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怀女儿 邹文怀:纵横邵氏12载 创业力捧双龙

2018-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是邹文怀在香港最先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度,从而开辟了香港电影业空前繁荣的时代;是他造就了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这些华语影坛的巨星,开创了动作.喜剧电影等多元片种;是他让地道广东话电影登上大雅之堂;是他将港产片带进好莱坞;是他一手创办的嘉禾在全盛时期几乎成了香港电影的代名词.邹文怀女儿 邹文怀:纵横邵氏12载 创业力捧双龙在影坛打拼近半个世纪,邹文怀无甚遗憾,惟独一提到中国电影,他还是止不住感慨与关切:"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电影相比其他国家更有潜力与好莱坞一争高下.""我深信再

是邹文怀在香港最先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度,从而开辟了香港电影业空前繁荣的时代;是他造就了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这些华语影坛的巨星,开创了动作、喜剧电影等多元片种;是他让地道广东话电影登上大雅之堂;是他将港产片带进好莱坞;是他一手创办的嘉禾在全盛时期几乎成了香港电影的代名词。

邹文怀女儿 邹文怀:纵横邵氏12载 创业力捧双龙

在影坛打拼近半个世纪,邹文怀无甚遗憾,惟独一提到中国电影,他还是止不住感慨与关切:“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电影相比其他国家更有潜力与好莱坞一争高下。”

“我深信再过二十年,中国电影发展纵使不能超越好莱坞,也一定可以做到与其并驾齐驱!”2007年,当老骥伏枥的邹文怀豪气冲天地说出这番话时,人们都以为这位香港影坛教父将风云再起、卷土重来,谁知,这却是他的临别赠言。同年年底,邹文怀将所持有的嘉禾股权转手于内地的橙天娱乐,华语影坛的一个传奇正在逝去……

邹文怀女儿 邹文怀:纵横邵氏12载 创业力捧双龙

在香港,有两个电影公司对香港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发展、崛起、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邵氏与嘉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制片厂制度使香港电影“起飞”,但真正让香港电影在世界影坛赢得尊重与地位的,则非邹文怀领衔的嘉禾莫属。

邹文怀女儿 邹文怀:纵横邵氏12载 创业力捧双龙

名校出身传媒起步

1927年5月17日,邹文怀出生于香港。他祖籍广东大埔,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潮州人。邹文怀幼时体弱,于是其父就重金礼聘黄飞鸿徒弟林世荣教他习练拳脚,强身健体。他少年时期生活在日军侵占下的香港,但并没有因战乱辍学,而是刻苦攻读,从而拥有了较强的中、英文基础。

1946年抗战胜利后,邹文怀考入中国近代著名的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新闻系,19岁的他只身前往上海就读,同班同学有作家朱定等人。四年学业期满,已至中国巨变的1949年。由于时局的影响,邹文怀这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被校方提前到当年的5月12日。

当日,来不及印刷毕业证件的约大教务处,只能将毕业生单个英文字母的铅字模块先按在毕业证书上,然后再用钢笔蘸上墨水将灰色痕迹涂黑。邹文怀的约大毕业证件也是如此,由于铅字模块被按得太过大力,以至于证件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上书他的中文名字以及教会英文名“Raymond Chow”。

两周后,上海宣告解放,邹文怀则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香港。他先在英文《虎报》找了一份体育记者的工作,月薪仅有60元。由于薪水不足,邹文怀又在香港丽的电台主办的周刊《丽的呼声》兼职做编辑,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成为一代武侠片大师的胡金铨。说来也巧,胡金铨当时也是“脚踏两只船”,一边在丽的当广播员,一边在片厂当演员。

进入影界辅佐六叔

邹文怀进入电影界纯属机缘。1950年代末,由新加坡前来香港主政邵氏影业公司的邵逸夫初来乍到,头等大事就是物色一个“既要担起公司的形象策划、影片的包装设计,还要懂业务,熟悉市场行情,有良好的社交才能,善于运用传媒,把握宣传分寸”的宣传主任。

最初,邵逸夫有意让自己的好朋友、老报人吴嘉棠出山辅政,但吴嘉棠坚辞不就,碍于邵逸夫的盛情,吴便向邵推荐了当时已任职香港“美国之音”电台台长的邹文怀。第一次见面,邹文怀的语言天赋和急智就先给邵逸夫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六叔心目中的邵氏宣传主任已非邹文怀莫属。此后,在邵逸夫多次诚恳的邀约下,邹文怀终于出任邵氏宣传主任,同时,他还带来了自己好友、时任《香港时报》采访主任何冠昌。

初入邵氏,邵逸夫对邹文怀可谓信任有加、言听计从。日后,另一位武侠片大师、邵氏辉煌的缔造人之一张彻导演曾说,“在邵氏有很多职位和权力不相符,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邹文怀,他虽然是宣传主任,但实际上却是邵逸夫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二号人物’。”

1960年代,随着香港的经济转型,社会各个方面发展亦趋神速,香港政府又不过多干预电影,香港电影本身已具备“起飞”的条件。邵氏既有邹文怀、何冠昌这样的运营奇才,也有一个资本雄厚、见解独到、又对电影极具经验与热忱的老板邵逸夫,崛起影坛,独霸香江,可谓正逢其时。

推崇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邵逸夫很快就意识到邵氏必须拥有自己的影城。于是,邹文怀协助邵逸夫于1958年购下清水湾大片空地,在三年之内建成了拥有六座摄制大棚的邵氏影城。此时,邵氏的规模已远远超过香港当时老牌的“永华”、“华达”等片厂。

其后,何冠昌投标拿下启德机场的废飞机库,建立了四个摄制大棚。自此,邵氏“电影王国”的雏形已经在强大的“硬件”中隐隐可见。而在“软件”方面,邹文怀亦相继成功挖来一代影后林黛、乐蒂,武侠片大导张彻等人。

由大导演李翰祥以“黄梅调”拍成的《江山美人》,是邵逸夫当政的邵氏投拍的首部影片。由林黛主演的该片在1959年上映后,一举拿下40万港元的高票房,从此也使香港影坛十年内成为“黄梅调”的天下。此后,邵、邹二人又力主拍摄古装武侠片,以武侠片之“阳刚”拮抗“黄梅调”之“阴柔”。1967年,邵氏推出王羽主演的《独臂刀》,此片不仅开启了武侠片热潮,更成为香港自开埠以来第一部收入超过100万港币的华语片。

邵逸夫、邹文怀治下的邵氏,热衷大投资、大制作,拍摄彩色宽银幕电影、引进演员合同制、采用流水线工作方法,佳片连连,纪录频破,正所谓“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风光一时无两。在邵氏强大的压力下,主要竞争对手“电懋”亦被彻底拖垮,关门了事。

全盛时期的邵氏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暗房、宿舍、餐厅应有尽有,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城。邵氏员工最多时至1700余人,还不计合约导演、演员在内。步行穿越邵氏影城,最快也需要40分钟以上,这里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空前的电影王国,即使放眼当时国际影坛也地位卓越。

离开邵氏自立嘉禾

俗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邵逸夫和邹文怀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但他们的配合最初却是相辅相承、天造地设。邵逸夫勤力而格局大,有非凡的魄力,而邹文怀足智多谋,并善于用人、善于放权,深谙管理艺术。不过,邵氏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并一贯实施家长式的“人治”,很多制度不完备,甚至不合情理。

管理上,邵逸夫一直躬亲细务,独掌“总裁”大权,邹文怀虽劳苦功高,实际上是邵氏的“第一操盘手”,也只能屈尊副总经理兼制作经理。

此外,邹文怀对电影的发展思路也与邵逸夫渐行渐远,他洞悉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必然解体,取而代之的则必为独立制片人制度。邹文怀和总经理周杜文联名致函邵逸夫,要求在邵氏实行分红制度,借以刺激同仁积极性,但此举与邵逸夫一生遵循的“独资干事业,赚蚀都自负”的经营之道不符。

1969年,周杜文辞职离开邵氏。已有危机感的邵逸夫先是聘请凌思聪继任总经理,随后又让“红颜知己”方逸华进入邵氏高层。方逸华一进公司,就把财务与采购大权抓到手,也也意味着方小姐已经开始接管邹文怀的工作。不到一年后,加盟邵氏12载的“扛鼎重臣”邹文怀终于携两位好友兼助手何冠昌、蔡永昌与邵逸夫分道扬镳。

离开邵氏后,邹文怀在邵氏死对头国泰公司的支持下,以40万港币的资本自创嘉禾公司。他先是获得了牛池湾斧山道永华片厂的管理权,并通过和国泰的合作拥有了海外发行渠道。随后,邹文怀挖来邵氏当家小生王羽,并找来日本影片《盲侠座头市》的主演胜新太郎,照着邵氏名片《独臂刀》的模式,依样画葫芦,拍出了嘉禾开山之作《独臂刀大战盲侠》。

该片公映后反响不俗,但也被邵氏状告侵权,邹文怀与昔日老板邵逸夫打了几年的官司,彻底翻脸,从此绝口不提邵逸夫三字。

著名导演张彻曾这样评说邵、邹二人:“无邵逸夫的勤奋,香港电影不能如此‘高速起飞’,形成继好莱坞之后世界最大的‘梦工厂’;无邹文怀的善于放权,香港电影亦不能从‘工厂制’解脱而迅速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两人先后相承,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不得不说是‘气运’”。

艰辛创业力捧双龙

嘉禾的成立,让邹文怀得以继续自己在邵氏未酬的壮志——创建分红制度与独立制片人制度。其要点为:有发行网络和企业组织的嘉禾以有限的财务支持一些独立制片人(公司)拍摄影片,嘉禾负责影片事先的审核及事后的发行,所获利润依双方拟定的合同执行。与邵氏工厂式的电影制作相比,嘉禾的独立制片人制度降低了财务负担,同时给独立制片人(公司)更大的创作自由度。

当然,一个崭新的制度得以付诸实施、步入正轨,还需要有恰当的时机以及适当的执行者。没多久,邹文怀就等到了这个最适当的执行者——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龙。

1970年,在好莱坞发展不顺的李小龙萌生了回香港拍片的念头,很自然地,他首先想到的是当时香港影坛的龙头老大邵氏。不过,当听到李小龙提出的“片酬1万美元、拍摄时间不得超过60天、剧本必须经李本人同意”等条件后,邵逸夫一口回绝,理由是“我手下的女明星一个月才600港币”。

很快,邹文怀也收到消息,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马上委托导演罗维的太太刘亮华赴美与李小龙接洽,最终以7500美元的片酬请来了这位功夫巨星。

李小龙来港,正式掀开了嘉禾向邵氏挑战的序幕。1971年,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后迅即取得320万港元的惊人票房,刷新了香港票房纪录,票房超邵氏当年第一卖座影片《新独臂刀》一倍!由于《唐山大兄》的制片方“四维”公司是嘉禾支持的独立制片公司,因此邹文怀倡导的独立制片人制度,也随李小龙的大红大紫而建立起来。

翌年,李小龙主演的另外两部功夫片《精武门》和《猛龙过江》更为凶猛,分别在香港取得443万和531万港元的票房佳绩,连续刷新了香港票房纪录。在给嘉禾赢得丰厚利润的同时,李小龙的拳头也为嘉禾打开了香港本土的生存空间以及广袤的海外市场,嘉禾的名字随着李小龙的功夫影片,行销到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也为日后成龙进军美国及日本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7月20日,年仅32岁的李小龙英年早逝,这固是嘉禾巨大的损失,但香港影坛邵氏与嘉禾双雄并立的大势已定。

在嘉禾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由方逸华主政的邵氏渐取守势,实行“花小钱,拍小片”的制片路线。而邹文怀则豪气干云,他依靠独立制片人制度的利益优势,广泛罗织大明星、大导演,以大投资、大制作影片来夺取市场。嘉禾从邵氏挖来许冠文、许冠杰兄弟,连拍《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卖座影片。而更具决定性的是,邹文怀又发掘了李小龙后的又一华人功夫巨星成龙。

1980年代初,嘉禾进入全盛时期。许冠文的讽刺喜剧,成龙的谐趣功夫片,洪金宝的将动作、喜剧、鬼怪等元素共冶一炉的混合片种……嘉禾的佳片争奇斗艳、源源不绝。同时,成龙和洪金宝还在嘉禾的支持下,成为集制、编、导、演于一身的多面手,并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威禾”和“宝禾”。而反观此时的邵氏,已无一名大牌明星,衰微之相毕露。

立足香港进军国际

作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制片人,邹文怀的眼光绝不仅仅只盯着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他积极投向美国、日本等更为庞大的国际市场。1980年,嘉禾独资开拍英语影片《炮弹飞车》,并以破香港演员片酬纪录的500万美元,邀请好莱坞影星伯特·雷诺兹与罗杰·摩尔主演。这部首部香港公司独资拍摄的好莱坞影片于北美上映后,即打入卖座电影前3位,同时也打破了北美独立制作电影的票房纪录。

1990年,嘉禾斥资1200万美元,根据美国漫画《忍者神龟》拍成的同名真人电影在北美2000多家影院上映,连创佳绩:美国影史非假期上映影片票房第一,美国影史上映三天票房第二,北美地区票房1.6亿美元,录影带及电视版权收益过亿美元。翌年,嘉禾投拍的《忍者神龟续集》亦再获成功,上映17天,票房突破1亿美元。

在1990年代,嘉禾在美国独资投拍了18部电影,其中4部十分卖座。此外,嘉禾还成立了子公司——泛亚影业有限公司,并取得美国联合国际影片公司(UIP)的影片港澳发行权,发行派拉蒙、米高梅、环球等公司制作的影片。

不过,即便嘉禾在北美发展得顺风顺水,邹文怀还是不相信好莱坞是振兴港产片的“仙丹”,更不相信将好莱坞的制片经验带到中国后,会提高内地电影业的水平。“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好莱坞,就算和香港或内地合作,目的也是要赚钱,而非帮助我们,来做救星。”邹文怀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了理性思考,“一旦好莱坞‘侵入’,中国电影业势必将受到巨大冲击,意大利、法国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1994年,邹文怀投身香港地产业。同年年底,嘉禾娱乐于香港上市。但好景不长,1997年底的亚洲金融风暴爆发,香港电影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此后,香港政府收回了嘉禾片厂的用地,邹文怀只好调整发展方向,进军电视制作、在内地开办影院,但对制片的投资已逐渐淡出。1998年,邹文怀受到的打击接踵而至,嘉禾娱乐亏本近亿元、自己在香港地产亏本3亿元,多年好友兼得力助手何冠昌也撒手人寰……

2007年底,邹文怀将所持有的嘉禾股权转手于内地的橙天娱乐,这意味着他实际上已退出香港电影业。日前,在香港上市的嘉禾更名为“橙天嘉禾”,除将加大拓展内地业务,还会开发电影制作及投资。从1970年嘉禾成立算起,这家“梦工厂”独资拍摄影片高达453部,连同合资制作,影片数目超过600部。2003年,嘉禾推出了最后一部独资电影作品——谷德昭执导、梁朝伟主演的《行运超人》。

尾声

邹文怀经常用这样一句话自勉:“从来没有一个大电影公司或电影大亨,可以独霸影坛超过三十年。”也基于此,有一颗平常心的他,才能看淡新世纪后嘉禾的衰落,才能在晚年与恩怨半世的邵氏解开心结,他曾对独撑大局的方逸华感言道:“目前负责邵氏工作,没有比方逸华更好的了。”

在影坛打拼近半个世纪,邹文怀无甚遗憾,惟独一提到中国电影,他还是止不住感慨与关切:“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电影相比其他国家更有潜力与好莱坞一争高下。” 邹文怀还为时下陷入低谷的香港电影送上了良策:银行“开水喉”,贷款支持电影制作;香港和内地加强合作,达至双赢局面。

由于邹文怀在发展香港电影事业,以及开拓香港电影海外市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国全国电影院联合会于1979年推举他为“最杰出国际影人”,金马奖在1980年授予他“国际性电影人特别奖”。1994年和2008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分别授予邹文怀“最高电影荣誉奖”以及“终身成就奖”。

香港电影的后辈形容起邹文怀,都是“丰富的学识”、“永远的微笑”、“一口漂亮的英语”、“温文儒雅”这样的词汇,而提起这位教父级的电影前辈,也无不敬仰、崇拜。可是,正如精心培育禾稻的农夫,直到稻穗金黄、谷仓丰盈,而当眼见创作的土壤不再肥沃,一个时代注定要被下一个时代所取代,农夫也到了该急流勇退的时候。堪称智者的邹文怀就是这样的一个“农夫”,昨天,他风餐露宿,挥汗田间;今天,他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邹文怀大事年表

1927年:5月17日,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大埔。

1946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修读新闻系。

1949年:返回香港,在英文《虎报》就职体育记者。

1957年: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任宣传主任,后晋升为副总经理兼制作部经理。

1970年:出走邵氏公司,成立嘉禾公司。

1971年:力邀李小龙加盟嘉禾,李首部功夫影片《唐山大兄》破香港票房纪录。

1974年:从邵氏挖来许冠文、许冠杰兄弟,实力大增。

1978年:先后邀来成龙、洪金宝等动作明星,使得成龙日后成为继李小龙之后华人影坛的又一功夫巨星。

1985年至1990年:嘉禾平均每年制作25到30部电影,佳作频出。

1990年:嘉禾制作英语影片《忍者龟》,并在北美取得票房佳绩。

1994年:邹文怀投身香港地产业。同年年底,嘉禾娱乐于香港上市。

1998年:投资地产失利,亏蚀3亿元。

2003年:嘉禾投拍《行运超人》,本片也成为嘉禾制作的最后一部影片。

2007年:邹文怀将手上的嘉禾股份全部出售给橙天娱乐。

链接·同代撷英录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原名邵仁楞,逸夫为号,因行六故人称“六叔”。祖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

1958年,邵逸夫主政邵氏影业公司,创建清水湾影城,提拔大批名导明星,领“黄梅调”、武侠片等风气之先,迄今共生产超过1000部电影。1980年,更成为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在电影、电视界均上演传奇。

陆运涛

陆运涛(1915年—1964年),华裔新加坡电影制片人、鸟类学家及摄影家。生于马来亚吉隆坡,祖籍广东鹤山,其父为新马首富、“锡矿大王”陆佑。

作为国泰集团、永华电影和电影懋业公司(简称“电懋”)的创办人,陆运涛于1940年代至1960年代在华语影坛叱诧一时,他也因此被人们尊为一代“香港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