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法真迹图片】半世红尘半世僧 最浪漫与世外僧弘一法师

2019-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许幻园挥泪告别,鞠躬而退,消失在苍茫中.李叔同在雪地里久久站立,目送着挚友离开的背影.此去经年,不知今生能否再相见.李叔同含泪写下这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弘一法师书法真迹图片]半世红尘半世僧 最浪漫与世外僧弘一法师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亦官亦商的富裕人家,父亲曾在吏部担任主事,后辞官继承家族的盐业.银钱业,为津门富豪.李叔同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许幻园挥泪告别,鞠躬而退,消失在苍茫中。

李叔同在雪地里久久站立,目送着挚友离开的背影。此去经年,不知今生能否再相见。李叔同含泪写下这首《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弘一法师书法真迹图片】半世红尘半世僧 最浪漫与世外僧弘一法师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亦官亦商的富裕人家,父亲曾在吏部担任主事,后辞官继承家族的盐业、银钱业,为津门富豪。

李叔同出生时,其父已近七十,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非常优裕。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浙籍名士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篆刻,聪颖的李叔同小小年纪便积累了深厚的国学艺术修养。他七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弘一法师书法真迹图片】半世红尘半世僧 最浪漫与世外僧弘一法师

天津艺界名人姚惜云曾撰文说,“他与当时金石、书法、绘画名流均有交往,终年盘桓,学与日增。但是个人见解,另有独到之处,所以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此外对古代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公认为天津一才子。”

【弘一法师书法真迹图片】半世红尘半世僧 最浪漫与世外僧弘一法师

随后,李叔同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1901年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在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在天津、上海,他与一些艺界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其早年的诗词有许多与名优唱和的作品,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李叔同在上海时期,家庭幸福、祥和,这种富家公子生活直到1905年,李叔同丧母之后。1905年,其母病逝于上海,李叔同扶柩回津,并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为母亲举行了丧礼。举哀之时,李叔同在数百中外来宾面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为“奇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半世红尘佳公子

李叔同出生于官宦富商人家,国学文化底蕴深厚。百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有为、梁启超“非变法无以图存”的主张,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因此在当局者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他被迫携眷奉母,避祸于沪上。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李叔同男扮女装,亲自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该剧公演取得巨大成功,轰动了日本的文化界。日本戏剧界评论家盛赞此举“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却突然于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半世空门世外僧

“今日起,汝法号演音,字弘一。”

李叔同双手合十,向了悟法师深深叩拜,受赐法名。

不久,弘一法师开始过着行脚的生活。

其间,他广泛披览道宣、灵芝、蕅益诸师的著述,花费五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后来还著录“五戒相经笺要”、“律学要略”等多种佛学著作。弘一之所以成为律学大师,不只是他对于律部的钻研和整理,而是他的实践生活。

1934年到1935年间,他从日本请回古刻佛典一万余卷,因据以校勘了南山三大部的律学名著,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

他皈依的是佛教的律宗,律宗是佛教各宗派中最讲究持守戒律的宗派,由于修持很苦,几近失传。而正是由于李叔同的努力,南山律宗得以继承和发扬。由此,李叔同也成为了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世称“弘一法师”。

没有人知道才学如此深厚的李叔同为什么突然选择出家,连日籍妻子的苦苦哀求也没能挽留。也许李叔同的学生漫画家丰子恺的主张可以为我们解惑。

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由于他的博学和人格魅力,李叔同令师生们敬仰有加。“一师”时期,也是李叔同生命的辉煌时期,在诗、音乐、美术、金石书法诸多艺术领域方面,均达到了那个时候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位渐臻于完美之境的大艺术家,却在1918年夏天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三宝,法名演音,号弘一。

旧友马一浮赠以“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宝华山的“传戒正范”,他详细披览,深感受戒期间一切仪式都未如法,因而发愿学律。自此,弘一法师以弘扬南山律宗为己任,云水漂泊,萍踪无定。

不久,弘一法师开始过着行脚的生活。其间,他广泛披览道宣、灵芝、蕅益诸师的著述,花费五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后来还著录“五戒相经笺要”“律学要略”等多种佛学著作。

弘一之所以成为律学大师,不只是他对于律部的钻研和整理,而是他的实践生活。1934年到1935年间,他从日本请回古刻佛典一万余卷,因据以校勘了南山三大部的律学名著,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在日本入侵期间,弘一大师亦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习书最后墨迹“悲欣交集”,在彻悟止境中圆寂于泉州。当时其同事、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多次对学生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