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的高徒名单 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2018-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获最高科技奖的北大人他是世界上唯一做神经外科手术超过万例的人,被称作"万颅之魂";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的高徒名单 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他1985年成功切除的直径9cm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首例;他做脑干手术524多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他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共290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处世界领先地位.

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获最高科技奖的北大人

他是世界上唯一做神经外科手术超过万例的人,被称作“万颅之魂”;

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

王忠诚的高徒名单 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他1985年成功切除的直径9cm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首例;

他做脑干手术524多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

他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共290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处世界领先地位。

他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之一,他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显微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治疗及神经影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

王忠诚的高徒名单 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从医六十载,他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桃李满天下。

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王忠诚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王忠诚的高徒名单 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2000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2001年,在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十二届会议上,获得“最高荣誉奖”。2006年,在“亚大颅底神经外科大会”上,荣获“领导促进颅底外科贡献”奖。2009年1月,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忠诚、徐光宪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者:刀尖上的舞者

从医六十载,王忠诚在行业领域内取得一项又一项革命性的突破。

一张手术台,王忠诚用手中的手术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几十年来,他研究并总结出脑血管造影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新方法完全切除脑垂体腺瘤,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在国内,他是将手术刀探进人体生命中枢的第一人,他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叹服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无影灯下,手术台前,他是刀尖上的舞者。

1949年,24岁的王忠诚从北平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两年后,作为业务骨干,他随抗美援朝医疗队抢救志愿军伤员。在鸭绿江边,年轻的王忠诚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选择。

那时候,很多战士都是脑外伤,但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没有一家医院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只能看着伤员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

”从此,王忠诚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不掌握当时西方国家垄断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很难的,因而治疗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我国的检测手段还沿用着20年代的“气脑造影”技术,这种技术要先向病人的颅内穿刺打气,然后造影从X光片上检查病变。

病人头痛欲裂,痛苦异常,而且还有1%至3%的致死、致残风险。血气方刚的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为此,王忠诚和同伴在盛夏天里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和试验,终于取得了诊断的丰富经验,成功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技术。又经过7年年临床实践和不断完善,他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资料的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里程碑,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此书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至今仍是一部神经外科的重要学术专著。

1976年,王忠诚从文献上看到美国和瑞士的医生用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地做了小脑血管吻合术,认为这种手术创面小,病人痛苦小,当即就把这一课题列为自己攻关的项目。半年后,他就在一位由于小脑肿瘤而偏瘫的危重病人的颅内,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小脑血管吻合术。

这次手术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现在的神经外科医生基本上都是用显微镜做手术了。“现在我不用显微镜,就无法做手术。不过当初从常规手术转过来时,可是生生被王院长逼出来的。因为上显微外科手术,王院长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如今,谈起这段往事,作为王忠诚最早的弟子、神经外科专家罗世琪教授依然很有感触,“他总是比其他人看得更远,并且勇于开拓创新”。

脑干是生命中枢,主宰着人的呼吸、心跳和意识。脊髓富集着人体重要的神经群,支配着人体的四肢和躯干。这些都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禁区。

1995年11月6日,王忠诚院士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所作的《脑干肿瘤250例》学术报告,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脑干和脊髓等手术“禁区”的突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提出的“血管母细胞瘤正常灌注压突破”“脊髓缺血预适应”等观点,使临床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把我国神经外科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5年春天,江苏淮阴市一个叫范勇的18岁男孩被送进天坛医院。病人全身肌肉严重萎缩,1.8米的大个子,体重还不足45公斤。患者脊髓内长了一个巨大肿瘤:粗约2.5厘米,长约22厘米,侵占了9节椎体的空间,把脊髓挤压成了扁片。王忠诚知道,做这个手术难度实在太大了。手术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诚在手术台前整整奋战了10个小时,直到把这个大瘤子干干净净地剥离下来。

2000年6月6日,王忠诚主持的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一个直径达6.5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的又一个奇迹。王忠诚在观察过患者CT后发现,患者的肿瘤直径达到了6.5厘米,相当于一个孩子的拳头大小,而且长在后脑深处的颅底部分,紧挨着脑干和小脑,因为长时间挤压,脑干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6月6日,王忠诚主持了13个小时的手术,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周易的生命。这台手术堪称“艺术杰作”,王忠诚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前几年,在英国因车祸陷入昏迷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北京宣武医院经过诊治而恢复神志,并且能够开口说话。刘海若入院时病情严重,颅内、胸腔创伤明显,身体多处肿胀、淤血,浑身插满各种管子。刘海若从英国回到北京入住宣武医院后,经过王忠诚等医学权威人士的集体会诊,制订了一套特殊的综合治疗方案,精心治疗才得以苏醒、康复。

王忠诚常说:“当医生必须有技术,但首先是要有服务精神,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为了保证工作体力,他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年轻医生坚持锻炼身体。“给患者做神经外科手术,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得有极好的体力。

我要求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都要熟练掌握的技能,我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做我们这行没体能不行。”一次,王忠诚给一个重病人做手术,连续20多个小时没动窝儿。手术成功了,病人得救了,而他却瘫在了手术台前,因高烧不退自己也住进了病房,一病就是一个月。

工作中的王忠诚

仁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直到生命的尽头仍未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坚守誓言,从未熄灭。

医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王忠诚做过的开颅手术超过一万例,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万颅之魂”。王忠诚不会记得所有的手术,但有些手术他记得非常清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经耗时26小时做了一台手术。那26个小时他不吃不喝,助手都换了两组了,但是主刀的王忠诚不能换。这中间他竟然连厕所都没去,他回忆说:“一点尿都没有,都出了汗了;病人一出血,我马上浑身冷汗。”做完手术后,他坐在沙发上已经站不起来了。

由于常年高强度地长时间做手术,王忠诚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双下肢静脉曲张,并做过腰部手术。为此,2002年王忠诚放下了手术刀,不再亲自手术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

然而正是这个有着严重腰病的人,在50年的时间里,让中国神经外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步入这个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在世界医学界挺直了脊梁。

20世纪五十年代研究脑血管造影术时,由于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基本在毫无防护条件下进行的造影实验研究。一次次被曝露在放射线中,他的身体承受了大量射线侵害,他血液中的白血球数一直在4000个/mm3(正常为7000-9000个/mm3)以下。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他曾六患肺炎,两次险些丧命。

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病人手术的成功和医学技术的突破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却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无比重视。

曾经担任王忠诚的第一助手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俊廷清楚地记得,曾有一位安徽农民因脑干胶质瘤被送进医院时已经呼吸停止、没有意识。面对患者呼吸停止这一手术禁忌,医生们心存顾虑,难以抉择。“抢救,病人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救,就必死无疑。”王忠诚看过检查结果拍板决定,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

王忠诚的学生、70岁的天坛医院退休医生祖瑞昌说,王忠诚在世时,给这些弟子画过一条红线:“你们医治的病人绝对不允许出现血肿等情况,因为这可能给病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一点弟子们都铭记在心。

多年来,王忠诚一直致力于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神经外科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技术协作中心。他多次赴这些地方指导帮助做疑难重症手术、讲学,挽救了无数生命。

当王忠诚站在中国科技最高奖的领奖台上时,他说:我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医生的经验是病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甚至用生命换来的。一个医生无论有多大本事,也不能忘了病人是自己的老师。

师者:授业,传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毕业的王忠诚来到北平医学院医学系学习。而之所以会选择学医,王忠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不收学费。在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无奈的愿望支配下,王忠诚走进了医学学府的门槛。当时的王忠诚不会知道,当年那个看似无奈的选择,会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境遇带来怎样的改变。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1946年7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先后为解剖学教授马文昭先生、生理学教授沈钧淇先生和皮肤科学教授胡传揆先生。在医界先辈们的指导下,王忠诚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时光荏苒,当年的求学青年已经成为业界翘楚,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

在北京天坛公园西南侧的天坛医院里,操着各种口音的病人、家属熙来攘往。其中92%以上的患者来自外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患各种脑神经外科疑难杂症的病人,都慕名到此求医。自建院至今,这所医院见证了中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今,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

中国地大人多,小小的天坛医院远远满足不了脑病患者的需求。为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王忠诚致力于在全国建立更多的神经外科基地,培养更多的神经外科医生。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牵头制订了全国统一的神经外科病历、诊断和治疗标准;他把技术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各地的医务人员。现在,全国各省会的大医院都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病房,中等以上城市的医院有了独立的神经外科病床,相当多的县级医院也有了可以兼做神经外科手术的医师。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了神经外科网络,天坛医院为18个省22家医疗机构送去了技术支援。

近年来,王忠诚先后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设立了“王忠诚医学优秀人才奖”,创办了“王忠诚医学基金会”。在全国9000多名神经外科医师中,有三分之一是王忠诚带领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他培养的罗世琪、赵继宗、张俊廷、张力伟等一大批专家,都已成为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栋梁之才。五十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取得66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总字数超过3000万字。

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脑血管病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优点是不用开颅,就能使以往许多无法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刚开始,这一学科在国内无人问津,原因是进口的栓塞材料价格昂贵,普通病人无法承受。

王忠诚瞄准这个难点,成立课题小组,把攻关任务交给了博士生吴中学,并鼓励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病人多,拿下这个课题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吴中学不负众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国产栓塞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为17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这项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中学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吴中学感慨地说:“王老师是我成功的奠基人,他花费的心血比我多得多,只是面对成功和荣誉,他把我推在前面,自己退到了后面。”

张亚卓是王忠诚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在张亚卓博士后“出站”的时候,王忠诚把他叫到身边嘱咐,“今天,你是我的学生,以后你还要当别人的老师。我盼望你们把祖国和人民给予的手术刀传下去,做一个把神经外科事业推向更高峰的接力人。”这句话让张亚卓铭记一生。

他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行医原则。王忠诚一再强调,我们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好务。时至今日,王忠诚常对学生讲的就是:“我希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两个字。”

现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中学博士也是王忠诚的学生,王忠诚经常对他说:“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这句话始终鞭策着吴中学不懈地研究医术,在治疗脑动脉瘤方面他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走入生命历程最后几年,王忠诚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他拿起手术刀,但是他科研工作却从来没有停过,并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书和育人上。从1998年起共出版4部著作,发表论文17篇,在全世界医疗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忠诚依然每天上班,带带学生、做做咨询,参与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他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学无止境。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病重的前几年,王忠诚还组织讲学团到新疆、内蒙古、广州、泉州等地办讲座,诊治疑难病症,为当地培养研究生。

王忠诚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

2012年9月30日下午,王忠诚在北京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7岁。中国医学界失去了一位泰斗,一位大师,一位仁心仁术的师长。

追悼会礼堂门口挂着一副挽联“忠贞报国贯一生 为万千医者楷模,诚敬行医六十载 树一代大师风范”,这正是王忠诚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