经合并,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1954年,叶浅予筹建了彩墨系(后正名为国画系),并出任系主任,从此便开始了他结合教书育人与艺术创造的生命新里程。

叶浅予作品 人物写生 42X60.9cm

这一时期里,叶浅予的艺术日趋成熟,个人风格逐渐确立。其中,重大主题杰作有1953年以工笔重彩手法画的《中华民族大团结》,1959年以民族壁画与民间年画形式创作的《北平和平解放》,以及1956年在邢台创作的大幅重彩国画《民兵大演习》为例,它们明显采用了元代壁画,尤其是永乐宫壁画的若干手法。突破时空,加大散点透视。

叶浅予作品 1961年作 夏河之舞

1957年的夏天,叶浅予就曾和张仃、黄苗子等人结伴西行,赴太原晋祠研究宋代雕塑,及芮城永乐宫临摹元代壁画。

永乐宫壁画构图严谨、笔法简练,以自然景物、场所区隔人物活动的特点,在叶浅予的大幅政治题材作品中,得以一窥其貌。“文革”前,他还曾创作了表现中国妇女解放的壁画稿。据我当时亲眼所见,内中有秋瑾、白毛女、宋庆龄等新时代女性,技巧上运用了传统壁画中多元时空的处理手法。

叶浅予作品 1960年作 藏族舞

显然,叶浅予的主要创作兴趣并不在这些视艺术为宣传工具的政治题材。他曾不无感慨地回忆那段创作说:“那么,30年来,我何尝正视过自己的艺术追求。50年代,我先后画过《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北平和平解放》两幅巨画,那都是分配的创作任务,我用尽心血,以画笔倾诉政治热情,结果事倍而功半,二者都缺少艺术魅力。如果人物只局限于图解现实生活,而不探索人们更高的审美要求,那么它完全可以被摄影艺术所取代。”

叶浅予作品 1961年作 藏族舞

他很快地转向40年代即开始的舞蹈人物画创作,并获得成功。叶浅予常说要画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形式。舞蹈、戏曲人物就是他熟悉的形式与生活,因为在他的艺术转型期,也就是1940年到1950年期间,他一直与一位动人的舞蹈家戴爱莲共同生活在一起。

叶浅予一生中先后有过四位女性。原配罗彩云为他生儿育女,使他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王人美是在他最困难的日子里,带给他慰藉;而在艺术上给予他最大影响的则是梁白波与戴爱莲。

叶浅予作品 为王新衡作印度舞姬 1945年作

梁白波是非常有灵气的漫画才女,叶浅予曾说,她促使他的想象力长起了翅膀,催化并异化了漫画创作的思维能力。而戴爱莲深深影响了叶浅予的艺术创作方向。她曾学过芭蕾舞、现代舞,回国后又钻研戏曲舞蹈与民间舞蹈,在西康康定学习藏舞、在贵州学习瑶舞。

叶浅予选择画舞,而且一开始就达到水准以上的表现,可说与戴爱莲在事业上的追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共同的氛围使叶浅予专注在舞蹈肢体语汇的题材上通过中国画形式在线条色彩上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美学元素,并在中国宣纸、笔墨、赋色上反复描绘舞蹈主题,使这些绘画中水、色、墨的魅韵精到之处和速写漫画大师叶浅予在动态把握的绝对优势揉合,从而在这领域达到别人很难逾越的经典。

叶浅予作品 1964年作 藏族舞蹈

在40年代,叶浅予的舞台人物设色凝重、线条工细,具有印度壁画与敦煌壁画的风格。到了50年代笔画稍显拘谨,因而被认为类似中国仕女画。

60年代,笔墨开始解放,画风在严谨法度中日显潇洒,用色妥贴深厚,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准确,而是执著于舞蹈动作达到高峰的瞬间,画幅常常笼罩着动感,背景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余地。

叶浅予作品 1979年作 哈达献给毛主席

当时代表作如:《白蛇传》、《共饮一江水》、《夏河装》、《凉山舞步》、《韦里神曲》以及《高原之舞》、《延边之春》等,都画得轻松而别致,浓淡、干湿、冷暖搭配,均合情合理,似乎已经到了走向极致的地步。

自1942年以来的创作,经20年的磨练,达到艺术创作高峰期,开始蓬勃发展时,十年“文革”浩劫开始了。在从1966年到1980年的14年饱受折磨岁月里,叶浅予自称是三年牛棚七年牢,还有四年头戴帽。他被歧视、被侮辱、被侵犯,整整十几年没有拿画笔。

叶浅予作品 1946年作 印度舞

1975年被释放,1980年才被平反。而1981年他就拿出了《长安怀古》组画的成绩单。1984年又创作了《神游天安门》,充满了述历史对民族的激情。

前者笔法老辣,揉合漫画构思与国画手法;后者以雄伟的天安门为中心,描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豪情,画面中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周围分别有五四运动和四五运动的表现。时间跨越了从北京人一直到“文革”漫画历史,与《长安怀古》的感时伤怀形成对应。

叶浅予作品 1988年作 採茶女之舞

撇开艺术成就不谈,这两幅作品已不全然是政治性创作,而是画家历经磨难后的心情写照。因此它们实际上是现代的“天问”与“离骚”,是一个喷血的问号。它强迫我们面对那段啼笑皆非的历史,反映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感。

与此同时,叶浅予又画了大量的舞蹈人物,继续自己的探索。十年断续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叶浅予很快地与他在60年代的艺术高峰期接上了线。这时,他的用笔更加随意多样,墨、色、线的结构也更为潇洒了。

叶浅予作品 1991年作 巴安弦子

80年代末,他又逐渐走向平面化,画面上出现更多的大弧线式构图,或横平竖直的重复结构。90年代,画风更为简略,漫画手法又开始得到重用。叶浅予基本上使用浓墨、焦浅和大色块来展现新审美观。可以说从70年代到90年代,是叶浅予攀登上又一个艺术高峰。代表作品如:《于阗装》、《评剧舞台形象》、《谁持彩练当空舞》、《舞红绸》、《延边长鼓》、《拉萨长袖》等。

叶浅予作品 1964年作 朝鲜舞

伟大的艺术家绝不会拿自己的艺术去迎合时代潮流,而是竭力在点、线、面的无穷形式组织上,体现时代的真正价值。叶浅予就是这样一位心、眼、手统一的艺术家,所以他能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地勇探艺术之巅。生命不止,艺术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