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从被断章取义的爱迪生名言说起》
曾长期担任《人民文学》编审职务、作家赵则训先生,在《名人握手独见风姿》(读吕中山《与名人握手》)的文章里,有一段对于在人的成功中天才与勤奋关系的论述,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视野陡然广阔,很有茅塞顿开之感。禁不住要运用这一从先前的一知半解到今日原来如此而明了的观点,衡量、查验起自己以往所谓奋进的足迹,及分析、研究起身旁形形色色的人为理想而求索的实践来。在信手拈来的反省、比较中,心里倒有几分的自知之明了。就很想把这一论述的主要段落摘录下来,作为镜子,照而知形骸,既让自己追求上进,也便于让自己“知深浅、懂进退”,不蹈好高骛远的复辙,而知足者常乐也!
赵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国长期以来存有一种偏见,即总是有点偏重勤奋而未免轻视天才。这种偏见,来自误传的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汗水是灵感的九十九倍嘛,爱迪生显然是用这种数学语言的对比来说明汗水多么重要,他是如何重视勤奋的。
文章又一语破的写道:实际上呢,这句名言竟是误传,竟是对爱迪生一段话的断章取义。最近,即2007年2月18日,《解放日报》刊载了《那些被误传的名言》一文,在前面的按语说:“有一些名人名言因为各种原因被我们或误传解读,或断章取义。而那些被曲解的名言却借助大众传媒的不断传播,成为我们心中坚信不疑的名言。”这一栏头一句正是爱迪生的“误传名言”。接着就是原话:“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又接着编者说:“我们都以为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有被偷梁换柱,但一些书本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次把福特叫做天才);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承认”的态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而一些书本上只有这第一句,这等于全面否认了灵感的意义。
文章发人深思地问道:《解放日报》刊登的爱迪生的这句完整的话以及编者对这句话的说明和在栏目开头的按语,读后不禁让人感慨系之。把一句话完整地告诉人们,怎么就这么难呢!把一个真理准确地让人们认识,怎么就这么难呢!就爱迪生的这句话而言,在我国大概就历经了半个世纪之久!
读了赵先生的文章,我心中也颇生感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之所以对爱迪生这句完整的话,有这么长时间的断章取义,似乎是与民间文化习俗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时代烙印。把“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一爱迪生的半句名言,引进并融化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其积极意义在于,这半句话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中的倡学思想合拍,具有丝丝入扣的实用价值。古人一向在学习方面崇尚“勤能补拙”的方式,流传下俯首皆是的经典故事,如什么“锥刺骨”、“头悬梁”以及利用螢光、雪光、月光,在饥饿寒冷中进行苦读书之类,最后果真就学有所成,甚至于参加全国会试,考取了“功名”。
民俗民谚中也充满了类似的教诲:受自然界启发的“滴水穿石”、近似于寓言故事的“铁杵磨成针”、专制方式的“不打不成材”等等。同样是一个平常少年,由于其中有一个人,接受(经历)了上述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教育,在模式的挤压中规范成型,在绑缚的雕琢中精细成器,而不同于另一个人“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普普通通,这就是爱迪生名言中的“99%的汗水”,在实实在在的发挥作用了。如此,我们就不能说因为这只是这半名话,就无可取之处了。但在如此类型成材的人士中,绝没有写作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仙李白,尽管传说他是因为受到“铁杵磨成针”启示而勤奋的;也绝没有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境界的范仲淹。李白的诗才和范仲淹先生的境界,是单独依靠“99%的汗水”而无法产生的。他们的才干,是因为拥有了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上许多的“1%的灵感”,同时做到了与汗水(未必一定是99%)相结合的结果。
正如“矛盾与统一”客观规律的存在,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中,对“1%的灵感”的作用,也是有过充分认识的,只不过在实际应用时,舍不掉利益的诱惑,往往顾此失彼而已。如汉成语中的“量力而行”、“自知之明”,方言俚语中的“不像秦琼那两步走”、“蝲蝲蛄嗑秸杆儿不是里面的虫”等等,就说明了人们对于“天才”(1%的灵感)至关重要的价值,还是心知肚明的。
把爱迪生的名言翻译过来,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产品,其目的,自然是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服务,而在漫长时间里,一直进行和扼守着属于“断章取义”性质的技术处理,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时势的需求。因时而造势,造势而需要器具,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的半句名言,就成了权威性的理论之器,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的误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主要危害,就是在“人的智商基本相等”的前提下,怂恿人们在“99%的汗水”方面大做文章,出现精神质的激动、不自量力的“冒进”、孤注一掷的“硬拼”等等。认为人类在树立理想、建功立业方面,也如自然界的“春种秋收”,只要耕耘了,就一定会有收成。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在读书、做事方面的痴人。
有理想、志向者,本为好事情;但由于忽略了自己是否具备从事这一行当的“1%的灵感”(天才),而破釜沉舟地只在“99%的汗水”上下功夫,虽然确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韧劲儿,结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直到撞了“南墙”才不得不回头,见到了“棺材”才不得不流泪,有读书读傻的,有半途而废的,有郁郁终生而一事无成的。究其原因,不为别的,就是没有进行这方面活动的天才(1%的灵感)。纵观古今,凡卓有建树的大学问家、政治家、发明家、科学者,无一是只靠苦苦读书、做事便可以功成名就的,而往往是于稀松平常中,自然界(客观)事物触发了他那“1%的灵感”,经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式的思维过程,便摘取到了令人瞩目的果实。
西汉时期的大将军韩信,并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也没有到名山名士处拜师学艺,却能指挥起军队来“多多益善”,把要学“万人敌”却一知半解即认为无敌于天下的楚霸王项羽,逼死于垓下;岳飞算是拜名师学过艺的,同窗的师兄弟有几人,唯他出类拔萃,成了将帅之才,自然也是“1%的灵感”的作用;尤其是他通过作战实践,道出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名言,就说明了在实际活动中“1%的灵感”的价值。至于艺术家、科学家中,因为灵感而使工作出现创新与飞跃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是不可以只以“99%的汗水”就可以奏效的。所以,机械地用教授(教科书)或领导的形式来灌输与倡导的“99%的汗水”可以压倒“1%的灵感”的行为,就通常意义上讲,是存在很大弊端,甚至会弊大于利的。其结果,可以产生思想上的嫉恨、狂妄、迷茫,行为与结果上的陷入而不能自拔、“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把战略上的轻视敌人也演变成为战术上的无所谓。
赵则训先生写《名人握手独见风姿》的文章,用一定篇幅引用爱迪生名言的全文,在于赞许作家吕中山先生在《与名人握手》的著作里,提示了一个关于勤奋与天才的道理,与爱迪生名言的全句,存在不谋而合之处,文章通过爱迪生名言的整体再现,使之对《与名人握手》的价值评价、对作者的行为评价,更为透彻得体,更容易让读者掩卷三思,从而能够在如何成材的思想意识上纠偏匡误,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制定适宜的奋斗目标。他赞许吕中山先生“勤奋+悟性”的创作经验,谈出了“勤能补拙,悟能生巧”的格言(悟,就是1%的灵感),说他“您是通过自己从童工到作家的实践,而不是通过看爱迪生的那句名言而认识到他的名言所揭示的一种真理的”,在创作途径上与爱迪生那句完整的话殊途同归。赵则训先生在这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名人握手独见风姿》的文章里,意在警世般地写道:“不过我们在感慨系之的同时,难道不该反躬自问一下:为什么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听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自己的脑袋长在自己身上,为什么竟至像鲁迅说的那样,总是让别人去‘跑马’呢?”他接着又写道:“《解放日报》给我们总结的教训似应归结为:自己的脑袋千万要自己跑马!”
赵则训先生称赞“而您吕中山先生居然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自己的脑袋能自己‘跑马’”。此评语非常中肯。吕中山先生过去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繁忙少闲,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所喜爱的文学创作,在退休时快乐地写下了《生活从六十岁开始》的文章,成为黑龙江省文坛的佳话。这足以说明他有悟性即“1%的灵感”,认为可以通过勤奋的途径来实现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价值。果其不然,他在多种文体的著作相继问世后,已经是古稀之年了,犹不辞辛苦,八方采访,用几年心血写成的五十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兵工厂长》,获得了中国报告文学会的特别奖。
读后,轮到自己进行反省三思了。在向自己理想目标前进的途中,由于人云亦云而轻易地更改“路径”,不是也曾接二连三地发生吗?时而会“为五斗米折腰”,经常为急功近利的成功喜悦,“呕心沥血”也不过是为了得到悬挂在眼前的一块“干粮”。检点去日,固然可以对应付“饥来驱我去”的碌碌无为而辩解,却不该为对待理想持朝三暮四的态度所开脱,因为在这一领域,自己的脑袋没有实现由自己“跑马”,即不清楚自己有否“1%的灵感”,也不知道是否付出了“99%的汗水”,是谓得过且过者的懒散罢了。孔子倡导“朝闻道,而夕死可矣”。有幸读了赵则训先生的大作,有幸得到吕中山先生的教诲,真到了该学习“生活从六十岁开始”精神的时候了,到了该审视自己是否拥有“1%的灵感”,是否付出了或应当付出“99%的汗水”的时候了。即心中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估,对有能力为之的事情,就要制定进取目标,就要努力,甚至可以不遗余力;知自己无能为之或无力量去实现的事情,就要学会急流勇退,既不要怨天尤人、精神萎靡、让生活变得极端乏味,也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难为了自己,以至于到头来得不偿失或竹篮打水一场空。
拥有自知之明,以理智的心态、快乐的观念去登攀生活的台阶,从而更进一步领悟到古人“不以物喜,不为已悲”思想境界的真谛,是今日读《名人握手独见风姿》一文之大收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