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后代 “中国之莺” 杏坛楷模周小燕凌晨去世 追忆一代师者的艺术教育人生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4日)凌晨12点32分,我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周小燕先生曾说,我爱学生,想

今天(4日)凌晨12点32分,我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周小燕先生曾说,我爱学生,想尽力教到100岁,直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在她奔腾不息的99年音乐旅程中,她用生命实践了诺言,用一个又一个音符,用最真挚的情感,为人民歌唱,为祖国母亲而歌唱,写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

在中国,在世界,作为一个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周小燕闪光的名字和同样闪光的艺术生涯为我们铸造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灿烂辉煌,为无数音乐人树立了一个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的艺术开拓者形象。她的歌品、艺品、师品、如山一般挺拔,海一样宽广。“周小燕”这三个极平凡的汉字,谱写成了全中国最富于歌唱的名字。

以“中国之莺”而驰名海内外的周小燕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1935年入上海国立音专, 1938年留学法国。1945年起,先后在法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德国、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举办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

1947年毅然返回祖国,并任教于母校。历任声乐系主任、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4年卸去繁重的行政工作,全心致力于培养歌唱人才。1988年创建“周小燕歌剧中心”,出任艺术总监,2007年上海市教委成立“周小燕大师工作室”,周小燕任工作室主任。

60多年来,周小燕教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歌唱家首先要唱好中国歌”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先生一贯强调的原则立场,不但自己严格履行,还教导学生认真去做。

她始终认为:学美声,就应当学习西方人是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服务。因此,在周小燕先生的课堂上,她总是特别要求学生多唱中国歌曲,在教学中,她也总是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逐词逐句地讲解中国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民族美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周先生曾有一个学生在一次音乐会上连续唱外国曲目,只是在加演的时候唱了一首中国曲目《长江之歌》。周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他:“中国人为什么不把中国歌列为音乐会正式曲目?”每次音乐会必须唱中国歌已经成为周先生班上一条不成文的“班规”。

为了使学生唱好中国歌,周小燕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努力遵循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贯讲究“字正腔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原则,把美声唱法和民族语言结合起来,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使美声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中国民族语言服务。

周小燕先生教学科研两不误,这些年来发表了诸如《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声乐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男高音中声区和换声区的训练》等多篇学术论文,这既是她潜心探索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其艺术思想的真实表露。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经常教导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用真情歌唱社会主义,歌唱党和人民,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德艺双馨的音乐家。

创办歌剧中心,振兴中国歌剧

看到中国的歌剧事业迟迟未能走出低谷,看到我国自己培养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纷纷外流,作为中国声乐界的一名老教师,周小燕先生深感责任重大。

1988年,周小燕先生不顾71岁高龄,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为所有有志于歌剧事业的演员、指挥、导演、作曲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天地。在人事体制上,歌剧中心一改长期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歌剧院固定编制式的演员阵容,以短期合同方式实行流动聘用制,增强了人才的活力,保证了演员的质量。

多年来,经过规范训练、严格把关,歌剧中心先后公演了威尔第的《弄臣》、《茶花女》、《唐卡洛》,唐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麦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以及金湘的《原野》等中外佳作,并举办过多场介绍中外歌剧名作精彩片段的音乐会,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歌剧舞台,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其中《弄臣》曾荣获上海首届“白玉兰”奖。

由于这些演出的极大成功,使歌剧中心的影响很快向国内外伸延,不少国内青年歌唱演员将进入“周小燕歌剧中心”进修学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歌剧中心在南京排演歌剧《弄臣》,周小燕先生因疲劳过度而腿软跌倒导致股骨骨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她仍一心牵挂着剧目的排练,全然不顾手术后腿骨上的钢钉带来的阵阵剧痛,硬是躺在病床上“遥控排练”,并且一个不漏地将剧中的演员招进病房进行个别辅导。

当歌剧彩排时,大家更没有想到周先生竟然坐着轮椅亲临现场督阵,时逢仲夏,看着周先生满头的汗水,演员们深受鼓舞。正式演出时,演员们全身心投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与此同时,“周小燕歌剧中心”与美国旧金山歌剧中心签订了“十年交流计划协议”,并与美方联合举办了三场歌剧专场音乐会,从未在中国歌剧史上开创了长期国际合作交流的先例,同时,中心又获得了太平洋地区歌剧演员赴美演出资格的审听权,因此,终于为中国歌剧冲出低谷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今年10月,由周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的中国原创歌剧《一江春水》在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作为开幕演出进行了全球首演,《一江春水》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周小燕歌剧中心创排。

“为祖国,为艺术,我一天要当几天用”

周先生常说,对她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为了祖国为了艺术,她一天要当几天用。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周的课时,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拍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什么节假日。除了班上固定的学生之外,经常还会冒出一些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编外学生”,只要精力允许,她总是愉快地安排好时间,满足他们的求学愿望。

有人劝她要注意身体多休息,可她觉得学生就像一件产品,做老师的要一丝不苟,精心加工才行,因此她宁愿自己少睡点,教学上决没有半点马虎与松懈,一定要让学生完整掌握授课内容、扎扎实实提高、进步才行。

“一个人被社会所需要,被人民所需要,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内心是十分充实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了多少,而在于为人民付出了多少。”周小燕先生如是说。

除了处理好歌剧中心的大量事务及完成好教学任务外,周小燕先生常常挤出时间应邀去外地讲学。前些年,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她在腿上打着钢钉,只能以躺、坐为主的情况下,亲自执笔撰写讲稿。为了减轻疼痛,常常不得不写写躺躺,最终完成了扬扬洒洒40讲有关声乐知识的电视专题讲座稿。

在写稿和拍片的漫长日子里,她一次次地克服了虚弱的身体带来的种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录像时强灼的灯光所造成的头晕目眩。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为了这套电视片的拍摄成功,她几乎没有睡过几个好觉。

此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反应强烈,为没有条件进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机会。该片后来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系统一等奖,成为中国声乐教学的一套重要文献。

有人说周小燕先生心中只有学生,这话并不夸张。记得有一次,班上有学生要出国比赛,恰逢她患病住院,她挖空心思找了个借口溜出了医院,急匆匆赶回家为准备出国比赛的同学上了一课才放心地又“溜”回医院。

有人说周先生把金钱看得很淡很淡,此话非虚。帮经济困难的学生垫学费、免费给有困难的学生上课这类事情时有发生。支援贫困、受灾地区时她也总是倾己所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件事情。

心中永远装着学生

在音乐院校里,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在周小燕教授班上,她与学生的关系胜过母子、母女。

刘捷是东北的铁路工人,考试那天上午才乘火车抵达上海。他奔波了一上午没找到住宿处,下午参加初试,因为嗓子疲劳没有考好。晚上,他在上海的马路上走了一夜。他知道自己初试没考好会被淘汰,于是找到声乐系老师说明情况。

当时王品素老师在系里主持工作,听后就说,再让周小燕教授听一听。周老师听后发现他的乐感非常好,而且他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于是给了他复试的机会,最后录取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差点进不了音乐学院的小伙子,在周教授的指点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的男高音。

同样,张建一是杭州玻璃厂的一个普通工人。他在浴室里洗澡时唱歌,有人发现他嗓音条件很好,说他不进音乐学院深造可惜,但他在考中央音乐学院初试时就被刷下来了,后经人介绍到了周教授门下。周老师听了他唱歌后,感到他是可塑之材,于是推荐他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最后录取了他。在周老师精心培养下,1984年8月他在第三届维也纳国际歌剧歌唱家演唱比赛中获男声组第一名。

有人问周教授是不是他们的嗓音条件、音乐基础特别好,所以才招收他们?周老师说,我挑学生,首先要看人品。刘捷、张建一是工人出身,在感情的天平上已经有了倾斜;其次,他们的乐感很好,这是学声乐的基础;第三,他们学习很刻苦、很勤奋。周教授还说,这些学生成才了,这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每个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声乐系的老师都会认真聆听他们赛前的演唱,共同帮助他们提高演唱水平。所以,论功劳她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周小燕教授对学生是关心入微的。她的家既是课堂,也是外地同学在上海的“家”。在节假日,周教授会把他们叫到家里聚餐,减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周教授更是关心。李秀英是山东来到上海学歌剧的,周小燕教授见她是个人才,而见她经济上有困难,最后为她代缴学费,而且两年来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

李秀英深感师恩,学习更加刻苦,在歌剧舞台上显示了扎实的功底,成了一个在国际歌剧舞台上有才气的女高音歌唱家。周老师的女儿、儿子看到这样的情况,羡慕地说:“妈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我们长,对学生比对我们还亲啊!”

周老师不仅对学生的生活非常关心,对他们的思想及学习要求更加严格。1983年,周老师带学生去四川开教学音乐会。四川军区请客吃饭,学生张建一当时喝多了酒,影响了演出的质量。周老师很生气,平时与学生谈笑风生,这次一声不吭,学生们知道犯错了,一个个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喝酒了。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教授是当今世界级的男中音歌唱家,这个来自四川郫县的农家子弟198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由于他来自农村,音乐基础知识差,但在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出色完成了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的学习。

1996年9月,廖昌永参加了第四十一届法国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了第一名,这是廖昌永在艺术生涯中拿到的第一个金奖。周老师在总结表彰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在国际声乐比赛中拿到第一名就认为自己在艺术上达到了顶峰,认为到顶了,否则接下来就要下坡了。

艺术无止境,要永远攀登。”由于周老师的鼓励和忠告,紧接着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廖昌永又连续获得了在东京举办的第五届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的第一名及第八届挪威宋雅皇后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

在东京比赛取得第一名时,多明戈问起廖昌永是不是在欧洲学的声乐。当廖昌永告诉多明戈是在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向周小燕教授学的声乐时,多明戈称赞道:“真是伟大的学校,伟大的老师。”

廖昌永出名了,周老师还是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有一次廖昌永到周老师家,说他最近要到外地演出,周老师问起这次演出去唱什么歌,先唱给我听听。廖昌永随口说了声:“那是个小地方,随便唱唱就行了。”周老师听他唱后,感到廖昌永队演唱的歌曲并未作充分准备,严肃批评了他。

周老师说:“一个演员无论到什么地方、怎样的场所、为什么样的人演出都要认真负责。一个艺术家所演唱的歌曲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的心血,你应对他们负责吧!再说你能不对你代表的单位和国家负责吗?你去随便唱,也是不尊重观众,也是对自己不负责。

”周老师的这一席话,廖昌永他永远铭记在心,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他再也不随便唱了。由于周老师的严格要求,她的学生都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地对待每一次演出。

学生们通过这样认真的实践,艺术上提高得快,成才也就快。周先生数十年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声乐教学事业的第一线,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声乐艺术家,今年又荣获了“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

“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周小燕先生有一句话曾引发业内满堂掌声:“我已经九十岁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刚踢完上半场,我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如何在九十高龄再来踢好“下半场”呢?周小燕的回答振聋发聩:“那就是踢进两个球:一是培养更多爱祖国爱人民能走上国际舞台的歌唱家以及德艺双馨的教师,二是真正原创一部国人喜爱、能唱响世界的中国歌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古人的花甲豪情;一位九十七岁老人还要“踢好下半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壮志。“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只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的人,才能永葆青春;共产党员“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只有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超越年龄和身体的极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共产党员周小燕教授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