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张钫故居身陷水泥门 焦作坞庄老屋遭遇拆迁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钫故居经河南省政协.洛阳市政协组织的专家普查认定为河南最完整的民国建筑.1996年已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附属部分.从去年4月以来,张钫故

●张钫故居经河南省政协、洛阳市政协组织的专家普查认定为河南最完整的民国建筑。1996年已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附属部分。从去年4月以来,张钫故居的部分青砖墙在修缮时以水泥涂抹,玻璃窗被木格窗取代,这些已被专家认定为严重破坏文物行为。

●“水泥门”牵出另一消息:原本与张钫故居浑然一体的千唐志斋,也在修缮过程中改动过多。

●文物修缮是修旧如旧,还是粗劣仿建?张钫故居工程目前已被叫停。

修缮并毁坏着的文物 谁识“故将军”

4月1日下午5时许,记者到达新安县铁门镇张钫故居。故居的大门已经上锁,另一个小门被一块工程用的竹篱笆挡住。在大院的地面上,堆着大长方块的水泥砖,还有一些大沙。

“这里进出的人没有原来多了,偶尔还能看到几个。”大门对面一家店铺的老板说。

尽管无法进入张钫故居,但还是能很清楚地看到此次修缮工程的一些举措:青砖墙体已被水泥涂抹包裹起来,上面勾勒出砖块线条。

原貌用西洋手法建造的玻璃窗被拆换成了木格窗,廊柱被涂成灰白色。而原建筑房顶上的青瓦饰件也被拆除,屋檐边的木制挡风板被拆掉,代之以红砖垒砌。

乍看之下,这所被文物界倍加推崇的民初建筑名不副实,失去了原色。

前不久,一位自称“玉面独行”的游客到张钫故居游玩,并摄下多张与原貌大相径庭的改造图片发至网上,他惊叹道:“怎么看都是在修建一所粗俗的民房。”

张钫故居“水泥门”由此曝出。

谁识“故将军”

目前尚存的张钫故居始建于1917年。被河南省政协、洛阳市政协组织的专家普查认定为河南最完整的民初建筑。

张钫,早年参加同盟会,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个世纪30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起义于川西。建国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该处大兴土木是从1921年开始,时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回到新安县铁门镇。他在镇上购得土地近百亩,并从外地购回进口水泥、玻璃等建材,将故宅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占地4200平方米,共有房舍100余间。

张钫在建造居舍的同时,还在宅旁建起了一座私家花园,广种奇花异草,并在园内筑起一座独立石屋作为书房。1923年秋,康有为游陕过豫,受邀到张钫家,为这座园林题额“蛰庐”,并为书房写下了“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的楹联。

从1931年开始,张钫广为搜罗墓碑石志。1935年前后,他在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搜集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15孔窑洞的内壁、3个长方形天井院及1道走廊的里外墙壁上。建成之后,张钫好友、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将其命名为千唐志斋,章太炎先生以古篆为其题额。

千唐志斋因藏古墓石志、碑碣而出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紧急叫停

4月7日,洛阳市文物局局长郭引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水泥抹墙”的修缮情况曝光后,省文物局打电话通知洛阳市文物局查办此事。市文物局立即去张钫故居施工现场,发现与举报的情况吻合,市文物局当即下令停止施工,随后向千唐志斋博物馆发函,指出已经进行的水泥涂墙施工不是修补,而是糊住了原貌,是一种破坏行为。张钫故居的修缮需要重新制订方案。

其实,洛阳市有关领导也对此作了批示,对这种毁坏性的修缮必须予以制止,并要求立即停工。

郭引强说,千唐志斋博物馆曾向洛阳市文物局呈报张钫故居维修方案,市文物局否定了当时的方案。原因是方案欠妥,而且维修过程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省文物局也否认了这个方案。但千唐志斋博物馆擅自施工,造成如今的局面。

对于被水泥涂抹的墙体该如何抢救,郭引强说,市文物局正在进行论证,墙体内并没有受到损害,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

如何杜绝这种毁害性的修缮文物行为?郭引强说,张钫故居的这种行为是首例,以前洛阳市各个文物单位在修缮时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以文庙为例,修缮前向国家文物局及省有关部门报批方案,经同意后才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还要有专家参与。

新安县文物局局长吕克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张钫故居被毁坏性修补曝出后,新安县文物局也立即赶到现场,对施工行为进行制止。目前,县文物局已邀请了南阳古建筑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重新规划。

千唐志斋也遭毁坏?

张钫故居的“水泥门”同时扯出千唐志斋修缮问题。据知情人透露,千唐志斋在修缮过程中也有多处不当之处。

比如,国家文物局抢救性项目中的天井南侧保护墙体被勾机挖掉,改建了一个观景台,又在观景台下修了一个厕所。而且在重点文物保护区的天井上方围墙间挖了一个洞,成为登上观景台的通道,文物安全形同虚设。

千唐志斋是天井窑院建筑,国家文物局的抢救性项目是防渗防潮工程,窑洞上方做过缜密的防渗措施,除原有水池外严禁有水面工程,现在却拆了原有的草坪,建成了一个很大的水塘。

盲目拆建。把原来在假山后竹林中的旱厕拆掉建在珍藏文物的重点保护区天井上方。

4月1日下午,本报记者到达千唐志斋博物馆,以普通游客身份购买一张门票,票价是25元。园内颇为冷清,在里面逗留一个小时内,见到的游客只有一名。

千唐志斋修缮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目前还在进行花草栽种。园内现貌与知情人透露的情况基本一致。

如此修缮遭否定

4月2日上午,本报记者与张钫之子张广武取得联系,张广武现任陕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他在电话里说,这几年他没有回过故居,但与这边的联系并没有间断,关于故居和千唐志斋修缮的一些做法他已经知道。他认为修缮文物应修旧如旧,把文物变成水泥建筑,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他说,4月份将会和台湾的家族在上海聚会,到时候会提到这件事情。

有关专家也否定张钫故居此次的施工方案。

“修缮张钫故居和千唐志斋不能是新建园林的思想,而是尽可能保持和恢复历史原貌。”4月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我国园林建筑专家王铎说。

王铎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的专家,在2000年以前,千唐志斋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一直是由他设计。

他说,最近几年他没有去过千唐志斋和张钫故居,但很多文化界的朋友跟他谈天时会提起这些文物修缮情况,尤其是最近两年。“他们跟我说,千唐志斋现在的状况不是修缮,简直是乱来。”王铎说,张钫故居的价值主要就是因为保持了民初的建筑风格,今人前去参观的意义就在于到了这个地方,就能看到当年的空间,回味当年的风情。文物作为显性历史的作用尽在于此。

王铎认为,张钫故居和千唐志斋的园林保护建设以前就是提倡宜朴不宜华、宜中不宜西,坚持保护原貌、淡化人工,不雕琢、不繁华的原则。“现在这种修建荒唐之极,简直是破坏,文物安全没保障,旅游环境被破坏,可以说是一种犯罪。”

水泥糊墙系“失误”

张钫故居属千唐志斋博物馆的一部分,张钫故居和千唐志斋的修复被人诟病,现任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衡剑超压力很大。

4月7日下午,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衡剑超告诉本报记者说,用水泥涂抹墙体是因为施工人员的失误造成。整个工程将要结束,却在3月下旬,被网友曝出“水泥门”情况,工程因此暂时搁浅。

对于已经涂抹的墙体,衡剑超说,博物馆已经找南阳古建筑研究所的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整个后续工程,也将听取这些专家们的意见。

衡剑超说,修缮方案是在去年早些时候做出的,张钫故居动工修缮在3月份开始,而被公布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则是在8月份。动工前,既不是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也不是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因此不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

张钫故居何时成为重点保护文物有不同的说法。一名业界人士说,张钫故居在1996年作为千唐志斋的附属物品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记者发现,立于张钫故居内的一块碑石上,刻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字样,并将“千唐志斋”和“张钫故居”并排列出,落款为“一九九六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