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李树建 两会专访|李树建:梨园多建树 豫剧第一生

2019-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去年的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提出了政府应扶持县级剧团发展的建议.两会结束后,文化和旅游部很快对这一议案进行了回复.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让李树建代表的热情更加高涨.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今年,他将目光投向了数量众多的民营剧团.豫剧李树建 两会专访|李树建:梨园多建树 豫剧第一生李树建提出,希望政府能对优秀的民营剧团给予一定经济支持,帮助民营剧团拓展生存空间,继续发展下去.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对河南豫剧团体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查统计.他统计出河南目前总共有2293个豫剧团,其中民

去年的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提出了政府应扶持县级剧团发展的建议。两会结束后,文化和旅游部很快对这一议案进行了回复。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让李树建代表的热情更加高涨。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今年,他将目光投向了数量众多的民营剧团。

豫剧李树建 两会专访|李树建:梨园多建树 豫剧第一生

李树建提出,希望政府能对优秀的民营剧团给予一定经济支持,帮助民营剧团拓展生存空间,继续发展下去。

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对河南豫剧团体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查统计。他统计出河南目前总共有2293个豫剧团,其中民营剧团大约2000多个。他算了一笔账,2000多个民营剧团,一个团一年演300场左右,就是60万场;每一场观众平均1000人,60万场一年下来将有6亿人次观看。

豫剧李树建 两会专访|李树建:梨园多建树 豫剧第一生

结合河南民营豫剧团的现状,他决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带着民营剧团的诉求和广大豫剧爱好者的期盼发言献策,让民营豫剧团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豫剧李树建 两会专访|李树建:梨园多建树 豫剧第一生

2018年,李树建带领着自己的戏剧团“河南豫剧二团”以崭新的艺术表演风格踏上了巡演的旅途。他带着自己原创的地方剧作品“忠、孝、节”三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出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舞台上,让大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河南豫剧的风采。

同年,“豫声剧设”正式入驻北京大学,让当代的大学生也能走入豫剧的迷人世界。

李树建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还想让豫剧走出国门,被全世界的观众了解和喜爱。

早在2009年11月,李树建就曾带团奔赴法国巴黎,以剧目《清风亭上》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3年2月,李树建带着河南豫剧二团在纽约百老汇剧院和洛杉矶百年华纳大剧院演出了传统剧目《程婴救孤》。演出结束后,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李树建认为,艺术是共通的,豫剧作为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艺术,既能满足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又能产生良好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

2016年,河南豫剧二团又前往美国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演出。这是《程婴救孤》首次登上美国主办历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殿堂——杜比大剧院(Dolby Theatre)。成为中国戏剧首支荣登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双料”选手。

演出结束后,整个大剧院的观众起立欢呼。当一百多名好莱坞艺术家同时与李树建合影时,他那份为祖国争光的情感油然而生。

这些年来,李树建带着豫剧二团出访了28个国家和地区。用李树建的话讲:“我就是要让豫剧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1962年,李树建出生在汝州。从小,他就喜欢听爷爷讲和豫剧有关的故事。

李树建十一二岁的时候,宜阳豫剧团来到村子里演出,从那时候起,李树建背上自己唯一的行囊——棉被,和整个演出团一起走南闯北。李爸爸在村里逢人必说自己的儿子是团里的“正式工”。由于李爸爸患有癌症晚期,李树建有个心愿,那就是在父亲有生之年,一定要发奋图强考上戏曲学校。

李树建一共报考了17所大大小小的戏剧院校,最终,他被洛阳戏校录取。在校期间,李树建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获得了为数不多的登台演出的机会。在1985年毕业后,李树建拜马长礼老师为师,于是,他有了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的机会。

但是困苦的生活却给了他当头一棒。那时候,身为学生的他,没有钱住学校的宿舍,只能在离中国戏曲学院不远处的小旅馆安身立命。小旅馆的老板让李树建平日里打些零工来换取住宿的费用。有一天,他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一位7、8岁的小女孩同他讲到:“叔叔,您是要饭的么?”当时的李树建泪如雨下,内心如打翻了五味瓶。其实,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时间坚持下来,这一切都是源于李树建对豫剧的那份执着与喜爱。

毕业后,李树建在豫剧艺术上不断精进,很快成为了业界知名、观众喜爱的演员。1993年和2011年,凭借表现人性大悲题材的豫剧大剧《清风亭》和历史题材改编的《程婴救孤》,作为男主角的李树建两次获得得戏曲界最奖项“梅花奖”,成为豫剧舞台上一颗闪亮的明星。

作为艺术家,李树建挖掘并整理“豫西调”的传统声腔遗产,继承和发扬了“豫西调”老艺术家们的唱腔和方法,经过长期的舞台经验的累积,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自己的发掘与探索,逐渐形成可自己具有个性的演唱风格,使得本就委婉曲折感人的“豫西调”更加悲痛的深入骨髓,成为独有的“李派”豫剧创始第一人。

然而,当李树建个人艺术成就日臻成熟时,豫剧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却日益边缘化。除了少数国营剧团,豫剧团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本无望的窘迫景象。一些民营剧团为了招来观众,甚至上演内容浅薄、格调不高的剧目。

2001年,李树建决定重拾戏剧经典,在河南筹钱排演豫剧《程婴救孤》。为此,他带领着河南豫剧二团,反反复复地排练、打磨这部戏。然而,当他想带着《程婴救孤》这个剧目去参加第七届杭州艺术节大赛时,却发现团里的经费不够演员们的路费了,这可急坏了当时的他。

当时,他恰好碰到了一位煤老板。煤老板的父亲去世了,想要出5万块邀请李树建这个团去他家演出。为了能攒够路费参加大赛,李树建忍辱负重,带着剧团为煤老板的父亲哭丧。李树建和整个剧团哭得非常动情,直戳宾客们的泪点和心窝子,煤老板非常满意。但李树建心里清楚,自己其实是在哭整个团的未来乃至中国豫剧的未来。

河南武陟县郑小青豫剧团团长郑小青曾告诉李树建:自己带的团由最开始的七十八人到现在的三十来人,“好多喜欢豫剧的年轻人因为要养活家里人,所以便跳槽去了可以支付他们更高工资的团了”。李树建听在耳里,疼在心里。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坎坷,李树建才下决心要好好向政府反映民营剧团艰难的生存现状。李树建希望,作为传统艺术的豫剧能够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豫剧的根在民间,绝对不可以让传统艺术遗产流失,不可以让传统民间文化成为被大家遗忘的角落。

如今的李树建已经年近花甲,但嗓音依旧洪亮如初。当他换上传统戏曲服饰,站在戏剧舞台上,迈着老者的蹒跚步伐,将中国最动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带给观众们时,那一刻的他,一颦一笑一回眸,都在诉说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最铿锵有力的民族情结与文化。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树建,时刻不忘为豫剧发声,为千万个和他有过相同经历的演出团队发声,将群众真切的诉求传达给政府。

他说,他要用自己的一生传播豫剧,发扬豫剧。

戏台搭好,锣鼓声响起,民营豫剧团的演员们在台后清喉咙,亮嗓子,你应我答。台下,观众们陆续入座,期盼着大戏上演。大幕背后,李树建站在微弱的后台灯光里,从大幕的缝隙间望着台下。那一刻,他看到了豫剧的未来,看到了下一代学习豫剧的孩子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