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儿结局是什么】剧评 | 最近好多观众为《皇城根儿》写长评呀

2019-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者:李垒,高校实验室搬砖人员,资深剧迷.东城原创话剧<皇城根儿>剧评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评<皇城根儿>自己从小在胡同里玩大,因而对大杂院.街里街坊和胡同文化有着深深的偏爱,每每看到关于这类题材的舞台剧,心中总会荡起一层别样的波澜.京味儿话剧,总离不开京腔.胡同.大院,讲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事,但往往就是百看不厌,这就源于一个"真"字,真情实感讲发生在你我身上的真事.[皇城根儿结局是什么]剧评 | 最近好多观众为<皇城根儿>写长评呀故事发生

作者:李垒,高校实验室搬砖人员,资深剧迷。

东城原创话剧《皇城根儿》剧评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评《皇城根儿》

自己从小在胡同里玩大,因而对大杂院、街里街坊和胡同文化有着深深的偏爱,每每看到关于这类题材的舞台剧,心中总会荡起一层别样的波澜。京味儿话剧,总离不开京腔、胡同、大院,讲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事,但往往就是百看不厌,这就源于一个“真”字,真情实感讲发生在你我身上的真事。

【皇城根儿结局是什么】剧评 | 最近好多观众为《皇城根儿》写长评呀

故事发生在皇城根下,老常是京城远近闻名的泥人艺人,一团团泥巴经过他的雕琢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孩子们一放学,就会把老常团团围住,这时老常的儿子常怀远就会骄傲的和同学炫耀:“瞧见没,那是我爸。”在小常眼里,老常就是个大英雄,无所不能。

【皇城根儿结局是什么】剧评 | 最近好多观众为《皇城根儿》写长评呀

每年生日,老常都会给小常精心捏一个泥人,儿时的小常欢喜的不得了。父亲靠手艺勉强养家糊口,却不能给家人带来富足的生活,懂事后,小常把泥人丢到了一旁。时过境迁,孩子慢慢长大了,小常不再以父亲为荣,觉得他就是个只会玩泥巴的穷艺人,而微薄的收入也根本养活不了一大家子。小常选择去蹬三轮,靠卖力气为生,妻子厌倦了清贫,离婚后,小常独自抚养女儿。

【皇城根儿结局是什么】剧评 | 最近好多观众为《皇城根儿》写长评呀

老常患了阿兹海默症,病情越来越重,再也做不出完整的泥人。但是,老常依然日复一日的到皇城根下摔泥巴,依然爱喝豆汁儿,依然记得每年生日为小常捏一个泥人。外国友人皮特带着爷爷的心愿来中国寻找当年的泥人艺人,可老常已不复从前,难道这门艺术要绝了?老常的孙女婷婷从小非常崇拜爷爷,自幼和老常学习捏泥人,尽管父亲反对,她还是课余反复研习着。婷婷打算学习工艺美术专业,从而更科学的优化传统工艺,让泥人艺术发扬光大。

《皇城根下》以小见大,借助于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探讨的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大命题。剧中卖豆汁儿的大妈有这么一句话“为了迎合现在人的口味去改变配方,我就不是那样的人,我这豆汁儿原来什么味儿,到现在它就得是什么味儿。”是在夹缝中坚守以求生存,还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去改变,这是我们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一些传统艺人眼里,改变即意味着背叛,迎合就是离经叛道、欺师灭祖。

恰逢昨日看了杂技穿越剧《嗨,北京》,不同于以往的单独项目的平行排布,《嗨,北京》借助于一个故事情景,讲述了马可波罗穿越到不同时期的中国,从而领略到不同的文化。有故事情节,借助于现代的灯光及3D技术,通过中西交融的方式,精妙的展现了传统杂技艺术的魅力。

其实,任何一门艺术从创立之初并不是完美的,而我们的传统艺术发展至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家对于艺术性的理解与演绎,又会形成自己的流派与风格。就像“梅、尚、荀、程”四派的形成,本身就是对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在坚守中思创亲,才能让传统艺术放之任何一个不同的时期都能焕发新的活力,也才能历久弥新。

一次,小组讨论上,几个小伙伴谈道,既然这些传统文化没人去欣赏了,就是过时了,就应该为历史所封存。如果青年一代都秉持这样一种态度,那我们的传统文化怕是危矣。究其原因,其一,我们整个社会太过于浮躁,追名逐利,追求一种快消文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会读一些名著导读,快消文化、快生活以及社会带来的重重压力让我们无法静下心去欣赏什么,去思考什么;其二,并不是说传统文化没有了生命力,其实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是没有机会去接触,我们自幼会被组织去植树、去看电影,几乎没有被组织过听戏曲之类的活动,我们缺乏良好的传统文化宣传机制;其三,我们文化中有精华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也有腐朽、糟粕的一面,当然也会为时代所淘汰。

我们中国的文字,最初刻在笨重的石头上,之后刻在贝壳上,发展到春秋时期,有了竹简,不过动辄就需要整整一车来装一部书,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本知识的获取更加廉价和便捷,直至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获取资源的速度进一步缩短。

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文字的载体变了,但是我们文字的魂却并没有变。创新本身并不是背离,而是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传统新的时代特色。若只是一味墨守成规,传统文化与艺术不能为大众所欣赏,文化与艺术本身就是致力于提升大众的精神生活,当公众的三观随着时代而变化,而文化与艺术一味坚持固守,那就不会为普罗大众所需要,不被需要、不被认可,又何谈生命力呢?

《皇城根下》在讲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也融合了一些琐事,譬如老人家之间的黄昏恋、单身孩子的教育,让整个故事显得更为丰满,更加妙趣横生。大爷,大妈的扮演者都是青年演员,不过却把老人的神态演得惟妙惟肖,将一段黄昏恋的演绎的妙趣横生。全剧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丰满,成长在单亲家庭下活泼俏皮的婷婷,幽默的顾大爷,善良的郑大妈,耿直憨厚的小常。

全剧最出彩的一幕,就是儿子把老常做的兔爷打碎之后,老常那段感人的独角戏。“小时候,他那么喜欢泥人,现在怎么就嫌弃了呢?”这不光是在老人的自言自语,也是在拷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而是,他是我们的英雄,用坚实的臂膀扛起了整个家。

长大后,他不再伟岸,额上平添了许多皱纹,背也有些佝偻了。当我们体味到了社会的冷漠、艰辛与不易,才知道我们儿时的无忧无虑,其实只是有人替我们承担了苦痛,为我们撑起了保护伞。有一天,我们长大了,他们不再伟岸了,请记得,他们当年是我们的英雄,要保留那一份崇敬。

选用豆汁儿这一北京传统小吃堪称神来之笔,每个老北京人都是喝这个长大的,必然能引起很多共鸣,而外地人想到自己初次喝豆汁儿,忆起那种犹如泔水般的酸爽,会心一笑。豆汁儿虽不是什么稀罕物,也比不上各种勾兑饮品可口,但是却是一种物美价廉、有益健康的粗粮饮品。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吃面的场景,演员吃的是正面,而且足足两大碗,那香味也勾起了一种浓浓的相思。很少有剧会真吃,只是象征性的动作,或是吃空气。一晚两碗面,首轮10场,足足20碗面。为演员的敬业点赞。

总之,一部温暖有人情味的佳作,笑中有泪,看过之后又能给人以回味。相信通过之后的打磨,内容会更加详实,比如说在展现小人物的艰辛方面还需要些笔力,透过小人物生活艰辛的刻画更难映照出传统艺术在夹缝中生存的不易。《皇城根下》,它的未来值得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