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与王广庆 王广庆 与 千唐志斋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广庆(1889年~1974年),字宏先,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曾留学日本,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等职.他酷爱金石,著有<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体石经记>.<洛阳近年石刻出土记>.<洛阳访古记>等,是一位古文字研究专家.王广庆与张钫系至交,曾为张的幕僚.上世纪20年代初,他从做古董生意的郭玉堂那里得知,洛阳北邙山上不断有各类墓志出土.墓志是记载主人生平事迹的刻石.魏志成于官府,只有皇帝宗室.达官贵人墓中才可置放,当时甚至有专官掌之.从撰

王广庆(1889年~1974年),字宏先,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曾留学日本,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等职。他酷爱金石,著有《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体石经记》、《洛阳近年石刻出土记》、《洛阳访古记》等,是一位古文字研究专家。

王广庆与张钫系至交,曾为张的幕僚。上世纪20年代初,他从做古董生意的郭玉堂那里得知,洛阳北邙山上不断有各类墓志出土。墓志是记载主人生平事迹的刻石。魏志成于官府,只有皇帝宗室、达官贵人墓中才可置放,当时甚至有专官掌之。

从撰书刻石到材质都很讲究,因而魏志不多。到了唐代,志石已进入普通人家,其墓撰文者多为方贡进士之流,石材也不那么讲究了。出土的唐以前的志石多被转手倒卖,不少已流失海外。唯有唐志石却少有人问津,有的已损毁,有的被磨去字迹再做新志,有的甚至改作捶布石、井台石。王广庆对此扼腕叹惜,寝食难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动身到铁门去找张钫。

张钫刚从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位上卸任回铁门。王广庆痛陈北邙唐志石散失损毁惨状,力主张钫斥资收集并妥为存藏。张钫听后颇为动情,当即表示保护国宝责无旁贷,于是委托王广庆在洛阳广为收集。适逢王广庆就任洛阳新安官磺局局长。

官磺局设在老城吴家街,这里房屋十分宽绰。据王广庆侄儿王契刚回忆,当时官磺局的三进院子长长的走廊旁、屋檐下,到处都是收集的志石。以唐志石为主,已有数百方之多。四年后,王广庆离洛又推荐别人帮助收集。

这些墓志陆续送往铁门张家花园。园中有三个天井院,高阔的砖券窑洞,其园名“蛰庐”。张钫请工匠将志石镶嵌于窑洞墙壁之上,既利保护,又便阅览。

1931年春,在南京监察院供职的王广庆返乡省亲,在洛阳又见到古董商郭玉堂。据郭讲,散落在民间的志石仍然不少。王广庆见到张钫时,迫不及待地再次提及此事。张钫嘱王广庆立即转告郭玉堂,凡出土者要尽量收购。于是新收集的志石又源源不断运抵铁门,其中不乏珍品,有唐太宗名将屈突道通墓志,也有唐玄宗时著名书家李邕墓志。

王广庆问张钫:“碑石庋藏处,已命名否?”答曰:“尚未。”王广庆早已成竹在胸,脱口而出:“志石以唐志为最多,具有代表性,叫千唐志斋如何?”张钫拍案叫绝。王广庆又建议请章太炎题名篆额,张钫更无异议。章太炎与王广庆有师生之谊,王广庆回到南京即请章太炎挥毫,章先生欣然允诺。经刻制后,“千唐志斋”四个篆书大字,镶嵌在千唐志斋入口上方。至此,千唐志斋全部工程方告完成。

此后,王广庆每回新安必到铁门观赏。上世纪40年代末,阴差阳错,王广庆去了台湾。到台湾后亦常提及千唐志斋,总期盼故地重游。但这一小小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王广庆即驾鹤西去。今游千唐志斋,睹物思人,不能不勾起我们对王广庆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