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儿大结局不太懂】剧评 | 东城故事忠实观众评《皇城根儿》

2019-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皇城根儿>是今年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的原创剧目,讲述了老李头一家祖孙三代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故事.匠心与亲情,传统与传承,很多事情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渐渐清晰--观众长评作者:陈方话剧<皇城根儿>,故事发生在皇城根脚下,一处普通的院落.在北京这样的院落很多,生活着祖祖辈辈从事一项手艺的凡人,他们的手艺技法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流传至今,老北京时这是老百姓生存的营生,也是一家子的独家绝活,多半都密不外传,前一阵子看的<炒肝>,今天讲的泥人儿常,都讲述的是一非遗技艺传承故事

《皇城根儿》是今年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的原创剧目,讲述了老李头一家祖孙三代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故事。匠心与亲情,传统与传承,很多事情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渐渐清晰……

观众长评

作者:陈方

话剧《皇城根儿》,故事发生在皇城根脚下,一处普通的院落。在北京这样的院落很多,生活着祖祖辈辈从事一项手艺的凡人,他们的手艺技法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流传至今,老北京时这是老百姓生存的营生,也是一家子的独家绝活,多半都密不外传,前一阵子看的《炒肝》,今天讲的泥人儿常,都讲述的是一非遗技艺传承故事。

【皇城根儿大结局不太懂】剧评 | 东城故事忠实观众评《皇城根儿》

故事的主人公常怀远,离异,一人靠胡同游供养老少三代,本应该继承家族技艺他,因为泥人这个小玩意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鲜有人欣赏,感到光靠这项手艺根本养不活一家人,于是另寻他路,用力气赚钱,养大了闺女。泥人老常一生以捏兔爷,悟空等小玩意儿为生,手艺精湛,惟妙惟肖,流传海外。

【皇城根儿大结局不太懂】剧评 | 东城故事忠实观众评《皇城根儿》

怎奈年老,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一天天病得愈发的厉害,泥人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恰在此时,一位外国帅锅拿着自己爷爷60年前在中国得到的泥人孙猴找上门来,追本溯源,想请泥人的传人飘扬过海去美国交流,常怀远这才发现泥人是有生命力的,可是自己怎么也捏不出像模像样的泥人儿,还落得个欺骗,不诚信的形象,有些后悔又无计可施,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女儿解救了他。

最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

话剧里主要角色五位,一家三口和两位形同一家人的邻居,两位引发故事矛盾冲突的人物,导游和外国帅锅。布景只有两个场景的变换,皇城根下和自家院落。叙事都是家常话,亲切,不外道,没客套。因为是小剧场,拢共几十人的观众席位,给了演员极大的创作空间,演员经常是从观众入场口上台,体现故事是发生在生活中,也拉进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置身其中的观众就好像也是胡同里的邻居,体会着这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回味着大院邻里互助的亲情,随着剧情的铺展于嘻笑中思考剧作传达给我们的意义。

剧中有一段患老年痴呆的老常突然清醒,说了一大段独白,老常说:"老北京的手艺很多都失传啦,绝啦〃这句话时,看着老人家心里真是一揪一揪的难受哀叹,而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在不知我们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的是用我们的力量,至少买一个留存,送人,一己之力广泛宣传支持,这总是做得到的。

而更有力量的工作,恐怕是希望政府要下大力气去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扶持,宣传,推广,才能挽救这些濒临失传的手艺,毕竟这些流传几辈几代的技艺一旦不在了,都消失了,北京的历史文化价值必将大打折扣,而北京的魂也就失去了。

还必须说明,我第一次看小剧场话剧,它极其考验演员的演技,演得像还要不落痕迹,就像在聊天,唠嗑,观众的参与可能也会影响演出的节奏,这很考验演员的功力。本剧的演员都禁住了考验,主角兼编剧兼导演,非常松弛自不必说,最京味儿十足的是应邀出演的相声演员李荣林,老人家高寿76,演得仿佛就是自己,其他角色都塑造的很成功,很自然几位90后演员演起老人来也入木八分,语气语调,神态动作都很好。

如果说需要改进的,我觉得服装应该稍有点变化,如果有条件的话,毕竟故事发生的不是一天,从始至终仅一套服装有点脱离现实。

感谢牛爷工作室在挖掘京味儿文化上所做的不懈的努力,祝福牛爷工作室的话剧越演越好,成为京城的品牌。

《皇城根儿》也是我们“晒票根,分享有礼”第二期活动的指定剧目,了解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