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咏别】从歌剧到交响组曲 叶小纲《咏别》讲述梨园传奇

2019-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16日晚,张国勇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了作曲家叶小纲的交响组曲<咏别>,作品脱胎于2010年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同名歌剧.这是叶小纲作曲生涯的首部歌剧,当年的首演也由张国勇指挥.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传统的完美结合令业内人士称赞,优美动人的旋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原来两个半小时的歌剧,如今去掉声乐部分,浓缩成了近40分钟的交响组曲,精彩依旧,感动依旧.2010年,歌剧<咏别>在上海首演"人生不过一场表演."歌剧<咏别>序幕歌词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发生在上

12月16日晚,张国勇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了作曲家叶小纲的交响组曲《咏别》,作品脱胎于2010年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同名歌剧。这是叶小纲作曲生涯的首部歌剧,当年的首演也由张国勇指挥。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传统的完美结合令业内人士称赞,优美动人的旋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原来两个半小时的歌剧,如今去掉声乐部分,浓缩成了近40分钟的交响组曲,精彩依旧,感动依旧。

2010年,歌剧《咏别》在上海首演

“人生不过一场表演。”歌剧《咏别》序幕歌词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北平的一段梨园传奇。用歌剧来讲述梨园故事,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咏别》的一大看点。“我从小听着京剧长大,可以说京剧是流淌在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就融入了我的音乐创作之中,与歌剧的形式融会贯通。”叶小纲说。《咏别》之后,叶小纲的另外两部歌剧作品《永乐》和《牡丹亭》也都充满对中国戏曲元素的化用。

歌剧《咏别》首演剧照

近年来,中国民族歌剧迎来了创作热潮,每年都有大量新作涌现,但真正能留下了的作品并不多,关于民族歌剧应该如何找到风格、树立特色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叶小纲认为,民族歌剧要用好中国音乐元素,但不应该局限于民族唱法,而应该运用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不仅仅中国人能唱,外国人也能唱,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世界认可。

除了对京剧元素的创造性利用,《咏别》广受好评的另一个原因,是成功的人性刻画和情感表达。《咏别》的故事与电影《霸王别姬》的故事十分类似,塑造了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物,展现了艺术、情感乃至生死的重重矛盾。人物的个性、戏剧的冲突都在音乐中很好地展现出来。

交响组曲《咏别》保留了原歌剧四幕的标题,分别是《相遇》《应诺》《流离》和《诀别》,作为四个乐章。虽然拿掉了唱段,但音乐中的人文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并未褪色。“我很高兴,这些永恒的主题,在今天仍然可以打动人心。”叶小纲说。

歌剧《咏别》促成了叶小纲与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长期合作

《咏别》由北京国际歌剧节、上海歌剧院和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为何时隔数年,上海交响乐团要再次委约一个交响组曲的新版本呢?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歌剧作品规模宏大,对导演、演员、布景、服装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推广和普及不易。

此次《咏别》交响组曲的诞生,无疑将有利于作品的推广。就像比才的《卡门》组曲,瓦格纳“无词版”《尼伯龙根的指环》一样,演出的次数要远远超过原版歌剧。“这样一部好作品,应该得到机会更多地上演。”周平说。

交响组曲《咏别》首演,指挥家张国勇与作曲家叶小纲携手谢幕

从1978年以来,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创作曲目已经超过50部。尤其是近10年,上交委约了不少全球知名的作品家创作出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新作。比如2012年,上交与纽约爱乐联合委约的《甜美的早晨》,以李白诗词《战城南》串联起整部作品的创作脉络。

2013年,上交联合中国爱乐、广州交响乐团共同委约青年作曲家赵麟创作的大提琴和笙的二重协奏曲《度》,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独奏。2015年,上交和北京国际音乐节共同委约美国新锐电子音乐作曲人安迪·保秋创作的《乒乓协奏曲》,现场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周平表示:“通过与全球作曲家的合作,联合国内外乐团接力演绎,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